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社会教育的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的分析

2022-02-15

林区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感幼儿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阳 550025)

一、引言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是通过“四个学会”实现的,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以及学会做人[1]。可以看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智力发展超高的人,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首要阶段和重要关头,此时所接受的教育对其一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社会行为的言行之所以更容易出现在幼儿时期,是因其社会认知、情感、行为并不成熟,幼儿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和接受教育来规避不良行为的发生,因而在幼儿时期进行社会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幼儿社会教育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潮,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17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其次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和美国哲学家杜威,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才是真正将建构主义哲学引入心理学、推动建构主义心理学派形成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儿童学习与发展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2]。建构主义流派众多,普遍认为没有统一的学派,但它们有六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建构主义范式和三个阵营(主要是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划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无论哪一种建构主义流派其理论都可以概括为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这是建构主义流派的共同点。

2.幼儿社会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和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础,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从尊重儿童的生活和遵循社会性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创造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来培育幼儿的心灵,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认识、社会情感、道德品质和行为能力,使幼儿成长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的教育过程[3]。它是针对幼儿社会性培养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其不断学会做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3.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幼儿社会教育

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可以很好地打破幼儿园传统社会教育观念的桎梏。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幼儿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各种社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幼儿作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融合在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能够适当结合幼儿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创建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真实的社会学习情境,使幼儿参与其中,在环境熏陶下,幼儿主动学习的意愿更加强烈,学习兴趣也逐渐增强的教育。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幼儿有效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与幼儿间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幼儿在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构建自身的新知识框架,从而逐步加深社会认知,提高社会技能。

三、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幼儿社会教育的价值

1.有利于发展幼儿社会认知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础是让幼儿对社会的诸多方面(如同伴相处、师幼交往等)有最核心的认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发展得当的情况下会呈现一个良性循坏。幼儿在社会认知水平提高的同时可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情感,进而按照社会规范行事。从皮亚杰个体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得知,幼儿的认知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不是随意发生和发展的,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不同的,而且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有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新的图式发展,实现幼儿认知发展。因此,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可以使幼儿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与经验,产生新的认知,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有利于发展幼儿社会情感

培养幼儿社会情感的目的是表达和控制各种情感。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幼儿社会行为的发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设定的目标中,有很多涉及情感的词汇,如愿意、关心、喜欢、友好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体现了幼儿情感的培养,如爱父母、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乐意与人交往等。尽管有这些文件指导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幼儿教师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比重相对较少,忽略了幼儿情感的体验,更多的是口头形式上的说教。

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主张在充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者并不是机械地接受外界传授的所有知识,也不是脑袋空空地走进学校和教室。关于学习,他们是主宰者,他们要做的是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观。可见,幼儿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幼儿如何去了解客观的社会知识并学以致用。建构主义更注重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幼儿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控制,并且主动成为情感的发现者和学习者,有效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

3.有利于发展幼儿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技能[4]。由于幼儿的可塑性非常强,加上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及时对其社会行为进行培养和引导尤为重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幼儿教师在进行社会教育时,要把幼儿置于真实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尤其在日常生活的环节和活动中,幼儿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接触,亲身感受和体验到他人的反馈,认识到没有社会规则的不便与遵守社会规则的便利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幼儿能够慢慢地调整自己的不当行为,逐渐将适当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主动行为。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是研究儿童社会行为规范的良好工具,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良药。

