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价值功能与实践路径
2022-02-15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引言
亲职教育(parent education),也称家长教育、父母教育,是指为父母提供有关教养子女、为人父母的知识及技能,使其能成功扮演父母的角色,担当其职责,促使子女健康成长发展,做一个有效能的父母[1]。随着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推进,社会对父母合理教养子女所具备的知识、技巧与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亲职教育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的颁布,亲职教育取得显著性进展,推动了家庭和谐与社会文明建设。然而,亲职教育的常态化实施,仍面临着家长接受培训总量不足、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尚未形成以及家长的亲职教育兴趣需要引导等诸多困境,尤其是缺乏专业型教师已成为制约亲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2]。由此,师范院校需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担负起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现阶段,我国亲职教育师资培养存在很大欠缺,众多师范院校未将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纳入其师范生培养体系,导致在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尚不完善,师范生缺少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因此,本文从分析师范院校实施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价值功能出发,继而对培养路径展开探讨。
一、师范院校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价值功能
1.师范生具备亲职教育技能,完善教师从业素质
近年来,我国师范生培养机制臻于成熟,培养层次不断提高,招生数量与培养质量不断攀升,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方面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均获得了显著成效。亲职教育要想高质量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与教育改革需要、能够开展亲职教育工作的专业型教师是关键,这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师范院校通过调整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更新教育内容和组织实习实践等方式,在加强师范生基本教育理论与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其具备实施亲职教育的知识体系与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需求。师范院校以亲职教育师资培养为依托,一方面使师范生了解当下亲职教育现状,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掌握开展亲职教育的基本素质,丰富师范生的教育素养与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具备开展亲职教育素养的师范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将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传播给家长,有助于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
2.教师开展亲职教育,凝聚家校育人合力
一项关于亲职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表明:部分家长希望由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给予亲职教育指导,接受亲职教育的最理想场所是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实体[3]。父母希望在幼儿园、中小学阶段接受指导,实施亲职教育成为推动家校合作的重要途径。目前,非师范类教师在职前教育中并未接受专业的亲职教育辅导,职后培训也少有接触亲职教育工作的相关指导,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在职教师并不具备开展亲职教育的能力与素质。中小学有责任帮助家长掌握教养子女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教师亟须具备实施亲职教育的能力素养,化家校育人阻力为动力,以适应社会与家长的迫切需要。教师在掌握亲职教育知识后,与家长建立平等、有效的互动关系,为其提供有关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等常识,使其调整固有的教育理念与教养模式,帮助家长深刻了解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4]。在亲职教育中,教师不断增进与家长的交流,使其了解正确的亲子互动沟通方式,这不仅有助于纾解困扰亲职教育长远发展的难题,更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通力合作,凝聚合力实现育人目标。
3.顺应社会需求,推进亲职教育专业化发展
亲职教育使父母明确职责,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质,掌握科学教养子女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营造平等、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助益子女全面发展。我国大陆亲职教育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亲职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关于家庭教育的政策亦对亲职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规范与要求。师范院校积极开展亲职教育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主动承担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广大家长需求,使亲职教育为社会所认可和重视,引领并带动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亲职教育的普及与推广中来,切实推进亲职教育有序进行,继而带动亲职教育专业化与规范化发展,使我国亲职教育得到质的提升与飞跃。亲职教育指导家长学习科学、系统的教养知识,使其教养行为发生向好的变化,具备规范教育子女的素质与能力,以此增进亲子关系,提高父母教育子女的效能感与自信心,正确看待与评价自己的教养行为,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亲职教育的专业化发展[5]。
二、师范院校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路径
1.以培养目标为指引,明确育人方向
培养目标在培养体系中起着统揽作用,培养方案的完善与细化需在培养目标的规范指引下进行。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组织实施需以设定科学、明确、可执行的培养目标为基础,设定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目标体现了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标准与要求。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目标是基于特定社会背景和现实生活需求,在教育目的指导下,依据亲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执教人员所提出的人才规格和质量要求。亲职教育以指导父母具备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掌握亲子沟通的技巧与能力为根本遵循,从而带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因此,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设置需定位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现代家庭需要,具备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实践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亲职教育的常态化推进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兼职工作者,例如,从事亲职教育的咨询、教学人员,亲职教育领域的指导专家、研究学者等。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与教育市场需求等角度入手,依据师范生专业成长的现实性与教师专业素养的多元性,制定并完善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目标一方面体现在通过课程学习,师范生掌握亲职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体系,契合社会发展潮流;另一方面深刻把握亲职教育的原则与内涵,解决亲职教育实际问题,着重培养知与行的能力。因此,亲职教育师资培养应倾向于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有机融合,体现在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身心发展等不同维度,关切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以能力为中心,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亲职教育应用型人才。
2.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搭建育训平台
