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计划”的非GIS专业GIS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2022-02-15

林区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专业课程

(吉林体育学院,长春 130031)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GIS已突破了其专业界限,被广泛应用在公共卫生、国防、社区规划、景观建筑等多个领域。高校非GIS专业开设GIS课程,可以补充市场对GIS人才的需求,提高就业率,增加社会效益,促进GIS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提高大众对GIS的认知,可见非GIS专业的GIS教育是必需且必要的,对培养“卓越型”优秀应用型人才,拓宽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面对社会的挑战有重要作用。

一、非GIS专业GIS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GIS是集合地理学、遥感、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较高,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对GIS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早期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实践,GIS课程的学习较为顺利,而非GIS专业的学生往往缺少相关的基础学习,无论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是应用上,难度和复杂度都大大增加了,导致非GIS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抓不住重点,认为理论性过强,无法与本专业知识相联系,降低了学习兴趣。

非GIS专业GIS课程的开展有别于GIS专业,需要建立一套符合非GIS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学科特色的GIS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上,GIS专业的学生要求既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GIS技术应用能力,强调的是对GIS分析功能的学习,而非GIS专业的学生主要在于了解GIS的基本原理,能够建立空间信息概念,熟悉GIS软件的基本操作,更注重GIS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在自身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GIS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真正领会和把握GIS的科学性、技术性、实用性,提高工作效率,强调的是对GIS的实践学习。

二、非GIS专业GIS课程的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课程学时数不足

GIS具有较强的学科交融性,对任课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多数高校教师缺少培训交流的机会,产学研结合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学科建设无法匹配当地的经济发展。且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非GIS专业的学生相关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导致学习GIS时较为困难,而课程学时数却没有增加,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将GIS重要的章节全部讲完,即使能勉强完成理论内容的讲授,学生实践的学时也会大为缩减,再加上学生基础较差,真正能理解的知识非常有限,导致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课程仍然一知半解。

2.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法落后

非GIS专业的GIS课程应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GIS内容枯燥,教学资源不足,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记,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且多数教师由于没有全面分析GIS与学生本专业的关系,对GIS在本专业中的具体应用讲解不够,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进行整合,缺乏系统性。上机实践时,学生往往按照实践指导书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只要实践任务稍作改动或难度增大,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毫无头绪,难以完成,这种教学方法非但不能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还会让学生误认为GIS课程对本专业的学习不重要,从而降低对GIS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重理论、轻实践

就体育院校而言,需要开设GIS课程的专业很少,且由于其学科经费投入不足,缺少优秀的高水平GIS教师,导致GIS教学的软硬件条件都受到限制。GIS教学往往理论课居多,实践课较少,且实践课多为认知性的实验,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不足,多数实践课的内容较为孤立、缺乏联系性,学生不能理解各实验间的关系,缺乏对实践内容的整体把握,甚至有的专业在GIS课程设置之初,就取消了实践内容,纯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到GIS技术的应用价值,更谈不上对GIS技能的掌握,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

4.考核形式单一

体育院校往往把GIS课程作为非GIS专业的选修课,对学生的要求也会大大降低,只要求掌握一些基础理论和概念,对深入的原理则不予研究,体育院校非GIS专业的学生,通常以文科生为主,多数学生表示对GIS课程的专业术语和原理难以理解,大部分课程内容都听不懂,学习效果较差。对学生课程的考核通常以理论为主,主要是一些浅显知识的问答,而非GIS专业的学生学习GIS课程的目的在于可以理解基本理论和熟练应用GIS软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考核方式往往流于表面,重结果而轻过程,导致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应付考试,有的学生在工作后才发现GIS技术的价值,但是没有了学校的环境和教师的指导,只能依靠查阅资料自学,丧失了课程开设的初心。

三、非GIS专业GIS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1.精准定位,明确教学目标

在“卓越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下,围绕专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打破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固有思想,构建“专业化、系统化、职业化”的GIS教学体系,使学生掌握GIS的基础理论,熟悉软件操作和常用方法,以GIS为工具,解决所从事领域中的实际问题。非GIS专业的GIS课程应与本专业有一定的衔接性,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GIS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根据不同专业对GIS的具体需求,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确定授课学时、形式及实践课比例,同时,要确定合理的开课时间[1],最好是在大三的下学期,此时,学生的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已学习结束,相关知识体系已基本形成,学习时间也较为充裕,此时开设GIS课程,能确保学生找到课程的重难点和与本专业的关系,加快学习进程,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学时

非GIS专业开设GIS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在本专业领域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职业助力,由于GIS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枯燥,且缺少针对非GIS专业统一的教材,可通过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掌握GIS技术的要求,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需求和技能需要,及其在主专业中的重要性,结合高校实际,适当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因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尽相同,选取与本专业相关的重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突出GIS的实用性,让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专业和实际应用[2],例如我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缺乏GIS专业的背景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关键,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适当弱化坐标系统、拓扑关系、数据库建模、编程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强化空间数据获取的处理与分析、原理和方法等,让学生了解GIS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用GIS直观体现专业的部分理论。同时,增加实践课的学时,这样学生在实操时不但巩固了理论知识,还能深刻理解各操作步骤的意义,保证了授课质量和效果。

