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蕴含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2-02-15唐土红陈文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唐土红,陈文娟

(华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华文明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社会的描述,如“社会大同”“兼爱天下”“均贫富”等观点,都体现了人们对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新征程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的进展”[1](P9)。

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解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现实条件、社会根基等思想内容,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共同富裕思想。《宣言》强调“人民至上”“为全体人民谋利益”,为人类社会走向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但学界对《宣言》中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依然相对薄弱,存在挖掘不深、成果不多等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从《宣言》文本视角阐释共同富裕思想,廓清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论域的分析框架,对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宣言》批判资本主义非正义性,为共同富裕奠定理论基础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也是《宣言》的重要内容。《宣言》立足唯物史观,在肯定资本主义创造成就的同时,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性、欺骗性和非正义性。《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本动因,在财富分配上只会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境遇,只有“未来社会”,即资本主义终结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共同富裕成为历史必然。

(一)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虚伪性与欺骗性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从被压迫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通过对外不断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从而获得国家政权统治的。在资本主义确立早期,尽管释放出一定的生产力,但这种制度并未在根本上改变社会不平等的病根,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是从封建制度内部产生并逐渐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掩饰着尖锐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作为以私有制为主宰的剥削制度,导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社会资产以及精神文化产品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压榨和剥削广大工人阶级必然成为普遍现象,“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2](P401)换言之,这种制度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本身荫蔽着无法规避的矛盾,制度本身具有虚伪性,“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P403)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也具有狭隘性和欺骗性,本质上是缺乏人道的、极端不合理的、非正义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性决定了资本家为增殖自己的资本,使得全体社会成员成为资本的奴隶,这种只注重资本家利益而忽视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是与共同富裕相悖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鲜明地指出,“资本来到世上,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欺骗性,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由于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新的生产力代表必须进行革命,打破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摧毁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建立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达到了空前程度,使社会衍生出一系列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2](P403)资本主义这种自由竞争必将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治崩溃,继而发生社会革命,而社会革命发展的必然方向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在《宣言》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2](P379)。之后,在《宣言》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也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性,特别批判资产阶级对刚显露出生机的无产阶级运动进行的无情镇压。在已经出现痉挛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对抗性矛盾,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无法规避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批判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剥削性与不公平性

《宣言》猛烈抨击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剥削性与不公平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极不公平,社会极度不平等,“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2](P405)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所遭受的不公平、不平等主要表现在:财富皆落入到资产阶级的囊中,一切社会关系均以“金钱”为主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尽管无产者夜以继日地工作,近乎沦落为机器的附属品,但得到的薪水却只够维持自身生活和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无产者俨然变为资产阶级的奴隶,工作受到层层监视,生活地位没有任何保障,如同货物一样,失去了人的尊严,也像商品一样受到市场竞争所带来的一切波动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其所有制形式导致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资本主义不断恶化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也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政治的集中,所有社会规则均围绕“金钱”运转;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劳动的煎熬和贫困的聚集,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沦丧和迷茫。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必然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少数人发财致富,社会极不公平,从而严重妨碍共同富裕的发展。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剥削性与不公平性,《宣言》指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容纳不了它所创造的财富,资本主义致使整个世界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太狭窄了,难以持续发展,资产阶级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将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陷入无尽的深渊中。“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存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2](P41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明,劳动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聚集,使得资本主义陈腐污浊的外壳即将被炸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终将敲响,资本主义社会将彻底覆灭。

(三)批判资本主义劳动异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出现劳动异化现象的制度根源。《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贫富分化直接导致了异化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肆推广的机器和日益细致的分工,导致工人劳动量的增加和工作时间的延长,劳动者在工作中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劳动失去了其本源性意义,使人感到排斥和憎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取得了话语霸权,劳动沦为资本家进行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由于大机器等生产工具的不断发展,工人们更是不堪忍受相应的劳动方式。被剥削阶级只有为剥削阶级付出巨大劳动才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两者在物质利益上是完全对立的,这与共同富裕社会强调全体劳动者都是主人的理念相悖。这种异化劳动本质上是使劳动成为与人相对抗的异己力量,是一种奴役人、摧残人,并与人的本质相背离的压迫性劳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探讨了资本主义异化问题,系统地将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拜物教理论相贯串,揭开了资本主义虚假面纱下资本家与雇佣劳动工人的剥削压迫关系,资本家无尽榨取劳动工人的剩余价值,并将其转化为资本。资本就这样在资产阶级周而复始的剥削与压迫中实现自我增殖,工人的贫困和他们所付出的劳动折磨成反比。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进行谴责,认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2](P415)。资产阶级进行剥削的方式就是雇佣劳动,资本的无限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只会不断加剧工人的贫困。《宣言》在披露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基础上,也阐明了共产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宣言》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与人对立,劳动复归于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也仅是一种不断充实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2](P415)

