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创业与技术创业的政策支持与落地保障

2022-02-15

林区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产教学术政策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政府驱动下步入快车道。高校创业教育总体上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学科建设和政策落地的实践中也面临“最后一公里”的困境[1]。一方面,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因而在建设过程、方法等方面尚不够规范,如何推动高校创业教育走向专业化、系统化,是增强高校创业教育者“归属感”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资源和载体,但如何切实增强高校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其也是关系着政策是“落地”还是“落空”的重要问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创业与技术创业的逻辑理路

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系统论和社会系统理论为产教融合实践的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教育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其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产教融合的落实涉及学科专业结构、产业结构、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因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本身是无法由高校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发挥产业、行业、企业的综合作用,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以及社会文化的渲染作用,等等。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产教融合必须充分考虑其内在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共生,在宏观层面需注重国家的统筹与协调,在中观层面需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在微观层面需搭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桥梁。在复杂系统内部,高校、政府、产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三者之间的合作模式和创新机制的搭建相互交叠,不同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履行相应的职能,且不同主体自身功能和结构处于动态调整过程,并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这也为进一步厘清高校创新创业的逻辑理路提供了理论指引。即厘清高校不同创业类型的协同主体、实施方法和各自职责,有助于创新创业和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地。

学术创业是实现科教与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狭义层面,可以理解为教学人员创业;在广义层面,可以理解为产学研合作,其实质是将科研学术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或服务的过程。技术创业则指依靠技术要素创业,技术要素是技术创业的关键,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持续合作是技术创业的重要保障。科研院所负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节省了企业研发的成本,也有助于保护知识产权。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作为一块重要的试验田,对于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助于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主体的创新要素,实现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产业和教育是人类学习、生产、生活日趋复杂化的变体,二者关联密切[2]。伴随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备受关注,由此也成为各类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产教融合反映了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最初的产教融合主要是面向职业教育展开的,近年来,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战略指引下,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逐步拓展和延伸。

在主体层面,首先,产教融合更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安排。政府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推动者,其职责在于为高校和其他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应积极利用政府的相关政策、外部资源,调整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发挥内外部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与产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深了解,实现资源对接,并结合产业深度融合的具体要求,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向,最终实现共同目标。在具体实施路径选择上,高校要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引领产业发展高素质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实践过程中致力于增加应用实践课程,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力求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次,产教融合政策落地的关键主体是高校。当前,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主动向社会服务延伸,充分认识到高校培养的人才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方面,高校作为产教融合政策落地的重要主体,理应加强与社会各界沟通交流,不断扩展高校产教融合覆盖范围。通过产教融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内外部的资源优势,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扎实保障。由上可知,产教融合是一项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过程,其中,政府的宏观把控和科学设计必不可少,高校的平稳推进和大力支持亦非常关键。

在方法层面,学术创业与技术创业的实现需要以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为基础,因而,可通过课程、学科建设与师资引领来实现。首先,课程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介,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直接影响。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课程显著增加。应用型课程要兼具实用性和学术性,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高校课程体系的更新有助于更好地推进产教融合实践[3]。高校在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结合产教融合现实背景,从行业需求、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等多方面考虑,通过系统调研、征询专家意见等方式对某些典型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其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根据行业发展和时代发展进行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编排应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确保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和针对性。其次,学科建设是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主要依托,当前阶段许多高校探索出将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技能训练融入到专业课堂教育之中,力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最后,师资建设是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不可缺少的支持性力量。依托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养,采用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引进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从行业聘请行业精英、企业管理者、创业优秀代表,通过组建优秀师资队伍,提高院校的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水平。

在价值层面,产教融合政策落地需建立在正确认识产教融合的涵义和厘清重要主体角色的基础上。首先,产教融合既强调“产”也注重“教”,即以产业为导向育人,同时兼顾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产教融合得以推行的关键力量是构建利益共同体,地方本科院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科研院所等为了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建立起协作关系,为产教融合政策落实以及高校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可能。产教融合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不仅要注重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深入到行业和企业一线,了解当前行业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以此作为主要培养方向,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与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相适应。要想体现产教融合的真正价值,需树立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价值理念,强化“产”对于“教”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其次,产教融合政策实施过程实际上是“政府驱动”和“高校需求”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通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既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就业成功率,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文件,要求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就业。在政府政策驱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人才培养、资源汇集、平台搭建方面获得更为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使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创业与技术创业的政策支持