四、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幼儿社会教育的不足

1.社会教育中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不足

建构主义者认为,儿童学习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整个过程是任何成年人都无法取代的,单纯的语言灌输式教育方式不能发展儿童的智力,也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概念[5]。因此,教师不能指望通过简单的说教让幼儿将知识内化和吸收。但是在传统的幼儿社会教育中,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幼儿能够理解语言的内容,就能够内化和吸收。根据以往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过分强调社会知识的学习,忽视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难以自主学习。兴趣虽然不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唯一动力,但也是关键因素。教师只是单方面传授知识,即使幼儿已经理解了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也是肤浅的,但是没有真正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幼儿就很难将社会知识的认知提升到对社会情感的认同,并将其转化为适当的社会行为。无论在哪个领域(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教师都可以利用日常生活渗透社会教育,尤其是涉及社会规则相关的教育。个别教师以强制手段或严厉惩罚的方式迫使幼儿服从规则,虽然当时效果明显,但也是在教师影响下的暂时服从。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知识水平反思和关注这一问题,认识到以幼儿为主体对幼儿形成稳定的社会行为的重要性。社会教育中幼儿主体性的缺失导致了幼儿自身知识建构过程的缺失,因此,只有积极体验意义的建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2.社会教育内容的适宜度有待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知识不是绝对客观的,它是一种合理的解释和假设,需要以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并结合个体所面临的具体情况[6]。建构主义还提出幼儿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发挥着促进者的作用,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需要结合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提供相应的现实情境,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然而,在现实中,教师进行社会教育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儿童实际生活体验的依据;二是教育内容不符合儿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首先,大多数幼儿教师把幼儿园教材的目标设置和自己的想象力作为社会教育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幼儿的生存经验,导致忽视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点,幼儿的参与情况自然不理想,反过来又影响到社会性的提高。其次,通过对大、中、小班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类型比例分布的数据分析发现,小班、中班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自然与环保教育、社会文化和节日庆典。而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品质等内容相对较少[7]。显然,各年龄段的教育顺序并未遵循幼儿社会发展规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必须遵循个人认知发展的水平,首先应该关注与幼儿自身生存相关的社会能力和素质,然后扩展到学习如何与环境和他人互动。

3.社会教育情境的创设缺乏真实性

社会教育的情境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息息相关。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习者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只有当幼儿接近自己的生活经验时,他们才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它,与之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产生认知冲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积极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及学习的内容才能产生意义建构。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幼儿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创设社会情境的重要性,个别幼儿教师甚至严重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情境。例如,一些教育内容由于不能创造真实的情境,幼儿难以反复体验、实践和巩固这一理念,加之幼儿的学习具有长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使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幼儿的体验学习关注度不够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有些适合口头传授,但有些并不一定适合,体验学习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式,它更多用于抽象的情感教学。社会教育目标的关键词常涉及:关心、尊重、友好、爱等,而有些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经常忽视了这种情感体验式教学。例如,幼儿与同伴产生冲突时,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做法,但是经验不足或者耐心不够的教师发现幼儿产生冲突时,常常是立刻上前制止。这样,幼儿错过了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化解矛盾的机会,也就无法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人际交往的经验是在与他人相处、碰撞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如果教师习惯性地帮助幼儿作出决定,一旦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他们便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一味地求助成人。

5.师幼、幼幼间缺乏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需要人际合作活动的帮助[8]。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幼儿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有形与无形的合作与交流。显然,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建立师幼共同体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合作,幼儿理解了同理心的问题,社会技能得到了提高,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能,有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教师也在与幼儿的进一步接触中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从而使自己的专业得到提升。然而,回到社会教育的现实,教师往往忽视在教师和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往往认为,如果与幼儿的关系过于密切,就很难对其进行约束。这样的认知导致教师与幼儿之间无法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水平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6.师幼缺乏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幼儿社会发展中,师幼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个好的幼儿教师一定要学会正确处理与幼儿的关系。教师若能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表现出理解、支持和关爱,那么幼儿自然会主动接近教师,并与教师进行交流,这就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对话氛围。然而,有些幼儿园中教师仍处于权威地位,幼儿需绝对服从于教师,教师与幼儿缺乏平等的对话关系,使师幼关系失衡,师幼之间的平等也就无从谈起。

