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笔画中线的表现性研究

2022-02-15崔湾湾

大众文艺 2022年2期

崔湾湾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11)

线描是美术创作中一个主要的技术形式,中国画中的线不仅仅是概括自然物象的造型手段,更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和抒发画家本人的主观情感。随着现代社会的审美取向,线的发展也与当下这一美好的时期在不断前进,促使艺术家们努力创造出适合于当代社会审美主题的新作品。

一、线条是工笔画中的“灵魂”

(一)传统绘画中的线性表现

直线,实际上是点的延长线,把无数个点聚合,就形成了直线,康定斯基在其《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一书中所提道:“在几何形式学上,线是一种无形的实物,就是点在移动中停留的轨道,因而就是由运动形成的,的确也是打破点最后的安静状况而形成的,线所以是与基本的绘画元素一点相应的结果,严格来说,它应该称作为第二元素。”线作为艺术语言,人类能够通过选择在线条上不同的运动轨迹,来表达主观的情感

传统的工笔画在技法方面分为勾染与没骨两种不同的表达模式。勾染是通过线条来进行造型与形体构造,而后再根据线条勾画产生出来的“形”来设色。所以,南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道了“随类赋彩”的设色办法,这是一个评画准则,也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准则。没骨则是指直接用色彩,依照造型构图来染。以线描作为主要造型手法,运用勾染方式的工笔画,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

我国目前发掘最早的一件帛画,是发现于湖南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的《人物夔凤图》(图1)。画面中,绘有一位侧身而立的女性,她体型柔弱,身着长衣,双手合十。在她的上方绘有一龙一凤。此画采用墨线勾描的方式,线条有力又富有变化。再到敦煌的壁画《凤纹饰》、唐代的《簪花仕女图》、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宋代赵佶的《瑞鹤图》直到近代画家于非闇的《玉兰黄鹂》等等都是传承和发展了以线为造型手段的传统。同时也就决定了这种先立形后敷色的绘画方式。当然,线条在西方绘画中也是造型手段之一,但是只是作为辅助手段,画面的感觉还取决于光影、色彩等方面。线条艺术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贯彻于国画的艺术命脉当中,并逐步发展为一个系统的美术语言,使国画的用线既没有主体的任意表现,也没有经过客观的模拟流程。由于工笔画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就决定了中国画中的“笔墨”这一表现形式在工笔画中所映现出来的重要性。

图1 人物夔凤图

(二)“以形写形”到“以神写形”的转变

中国画在使用“线”的表现手段时,也是一个发展的进程。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和秦汉时期,帛画和漆画上的线描技法就已经比较完善。史前时代,人类就已经通过使用经过简化的工具成了符号化的线条加以记载,因此人们也能够在大批彩陶和岩画中了解到它们。例如在宁夏贺兰山岩画和青海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等,不管是对人还是物的描摹都非常生动。但在很长一段岁月,由线表达出来的内在仅仅是单纯“以形写形”的造型功用。

东晋时期,顾恺之在艺术理念中着重申明线条造型,要按照物体的形神以及作者自己的情感来进行轻重缓急的差别变更。“传神写照”“以神写形”“迁想妙得”等观点应时而生。《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相传为顾恺之的作品,画中曲线疏朗、挺劲有力,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人物形象的神态与精神面貌。随着中国画的发展,不同追求的艺术家在驾驭水墨之时,由于个性精神不同所显示出了不同的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创作风格。线条也更加个性化,表现空间也更为广泛。画家依据线的差别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不同的形式风格。

处于鼎盛的唐代,社会传统文化高度发达,美术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唐代的人物画作品达到了很大的成功。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作品,均以线条的不同形态来描摹人物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的神情姿态。艺术家们在塑造物象的时候,也把自己对客观实物的主观感受与认识都寄托到了线条当中,渗透着强烈的情感。

(三)贯穿在线条中的“骨法”

南齐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骨法用笔”。卫铄在《笔阵图》中也有谈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此处提道的“力”是内部的,与“气”贯通为一身,从而由内到外。众所周知,由于书画同源,所以在书法中的折钗股、锥画沙、屋漏痕等都充分表现了对于用笔的需要。书法作品持笔的方式,使线更有力度与韵律感,因此线更加讲究书写性,在书法中则讲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扬先抑而不是锋芒毕露,线也是如此。因此画家在工笔画的绘制中,除达到最基本的造型需要之外,还必须如写书法那样,把气力贯之于持笔,使线条“活”起来,既圆润饱满又坚韧强力。