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长效机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就目前而言,产教融合、双创教育的推行主要是在政策驱动下进行的,然而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要考虑在不同区域、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和适用性。虽然在国家政策要求下,许多高校纷纷设立创业学院,但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设计时仅仅依靠自身的推力是不够的,且创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面向全校组织开展的学术创业或技术创业教育很难取得实际成效。由于创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建立的重要前提是深入了解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因而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是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顺利推行的必要条件。

在政策内容层面,最初的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偏重于技术成果的商品化,突出强调创业教育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创业教育的政策内容逐渐向“科技成果转移”演化,但也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链条。以学术创业为例,在最初的政策建构中,缺少对于其他创业环节的具体表述。实际上,完整的创业政策链应包含知识创新、商业化政策、学术商业的创业型管理政策等,其中,前两项政策内容主要是指学术创新、学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创业型管理政策对应的是人才政策、科研创新激励性政策、教科研平衡政策等。目前,面向学术主体的创业型管理政策内容较为缺乏,不能有效解决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的后顾之忧。如学术创业投入的时间成本如何测算、学术创业收入如何分配、离岗创业的后续保障如何等,这些都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在技术创业维度面向相同的问题,现有政策多从宏观层面进行规定,指引着双创教育和产教融合的大方向,但具体到地方院校落实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操作性或个性化的问题。现有配套政策内容相对单一,尚不能为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政策落地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在政策工具层面,一项政策从出台到执行,需要依靠一定的政策工具来实现。目前,在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问题上,政策工具逐渐由单一化向多维化演变,从最初的单个部门发布或单项发布向多部门发布演化。政策制定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丰富了现有的政策工具,如人才、经费、技术、平台等多个领域均有参与。一方面,政策工具越来越多样化、细分化,为高校组织开展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多种政策工具如何协同是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换而言之,政策工具越多,分工就越细,不同工具之间的有效协作则成为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一环。目前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难以协同。不论是学术创业还是技术创业,都是高校科研人员从教育阵地走向市场的过程,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政府的科学指导,也需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为保障学术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市场的检验至关重要,即科研成果或技术成果能否在企业中应用。但追溯高校科研立项的始末可以发现,政府依然是科研立项的主要决策者,企业参与的机会较少,这就造成了市场需求与高校科研项目之间的隔阂,市场需求很难在高校学术研究、技术研究中体现。这不仅会影响高校学术主体和技术研发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造成一定学术资源、技术资源和创业资源等的浪费。二是产教融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项政策间面临协同难的现实问题。现有政策多是从政策供给方的意愿和需求出发的,如引导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进行学术创新和技术创新,进而实现成果的转化与转移,但实际上缺少对政策需求方,也就是企业需求角度的考量。换而言之,激励政策中除了引导高校发挥主动性以外,也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工具,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寻求合作。与此同时,政策工具越来越多样,也会出现政策工具协同难的问题,尤其表现为政策执行效率不高。具体而言,虽然高校在政府激励性政策的作用下对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抱有较高的热情,但国资委在股权激励等政策工具的应用问题上还是相对审慎的。由此也说明,在完善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各项政策内容的同时,不能忽视各项政策工具的协同,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政策效率,为产教融合的有效推进提供更多支持。

在政策保障层面,如果说政策内容的制定关系着政策本身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工具的有效应用关系着政策执行效率,那么,政策保障则关系着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的平稳、持续运行。目前,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政策保障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二是创业风险保障问题。由于我国高校学术创业、技术创业等相关政策正处于逐步发展阶段,且伴随“十四五”时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目标的推进,国家相继出台了面向人才、知识产权、税收等方面的专项政策[4]。这实际上是有助于消除学术主体和技术主体的顾虑,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赋予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主体更多的自主权。但政策通常具有宏观性、一般性的特点,相关内容多是为政策执行主体提供方向指引的,现有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尚不能得到完全保障,抑或是说,对于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界定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仍不完善、不细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学术成果难以转化、学术主体难以获得股权收益的尴尬局面。目前论文数量在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中仍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在这一评价导向下,许多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发表论文,而非创业。除了受评价导向的影响以外,高校学术主体创业动力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本身就是一项极具风险的项目,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前期阶段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创业能否成功是有一定概率的,在缺乏创业风险防范政策保障的情况下,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成果难以转化。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术创业与技术创业的落地保障