课程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引领作用。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方案需以当下社会对培养高素质父母的真实需求为核心,结合师范生专业成长和父母现实需要,提升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在课程统筹方面,以激发专业情谊、培养学习兴趣、提升亲职教育实践能力为导向,贴合师范生教育教学规律,依托专题组织课程,建立全方位、层级化的亲职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创新意识与探索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以亲职教育中教师执教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专业素养为准则,围绕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在已有课程基础上,增设婚恋教育、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法、少年儿童心理学、幼儿教养艺术、亲子沟通技巧与实务等课程,帮助师范生系统了解亲职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状况与实施路径。在课程类型方面,处理好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切合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规律,体现亲职教育的学科特色。亲职教育课程应作为师范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与非师范类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注重课程的前后衔接与有机融合,合理构建亲职教育课程体系,有序推进亲职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在课程安排方面,学习时长建议为1—2学年,开设于大学2—3年级间,以不影响学生的其他学业为原则。此外,亲职教育课程建设需明晰每一阶段的课程目标,同时突出课程的实效性与导向型,避免陷入追求“假、大、空”等课程设置误区。
3.以教学体系为遵循,创新实践载体
亲职教育师资培养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师范院校需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亲职教育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动态化与多元性特征,依据师范生学科背景及个性化发展,建立突出实践性与体验性的教学实践体系,进而提升师范生的亲职教育实操能力。一是创新教学方式,共建开放与创新的智慧课堂。积极采用小组教学与个案教学相结合,采取“一对多”“一对一”“多对一”等新颖教学方式,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性与趣味性,倡导融合师范生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历。二是建立亲职教育实践基地。加强与幼儿园、中小学、亲职教育机构和社区保育机构等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协同开发亲职教育实践资源,强化实践基地的质量建设与督导管理,为师范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借助校外资源凝聚育人合力。三是开展亲职教育专题论坛、讲座或学术沙龙,丰富师范生的理论素养。定期邀请亲职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亲职教育机构从业人员或中小学生家长代表进行座谈交流,为师范生构建了解亲职教育真实场域的载体,将典型案例与理论指导相结合,为其答疑解惑,不断提升师范生的亲职教育实践能力。四是构建“互联网+亲职教育”培养模式。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更新网络资源信息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进亲职教育相关学习资源,使师范生的专业学习不再局限于时空限制,为更多想要学习亲职教育的师范生搭建平台。
4.以资源共享为支撑,赋能组织架构
为保证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有效性,师范院校需根据时代发展与现实需要,更新与完善教育教学资源。一是成立亲职教育师资培养联盟。同区域内的各师范院校协同联动,共同拟定亲职教育师资培养标准,以培养标准为主旨引导,以专业素养为核心依据,构建亲职教育教师的能力模型,促进区域内亲职教育师资培养规范化与标准化。二是建立亲职教育案例资源库。优化顶层设计,注重校际间的有效配合与协同联动,联合开发亲职教育教学资源,分享有益教学模式与实践经验,做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三是成立亲职教育研究中心。组织专业人才对亲职教育开展科学研究,拟定全方位、多层次的亲职教育研究体系来确保师资培养质量,依托科研优势,充分调查分析当下父母对亲职教育的认知需求与参与状况,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专著、论文等形式。四是编订或选购亲职教育相关专业书籍,使学习更具导向性与精确性,加强对亲职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定期向师范生推荐高水平的亲职教育文献、专著等作参考书目,方便师范生广泛涉猎亲职教育相关知识。五是组建亲职教育特色的学生社团。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来宣传亲职教育,呼吁大学生重视亲职教育的内在修养与素质提升,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亲奠定基础。
5.以教师队伍为依托,优化师资结构
师范生对亲职教育的认知与把控,对实施亲职教育方法的运用来源于教师的指导与传授,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首先,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借助教师已有学科背景,打造一支承担亲职教育师资培养课程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其次,建立健全承担亲职教育师资培养课程的专、兼职教师体系。选聘具有亲职教育、家庭教育等相关学科背景与教学研究经历的教师担任亲职教育专任教师,提升教学的专业性与科学性,鼓励、接收从事亲职教育的从业人员前来进修,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再次,发挥教师专业共同体优势。针对课程设置组建教育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实践经历丰硕的专家团队,发挥专业所长与学科优势,形成校级平台的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教师专家小组,由校内外教师协同负责各个亲职教育课程板块的教学、实践与评价。最后,重视校外导师的选聘与培训。师范院校在亲职教育师资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大力培养亲职教育校内外导师,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培养适合本地学情的亲职教育导师,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地方亲职教育发展和师资培训提供指导与协助[6]。此外,双导师团队就亲职教育中的某一类教学现状展开研究,进而协力解决教学中的困难与疑惑,促进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6.以评价机制为保障,完善考评细则
师范生评价机制是审视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师范院校在结合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激励师范生提升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一是力求评价内容多元性。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评价内容要充分考虑师范生的个性与特长,采用“必考+选考”相结合的形式,允许师范生自主选择形式多样的考评方式,例如,采取论文、案例研究报告、家庭群体访问报告、亲职教育需求小组调查研究、讲授亲职教育指导示范课等形式,激励师范生不断进取与提升。二是彰显评价指标多元性。关切评价体系中指标构建的实践性与科学性,将评价指标可操作化、可直观化,做到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结合评价指标,每学期定期为师范生提供实践、观察与反思的机会,让师范生在和中小学生家长的实践互动中培养情谊、锤炼专业知识,由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师范生开展亲职教育的能力与素质。三是聚焦评价主体多样性。丰富多元评价主体,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的形式,评价主体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组成,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方式,对通过课程考核的学生授予合格证书,并给与相应学分。四是突出评价过程靶向性。亲职教育师资培养评价要凸显实践性与综合性,以学业评价为蓝本着力解决亲职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不健全、不连贯等问题,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课程培养模式。
结语
实施亲职教育在于培养健全思想的父母,以增进子女的家庭幸福感,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宁和国家的富强康乐[7]。我国亲职教育任重而道远,切实推进亲职教育有序进行,需要专业型教师的参与和成长。师范院校是教师职前教育的摇篮,应积极探索亲职教育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引领亲职教育学科建设,构建集教学、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专家型的教师队伍,从而推动我国亲职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