二、《宣言》系统绘制了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蓝图

尽管《宣言》并未明确提出“共同富裕”基本范畴,但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共同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资本是集体的产物”等表述,阐发了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他们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深入研究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阐释了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主导力量、物质保障和必由之路等主题。

(一)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宣言》强烈谴责资本主义私有制,它揭开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神秘面纱,通过对资产阶级的历史考察,阐明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彻底铲除以私有制为主宰的剥削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取代了封建所有制,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特点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变现”[2](P414)。《宣言》认为,资本不应该为个人所占有,理应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财产。资本的实质在于社会性,理应是集体社会成员共同劳动的产物,而不是少数资本家的囊中之物。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应立足于全体成员共同支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家用尽一切办法扩大和保护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不断压榨工人劳动,导致“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不公平事实。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所有社会规则均围绕金钱运转,自我享乐、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成为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高追求和最终目的,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共同富裕成为空中阁楼。

《宣言》指出,消灭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资本家对金钱财富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共产党人必须废除私有制,以全社会的联合打破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主导的对立竞争状态。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私有制进行了辨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者和财富是对立的,无产者必须摧毁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马克思、恩格斯号召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彻底砸烂旧世界,消灭资本家占有的所有制形式,“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2](P411)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的最大不公,就是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与劳动关系的颠倒导致人的异化,资本主义私有制或者剥削制度,是维护少数有产者的利益,最终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只有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坚决否定和推翻资本主义及其私有制,消灭剥削者,才能真正迈向共同富裕。同时,《宣言》也明确了资本的公共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具备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资本将失去阶级性质,生产资料的社会性质将得以实现。当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并不是纯粹地、笼统地将个人财产直接变为社会财产,而是剥夺资本家奴役他人的那一部分财产。

马克思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4]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公有制,实现社会生产资料共有,确保全体劳动者成为占有生产资料的主体。空想社会主义奠基人托马斯·莫尔认为,社会中一切罪恶的根源就是私有制的存在。《宣言》也指出,“一旦没有资本,也就不再有雇佣劳动了。”[2](P417)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在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中,人人平等,不存在任何剥削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共同富裕社会中,私有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被消灭,雇佣劳动制度的主导地位也被消灭,社会按照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去分配和调节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生产出来的产品供全体社会成员使用,社会生产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求。《宣言》阐明,私有制的消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公有制也不是凭空设想和主观臆造的产物,所伴随的只是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指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

(二)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导力量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主导。因为共产党是最彻底的、真正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政党绝不存在任何特殊的原则,始终代表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始终关注把握整个运动的未来。《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在共产党人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人人平等、自由且富足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通过深入考察每个阶段阶级斗争的历史特点,认识到“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2](P385)。《宣言》论证了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实现共同富裕而斗争是无产阶级政党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必将担负起解放全人类、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

《宣言》指出,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及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不断醒悟,无产阶级队伍也逐渐壮大并联合成强大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终将成为资产阶级在发展过程中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依靠组织,最终成为湮灭资本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残酷的剥削和悲惨的命运也使“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2](P409)。无产阶级通过组织成为政党,不断成长并变得强大而有力,在困顿逆境中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不断提高斗争水平,消灭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为共同富裕奠定阶级基础。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无产阶级作为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一方,是最先进、最具革命精神和力量的阶级,不仅是驱动现代工业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推动人类解放、实现共同富裕的力量。《宣言》阐明,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无产阶级组建起自己的政党成为历史必然,这个政党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立的和自觉的政党。这个政党就是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优秀分子组建成的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2](P413)。共产党人与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毫无二致,且不提出任何特殊原则。共产党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就是推翻资本主义,解放全人类,实现共同富裕。共产党人不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互助,为实现共同富裕而斗争。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自身无条件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宗旨,始终把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作为责任担当,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

《宣言》强调,只有建立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联合全体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411)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改造,摆脱一切压迫和剥削,才能实现自身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实现共同富裕。