3.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传递教学内容的有力抓手,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对于培养卓越人才有重要实践意义。放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案例、启发、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强化学习效果,如案例教学法,授课过程中,向学生讲述并分析GIS在各专业中应用的真实例子,使抽象的GIS知识形象化,也让学生认识到GIS课程的重要性,同时熟练掌握应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消除畏难心理,提高学习兴趣;启发教学法,通过讲解最新前沿的GIS应用,启发学生思考、厘清问题,与学生研究、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以达到全面发展;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给学生一定的选题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写一篇论文,或查阅资料,制作PPT汇报,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进了师生关系[3]。针对非GIS专业的特点,应采取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如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和政策解读,现如今各地政府为了提高治理能力,需要GIS科学分析数据、空间影响等,模拟政策效果,使公共政策可视化,不仅利于领导决策,也便于公众理解,那么在授课时就要讲清楚GIS是如何在政府管理中发挥功效的。

学生真实的感受与实践是带动课堂教学最好的方法,课堂外,充分利用线上优秀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推荐优质的学习网站和教学视频,如慕课、雨课堂等,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4]。或聘请行业内的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GIS应用的新进展,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GIS建模”等比赛或参与到社会调查、课题设计、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开阔了眼界,实现了知识与应用间的转化,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

4.精选实验项目,强化应用能力

GI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多数内容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匹配理论内容精选实践项目,贴合学生的本专业,与授课内容同步,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的覆盖所学专业对GIS技能的需要,减少重复,由易到难,环环相扣,保证理论和实验的系统性。时间上最好是在相应理论课结束后即开展实验,同时,打破传统的教师细致讲解、全程指导,学生机械按实践教材完成任务的实践课授课模式,调动学生实践的主动性。

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也是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强化实验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GIS应用的职业技能,强化空间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加分析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注重对学生软件使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可将解决某一具体的专业问题设为目标,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并整理出解决思路,通过GIS技术的分析和处理达到目的,除独立实践任务外,通过综合实践任务,考查学生对GIS各章节知识的整体运用,以具体项目为核心,将实践内容、目标隐含其中,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GIS的基本功能和熟悉完成任务的方法手段[5]。在实践课程中,一方面学生通过熟悉GIS软件,能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找到自身的问题和短板,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了提高职业竞争力,也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弥补实验学时的不足,GIS实验室应为全周期开放状态,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温习实验,或完成课题、参与竞赛等。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能力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GIS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多,范围广,又属于信息行业,技术和方法更新快,这就要求教师的能力也要跟上GIS的发展,时刻关注行业的新动态,积极汲取知识,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使教学与科研能力协调发展,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为科研助力,将科研成果和案例融入教学,使教学生动有趣、增强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GIS技术的实践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可选派教师前往公司交流访问、参与调研等,鼓励参加GIS有关的知识培训,加入教学论坛或协会进行学习交流,掌握前沿信息,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也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和修养。

相对而言,在教学上,对非GIS专业的教师要求更高,因为非GIS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GIS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所教授专业的基础知识。授课必须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了解GIS在相应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和该行业对GIS实践的具体要求等,只有这样,授课才能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实用性强,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可聘请或引进企业优秀的GIS技术人员到校指导或参与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实践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心,提高就业率。

6.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就体育院校而言,GIS课程是非GIS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考核形式较为单一、片面,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对课程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它对就业没有帮助,更谈不上实际应用。改变这种考核方式势在必行,除了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还应重视GIS软件的操作和应用。非GIS专业开设GIS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使用GIS软件解决本专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成绩的考核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多个方面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出勤、作业占20%,课堂表现与GIS软件的应用分析占30%,上机考试占50%。学生随机抽取考试任务,在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进行现场上机操作,时间为20—30分钟,考试结束后,教师指出学生存在的错误,这种考核方式更为科学合理,可以避免个别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对等导致成绩较低的现象,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调整,提高教学效果,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风。

四、展望与意义

研究“卓越计划”下的非GIS专业GIS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从理论上看,可以拓展非GIS专业学生的科学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建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使教学更加规范,有章法。从长远来看,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加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对GIS的理论发展和GIS的应用推广,及GIS知识的社会化普及和学科发展与实践应用都具有积极意义。

可见,非GIS专业融入GIS的教学与实践,能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所学专业的魅力,在本专业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本专业学科的升华,能大大增加非GIS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应用GIS挖掘空间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将本专业中抽象的数据直观化,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门实用的技能,增强了工作应变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理清未来学业深造和研究方向的选择,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GIS现已成为诸多领域中应用最高的信息技术之一,我国的GIS教育也在快速成长,并已在多个专业中开设和推广,GIS课程作为非GIS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能力课,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探索“卓越计划”下的非GIS专业GIS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对教学的多个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能提高GIS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培养更多非GIS专业的综合型卓越人才。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