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食育为抓手促进幼儿劳动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2022-02-15

林区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食育劳动食物

(1.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0;2.自贡市自流井区第一幼儿园,四川 自贡 64300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如何实施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作出了全面部署。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绘制了劳动教育的实施蓝图。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中再次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1]。自此,劳动教育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缺位与沉寂之后,在“五育”中的地位重新被确立,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议题。在劳动教育的“热潮”之下,诸多幼儿园也开始了劳动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实践性、真实性是劳动的本原属性,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它不仅具备实践的属性,更具备教育的属性,且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和本质特征在于育人[2]。诚然,当前一些幼儿园所实施的劳动教育无疑是重视劳动而忽视教育,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普通的劳作。因此,要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必须打破当前重技能轻素养、重短时轻长效、重结果轻过程、有劳动无收获的劳动教育局面,让幼儿在长期、连贯、真实的劳动实践中挥洒汗水,投入意志、思想、审美等内在精神,并享受物化的劳动成果,进而逐步提高劳动素养。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食育是健康中国的重要部分。自此,食育便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食育”指从幼儿期便对受教育者给予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的培养[3],它不仅是关乎健康和营养的教育,而且是“育人”的媒介,是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基础,更是和劳动教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能否以食育为抓手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食育与劳动教育存在哪些契合性?如何通过食育提升幼儿劳动素养?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二、食育与劳动教育的契合性

食育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二者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食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容相融合

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内容涵盖三个维度:一是饮食行为,包括餐前准备、餐中自理、餐后整理、进餐礼仪和惜食感恩;二是食物科学,包括食物认知、食物栽种和食物制作;三是饮食文化,包括传统饮食文化、地方饮食文化以及外国饮食文化[4]。可见,幼儿园食育课程内容丰富、体系庞大,贯穿食物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涉及幼儿知识、能力、价值观、情感等的全面培养。而陈鹤琴将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自我服务性劳动,此种劳动以生活自理为目标,是幼儿劳动的主要内容,包括自己进餐、穿脱衣物、整理玩具等;二是公益性劳动,即幼儿为幼儿园、家庭和班级进行的劳动,如摆放桌椅、擦桌子、发放碗筷等;三是种植饲养劳动活动;四是认识成人劳动,指让幼儿接触生活中熟悉的成人劳动,初步理解成人劳动的价值,形成珍惜劳动成果、尊敬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情感。将两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幼儿食育的部分内容与劳动教育的内容是高度融合的。

(二)食育和劳动教育的目标相交叉

幼儿园食育的目标主要包括食知、食趣、食礼、食操四个维度,且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5]。“食知”指幼儿对食物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如对食物外形、生长规律和习性的认知、农耕的认知、食物烹饪的认知。“食趣”指幼儿对食物的情感态度,即悦纳健康食物、尊重并爱惜食物。“食礼”指幼儿认知、掌握“食”的礼仪和文化,如正确使用餐具、自主进食。“食操”指幼儿对食物进行操作,包括种植、选择、制作食物等方面。可见,食育不是纯粹地传授幼儿营养知识、培养幼儿饮食习惯,而是以“食”为载体对幼儿认知、情感、礼仪、能力的全面关照。同样,劳动教育也不是纯粹地让幼儿劳作,而是以“劳”为载体对幼儿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的全面培养。具体来看,幼儿劳动教育的总目标为:让幼儿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养成勤俭节约、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萌发爱戴劳动人民、乐于劳动的劳动情感,发展创造性劳动思维。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食育的目标和劳动教育的目标是相交叉的。“食知”属于劳动知识的部分内容,“食趣”属于劳动情感的一部分,“食操”属于劳动技能的范围。