(三)生产力高度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

《宣言》强调,生产力作为一切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宣言》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不足百年时间中创造的生产力,超越过去任何时代开拓的生产力。资本来到世间并不那么光彩,但不可否认,资本主义极大地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生产力的历史作用,声明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P421)无产阶级一经获得政权,首要任务就是摒弃旧的生产方式,凝聚全社会力量,快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满足人民需求,实现物质上的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描绘共产主义的发展图景: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更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生产将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个体自主自由支配时间。这表明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就是社会生产力的持续迸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强调,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不仅在物质财富上得到充分满足,在体力智力上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5]这种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会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互为因果。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人民的体力和智力将充分自由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程度将充分彰显。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最关键性因素。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也阐释了科技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要不断提高劳动资料的技术水平,生产出更加丰富的生活资料,不断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促进共同富裕从理想变成现实。

(四)渐进性与长期性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矛盾的基础上,确立了未来社会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但共同富裕的表现形式和实践要求,依照不同的历史条件而凸显差异,这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渐进性和长期性的统一。《宣言》指出,“工人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2](P421)面对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无产阶级必须联合成更强大的阶级力量,摆脱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上升为统治阶级,再利用无产阶级政权领导和组织社会建设,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也必然经历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循次而进地实现目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阐明,在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后分为两个阶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一阶段是刚从资本主义牢笼中解脱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劳动仍作为谋生的手段,该阶段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调动劳动者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过渡到第二阶段奠定物质基础;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阶段,人民各展所长,劳动的本源性意义复归,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充分涌现,全体人民按需分配,共同富裕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这也说明,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社会形态都是历史的,并非永恒不变的。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是极个别人的行动,而是全体社会成员长期的、持续的、联合接力奋斗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断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422)《宣言》运用唯物史观原理,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指明了人类社会必将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证明实现共同富裕绝不是玄虚的口号,而是具有历史必然性。

三、《宣言》中共同富裕思想的当代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7]当前,我国已经发展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如何把握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和规律,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已成为新征程上的重大课题。《宣言》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事情才能办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关键在党的领导,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的特性,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导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的优势及其先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实践中,“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2](P413);在理论上,“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P413)。正是共产党人这种先进性的阶级属性和革命性的精神力量,最终决定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宏伟蓝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经历无数生死考验,带领全国人民踔厉奋发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巨变,历经百年风雨,始终保持与人民成为同心同向的整体,作为人民的主心骨,始终牢记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8]中国共产党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状态,绘就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创造了辉煌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恢弘的史诗。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9]新征程上,全体党员要始终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不断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需要是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求也会不断跃升,催生出更好、更高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劲动力。

《宣言》强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宗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是不可企及的彼岸世界,共产党人要积极走好每一步,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条件。《宣言》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自由就是自由贸易和自由买卖,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但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2](P415)。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受到资本家的限定与束缚,无产者在劳动中任何独立的性质都荡然无存,人受物的支配和奴役,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属品,生活缺乏动力支撑。《宣言》指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2](P413)维护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造福整个人类成为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10]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物受人的支配,所创造的财富为全体成员服务,人民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共产党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内在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动态化、多元化、个性化等特征,这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涵盖了更加多元的物质需要、更具公平正义的政治需要、更有尊严的社会需要、更高质量的文化需要以及绿色环保的生态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员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1](P15)中国共产党始终饱含深厚的人民情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党执政的深厚根基和最大底气就是来自人民。这就要求必须汇聚更大合力,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致力于解决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充分挖掘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谋求共同富裕的可行思路和方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加强顶层设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宣言》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未来社会”应有制度安排,“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P421)与传统的私有制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建立公有制,是共产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宣言》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改造“旧”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新”社会的十条措施。尽管这些措施在今天看来有的已经过时,但《宣言》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2](P413)马克思、恩格斯显然已经认识到制度安排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性,各国应灵活运用《宣言》中的基本原理,结合具体国情,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制度安排。

《宣言》带来的启示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仍存在以下难点和特点:一是人数多,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二是内容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三是步骤多,共同富裕的实现要把握历时性的辩证思维并分阶段渐进实现,不是均等同步的平均主义;四是区域均衡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差距。要多领域、多层次推进共同富裕,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11]新时代,在坚持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必须优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和操作策略,摒弃惯性思维,洞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激发社会活力,如在高质量发展中制定共同富裕制度、效率与公平协调制度、实体经济发展保障制度等。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防范两极分化,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助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是《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受《宣言》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我党的第一部党纲就是按照《宣言》精神制定的。”[12]在这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国所开辟的道路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宣言》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被深刻改变。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长期任务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时至今日,《宣言》蕴含的共同富裕思想依旧散发着光芒,对当前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宣言》对共同富裕阐释的蓝图,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