高校学术创业与技术创业相关政策的落地,一是从政策本身入手,完善政策链,形成全过程、高精准的支持政策;二是从政策工具入手,实现多维政策的协同推进;三是从增强动力和降低风险入手,以制定配套政策,保障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1.政策内容的全过程与高精准

全过程是指不同政策体系之间的环环相扣、相互衔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活动,通过与高校合作和资源共享,建立创新协同平台,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政策[5]。当前部分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由于未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和企业支持,导致成果转化率较低,因此要完善学术创业者成果认定收益分配机制,通过政策机制的落实,更好地保障高校学术创新创业成果收益,让科研人员真正地看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带来的实惠,进而促进学术创业各个环节相互耦合,为学术创业提供更为扎实的政策保障。

高精准是指聚焦重点,提升政策实施的精准度。高校在学术创业绩效考核方面应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加大对高校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实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服务机构,明确服务机构具体责任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而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系列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以技术交易、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向市场转化。要创新科技服务人员用人管理机制体制,通过市场外聘、内部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多元化背景、专业化技能的人才创新队伍,并为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畅通渠道提供上升空间。一方面,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充分利用高校品牌优势和学术优势,依托现有的科研平台,重视基础研究[6]。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应用型研究,并给予科技成果转化更为精准的政策支持,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政策工具的多维化与协同化

多维化是指使用多种政策工具,保障政策落地。当前已有部分高校在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他各类院校可借鉴相关有益经验,为政策落地提供参考。与此同时,高校应对自身情况有清晰的认知,评估院校本身的创业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产业发展情况,探索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学术创业或技术创业路径。在此过程中,需灵活运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如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等分析当地的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环境,选择内部驱动型创业路径或内外联动型创业路径,将主要资源运用在本校优势方面,加速推进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多维政策工具的应用目标在于提高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与市场需求、区域环境之间的匹配度,进而活跃高校的创业环境,形成学术创业与学术实力、技术创业与成果转化的增益效应。

协同化是指各类政策工具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是创业资源要素的紧密结合。发挥市场、企业等在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项目立项与选择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简政放权,构建良好的创业市场体系,发挥好创业服务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等在创业市场中的中介作用,有序推进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成果的转化[7]。二是从市场需求角度优化现有政策,借助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执行工具,为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的顺利推行助力,发挥政府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增强企业参与高校学术成果和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创业前期的规划与研发过程中,企业应为其提供应用平台。三是形成各项政策之间的合力。不同政策之间要考虑好落实和互相配合的问题,解决政策之间的不协同、冲突等问题,统筹各项政策,加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为高校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续航。

3.配套政策的个性化与专业化

个性化是指实施对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人员的个性化管理。出台创新创业配套政策,鼓励学校设立学术创业岗、技术创业岗等,为参与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的教师提供双重保障,尤其是要提高教师参与创业的主动性。保障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主体享有学术成果的权益,鼓励其获得创业成果中的合法收益。建立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风险共担机制,消除高校创业主体的一部分顾虑。同时,高校还应致力于提高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能力,除了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外,学术创业和技术创业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8]。为此,高校应积极为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平台,如建立大学科技园、组建科技社团,密切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等,鼓励高校教学与科技人员参与其中,积累经验,持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专业化是指提高创业配套政策的专业化程度。政府作为产学研政策的宏观调控者,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有效的产教融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深化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系统落实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历史契机。目前,需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的灵活性和专业性,如搭建结构稳固的创新创业体系,由学校、专业集群到二级学院形成纵向联结机制。增强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行双主体投资、管理和考核等办法,进一步密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9]。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和企业应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关系,并推进这一观念向制度化转变,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保障高校应用研究与行业企业的关键技术需求同步,发挥好校企合作项目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

猜你喜欢

产教学术政策
政策
政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助企政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政策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