(三)食育和劳动教育的价值相契合

劳动教育和食育价值的契合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两者均是满足个体基本生理需求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依据人的动机将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6]。食物和水满足生命机体最基层的生理需要,食育中幼儿学习食物相关的知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巩固和发展了生存之本;劳动教育中幼儿学会劳动、爱上劳动,学会通过劳动创造更多的物质,从而满足生理需求。可见,劳动教育和食育皆具备满足个体生理需求、推动个体获取最高需求的价值。二是两者皆是幼儿亲近自然、感受生命价值的通道。食育和劳动教育中都包含植物培植、照管、制作方面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与植物、泥土、昆虫等亲密接触,感受生命的存在和价值,逐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敬天惜物的意识。三是两者皆可立德、益智、健体、育美。具体表现为,劳动教育和食育有助于幼儿形成勤俭节约、团结协作、踏实肯干的优秀品质,有助于幼儿拓宽知识面、丰富生活经验、扩宽思维广度和探究视野、提高认知水平、塑造良好的认知特质。劳动教育中幼儿需要长期参与劳动实践,这个过程有利于幼儿锻炼体魄、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而食育最直接的价值便是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可见,二者皆具备健体的价值。劳动教育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因素,如劳动创造出的环境美和秩序美,劳动者身上蕴含的人性尊严美、人格高尚美、技艺娴熟美等,幼儿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食育的过程中幼儿感受食物的颜色、品相、质地、味道,感受一叶一藤所展现的坚强的生命力,感受餐桌上一筷一勺带来的和谐情绪等,这些便是食育“育美”价值的体现。

三、以食育为抓手提升幼儿劳动素养的路径

《尚书·无逸篇》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这句话启示我们,只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体味过劳动的艰辛,才能够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劳动首先是孩子情感生活的范畴,只有当劳动带给孩子快乐时,他才渴望劳动,劳动的快乐越深刻,孩子们就越珍惜自己的荣誉,越清楚地在劳动中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荣誉。”[7]可见,在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既要让幼儿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又要保证他们能够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如何在二者之间获取平衡呢?事实上,幼儿只要长期参与劳动实践,便会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而劳动的快乐往往来自于对劳动成果的享受,以及劳动过程中逐渐树立的自我价值感。食育中包含食物栽种、制作、享用方面的内容。食物栽种、制作的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但是,食物带给我们味蕾的感觉却是格外香甜的,它能冲淡前期劳动的艰辛,让我们获得无上的快乐。这为幼儿园以食育为抓手进行劳动教育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那么如何以食育为抓手进行劳动教育呢?

(一)以食育为抓手进行劳动教育应遵守的原则

1.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腾飞,以智能信息为核心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催生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科技[8],很多纯粹为体力劳动的职业正在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难以把握未来的劳动形式、内容,简单传授幼儿劳动知识、技能的劳动教育已然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为此,幼儿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超越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将视野转向幼儿劳动价值观、劳动思维、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等的培养,更关注劳动教育过程中幼儿内在精神参与的质量和深度,注意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如在“我是扫地小能手”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劳动时的专注度、投入度、积极性,可以将教育目标设计为:一是认识基本的扫地工具,知道扫地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二是掌握扫地的基本方法,能够认真参与扫地活动;三是感受扫地活动带来的环境美,萌发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的意识;四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扫地工具,发展创造性劳动思维;五是养成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等。

2.教育内容的适宜性

适宜的教育内容是有效发挥教育价值的关键,教育内容的适宜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要适宜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适宜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给予其主动学习、发现、探索的机会。如,可以选择食物种植、劳动工具制作、食物分类、食物烹饪、餐后整理等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如:在食物种植活动中可以让小班幼儿种植蚕豆、豌豆等存活率高,方便栽种、管理、收割的食物;中班可以种植土豆、花生等栽种方法相对复杂的食物;大班可以种植丝瓜、四季豆等需要牵架的植物。二是教育内容要有助于幼儿可持续、和谐发展,不能只关注幼儿的知识掌握、行为表象,更要关注其隐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如在“美食制作”活动中,教育内容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幼儿认识食材、学习食物制作的步骤、动手体验制作美食,还应涉及能够让幼儿萌发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等正确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

3.教育活动的系统性

社会是整体的,学习是整体的,发展也是整体的。幼儿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若将教育活动人为地割裂开将不利于幼儿深度学习、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当前,有些幼儿园认为带孩子参观一下农场、尝试做做美食、开展一次针对“节约粮食”或“拒绝垃圾食品”的活动就是食育。这样割裂的活动很难让幼儿将食物与生活、生命相联系。因此,在食育中进行劳动教育一定要切忌割裂教育内容,要对幼儿开展系统性、逻辑性、连续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幼儿园可以建立以食物种植—食物烹饪—食物享用为逻辑主线,以主题教学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劳动教育实施机制。