五、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幼儿社会教育的策略

1.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并运用于社会教育实践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建构主义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得到了反复验证,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观、知识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了解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幼儿是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从而有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为了更好地把握建构主义理论在社会教育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深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如参加专家讲座、参加园内外培训、进行网络学习、咨询相关专家学者等;也可以在网上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育活动的成功教学案例,并从中汲取经验;还可以观摩相关的教学活动,与相关教师和教育专家一起讨论问题,以便加深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

2.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应遵循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这里有三点建议:

第一,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和玩耍环境。环境的质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其主动性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清楚地知道学习和游戏应该遵守的规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选择,而不只是教师的要求、同伴的要求,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需求。在没有教师权威的干预下,幼儿更倾向于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情感,逐渐减少不良行为和想法。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通过观察可以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社会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第二,重视幼儿对社会领域的兴趣。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搬教材内容。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要求,缺乏自己的思维,很容易忽视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幼儿的学习热情需要由他们的兴趣来驱动,教育需要专注于幼儿的兴趣。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的喜好,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减轻自身工作量,使幼儿快乐、轻松地学习。维果斯基和皮亚杰都认为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定水平,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恰逢其时的,否则很难使幼儿参与其中产生共鸣,预设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第三,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需要。当幼儿产生学习动机时,他们会有学习的需要,然后采取学习行动,这是教师掌握教育的关键。活动前,教师应提供适合幼儿需要的学习材料;在活动中,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活动结束时,引导幼儿就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乐趣,从而愿意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展示自己。

3.创建或模拟真实的社会教育情境

建构主义者更注重学习者的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然而,教育情境的创造和模拟并非随意的,而是应该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幼儿的体验感。一旦脱离幼儿的生活经历,教育的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只注重结构性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师幼互动的环境。同时应该少一些说教内容,特别是在那些无法通过说教方式实现教育目标的社会领域。例如,教师设计小班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让幼儿能够和同伴一起体验活动的乐趣,这就要求幼儿必须和同伴接触,去积极感受和体验。再如,可以设计主题活动“懂得关爱自己的妈妈”,妈妈是幼儿最熟悉、最亲密的人,所以极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模拟一个近乎真实的社会场景,让幼儿自由组合进行角色扮演,模仿生活中的妈妈和宝宝,角色扮演能够使幼儿感受妈妈的爱,从而懂得关爱自己的妈妈。在活动中幼儿自主分配扮演角色,可以提升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4.构建幼儿学习共同体

教师应当为幼儿创建有利于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环境,使幼儿能够共同游戏和学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要合理投放区域材料和安排区域空间,尽量创设一个幼儿之间能够时刻进行交往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通过沟通、交流,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够寻求同伴的帮助来解决问题,摆脱对成人的过分依赖。因此,建立幼儿学习共同体是提升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教师的建议是:在空间环境的设置方面,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不同的区域供幼儿自由选择,每个区域应有明确的人数限制,方便幼儿组织和选择与其他同伴合作学习;在区域开放时间上,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同一时间里进行游戏,通过大孩子带小孩子,小孩子模仿学习大孩子,形成一个良性循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应重视对幼儿的充分支持和指导,观察幼儿在合作学习中的情况,为幼儿布置合适的合作任务,对幼儿在合作学习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增强幼儿的合作意愿。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下,合作学习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幼儿也将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将为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知识与情感的获得奠定良好的基础。

5.建立对话型的师幼关系

对话型师幼关系是一种充满尊重与友爱的师幼平等关系。对话过程是幼儿学会转换思维、重构知识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要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9]建立对话型的师幼关系,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首先,要尊重、信任幼儿,把幼儿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其次,要学会欣赏幼儿,肯定他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表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再次,要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求,并创造条件予以满足。同时教师应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告诉幼儿,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进而提高对活动的认识和理解,重新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六、总结

作为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之一,幼儿社会教育能够为幼儿未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奠定良好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在幼儿社会教育实践中应善于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来了解幼儿如何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学习观来深入分析幼儿的学习特点,从教学观中掌握一些有效的教育技能和技巧,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积极探索幼儿社会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情感幼儿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著作权法的作品观: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