(二)以食物培植、制作、享用为线索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实践是劳动的本源属性,亦是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必备内容[9]。然而,由于幼儿年龄尚小,身体行为能力较弱,且劳动实践中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幼儿园劳动实践的内容往往受限。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活动多属于浅层次的体验式劳动。如,偶尔到种植园给植物浇浇水。这种形式化、浅层次的体验式劳动很难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价值。基于这一现状,遵循教育目标全面性、教育内容适宜性、教育活动系统性的原则,本课题组探索出以食物培植—食物制作—食物享用为线索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幼儿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魅力与价值,感悟劳动与自然、社会、生命的关系,提高劳动素养。

首先,在食物培植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种植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形式,主要在室内或走廊自然角和户外种植区中开展。食物培植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幼儿在自然角和种植区栽种可供食用的植物。这一活动不是简单的幼儿挖土、教师发种、幼儿播种的单一、纯粹的体力劳动,而是融入了计划、协作和策略等心智内容,将幼儿大脑和身体相结合的劳动实践。以种植青菜为例,幼儿在开始种植之前需要了解青菜的基本知识,比如青菜的种子是什么样的?青菜在什么季节种植?它的生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在积累了这些基本知识后,便可有序开始选种、翻土、播种等一系列体力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真切地体验到劳动的艰辛。随后,幼儿需要依据青菜种子的特点、土质、气候、播种方式等诸多因素确定浇水的方法、时机、水量等。在浇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浇水工具,进行创造性劳动。接下来,伴随着种子发芽,幼儿对劳动成果的好奇惊喜也冲淡了前期劳动的艰辛,剩下的是对劳动的热爱和渴望继续劳动的心情。当然,幼儿还会面临菜苗长密了如何做、青菜生病了怎么办等一系列难题。但是,青菜成长变化的过程会给予幼儿继续劳动的动力,推动幼儿迎难而上。在食物培植中,幼儿逐渐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也逐步提升。同时,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力、协作能力等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在食物烹饪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种植园的瓜果蔬菜在幼儿细心的照料下迎来了收获的季节,随之而来的食物烹饪活动将幼儿劳动的热情推到高潮,使劳动教育的价值充分得以体现。煎炒蒸煮能烹调出世间美味,油盐酱醋蕴含着生活真谛,食物烹饪活动将幼儿带入新的世界,让其在摘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体会生活的真谛。为了使食物烹饪活动给予幼儿更深刻的劳动体验,幼儿园应该丰富烹饪活动的内容、形式。如,幼儿园可以开展美食制作比拼活动,让幼儿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制作一份美食,带到幼儿园供大家品尝、评选。教师可以要求家长将录制的亲子制作美食的视频片段上传至班级群,在集体教学过程中,让幼儿一起观看视频,并采访“当事人”的劳动感受。此外,幼儿园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如:在清明节组织幼儿制作青团;可以组织大班幼儿轮流到厨房参加帮厨活动;可以让幼儿寻找当地的传统美食,学习传统食物的做法;还可以让幼儿动手动脑,尝试创新食物的做法。

最后,在食物享用环节中进行劳动教育。幼儿在享受劳动带来的物化成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劳动与生活、生命的关系,懂得了劳动创造幸福的内涵。具体来看,食物享用环节可以进行以下劳动教育:一是在进餐之前让幼儿思考是多少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才换来眼前的美食,从而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尊敬、感激之情。二是餐前准备环节给幼儿介绍刘源、黄大发、陈康等劳动模范的事迹,让幼儿感受劳模的风采。三是让中小班幼儿排队自己领取食物、自主进食,大班幼儿尝试自己添盛饭菜。四是安排值日生轮流负责餐后整理工作,包括收捡餐具、擦桌子、摆放椅子、打扫卫生等。

总之,食育和劳育存在天然的联结,以食物培植—食物制作—食物享用为线索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丰富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劳动教育渗入幼儿一日生活,让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步提高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食育劳动食物
我是“食育”小画家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