二、线在工笔画中的功用

(一)意象造型

工笔画中画家可以借助对事物的刻画,来使观者联想到其中的意境,体会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南宋著名画家马远在创作《水图》(图2)中的第七段秋水回波时,为了表现水汽缭绕的画面感觉,排线非常工整精细,墨色也由浓变淡,整体看来就像有微风刮过水面,思绪显得舒缓起来。在《朝元仙杖图》中,北宋画家武宗元运用“高古游丝描”,以自在舒展的线,来体现人物服饰的轻柔和飘飘欲动。把画面统一在了一个充满仙道的气氛当中,抒发了画家的创作情感和意趣。

图2 水图 马远

(二)质感表现

质感,是指某种物品的材料、质量给人的感受。亦指雕塑、油画等艺术品中所显示物体的物质真实感。西方美术中,往往能够利用颜色变换、造型严谨、笔法运用等奖物象的品质刻画得非常逼真,特别是在某些写实类型的美术创作中,人们往往能够很明显得感受到,关于美术作品中的“像”已经不再无法实现的事情。而我国古代艺术对线的使用方法和要求也多种多样,无论是花卉、风景或者人物,艺术家们都以力求体现物象性格为准则,使每条线都具有活力和生机,并着力地探求和表现事物及其线条本身的气质。工笔人物画的十八描法、山水画中的各种皴法,都是体现事物品质的十分有效的方式。尤其工笔画中,通过用线的不同,展现不同物象的质感。钱选在《招凉仕女图》中,运用流畅的中锋用笔来展现丝绢的轻薄、衣摆的柔软以及服饰的垂坠感。周文矩也有自身的运笔特点,《重屏会棋图》中行笔细劲迂回有顿挫,但也能圆润流利。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壁画中人物的面部、手脚细腻,衣带飘逸,须发也细腻飞扬。线条刚劲顺滑有力,每一笔都准确地落在了合适的位置上。

(三)空间关系

传统国画中是以二维空间视角进行构图创作的,需要依靠线条的浓淡、虚实变化来体现画面中的前后、远近关系。比如在工笔人物画中,需要将前面衣物的衣褶勾勒地厚重一些,而后边的用线则比较清淡,以此体现衣褶的前后关系。而在刻画物象头发生长的时候,则讲究“虚入虚出”,以此体现头发既在皮肤中间生长起来,又和头皮有距离的真实空间感。另外,线与线的疏密结合也是体现空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方法。

三、当代工笔画中线条的发展与改变

(一)线条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现状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大量的西方绘画作品开始涌入我国。西方绘画中的写实方法和色彩搭配开始影响中国绘画。一些画家和学者开始主张将西方的造型方法融入中国绘画当中,西方的绘画理念对我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线条在工笔画中的主要地位很大程度被改变,生存发展环境和转变方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内画家和学生开始接触西方的素描、速写、色彩等绘画方式来锻炼造型能力和创作思路。文化的冲击、社会的开放还有时尚的发展都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审美方式,并且开始进行对艺术全新的、全方位的思索,这些都影响了线条在工笔画中的转变。当代艺术家们大多都会在绘画过程中运用透视、光影等知识来更加全面细致地完成创作,展现描绘对象的比例、结构、质感等。同时,绘画工具材料的多样,也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工笔画中的线开始产生了“弱化”的想象。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态势。继承传统是我们所不能抛弃的,也是不能所绕开的。

(二)代表性画家作品简述

当代中国知名工笔重彩花鸟画家喻继高,先是在认真学习了五代、两宋院体富贵吉祥画风的基础上,一边从他的传统绘画中融合,吸收并且融入了不少西方绘画艺术的技法。此外,还创造性地在画作中增加了民间艺术特点,使作品独具特色,创作更加贴近自然,贴近人民生活,是十分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喻继高偏爱生活中常见的花卉果蔬,虫鸟渊鱼。从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时代的昂扬。喻先生的著名作品《荷香鸭肥》,主要描绘了当下中国农村田园生活中的日常,一群鸭子或藏或露地在荷花丛中玩耍,一派田园诗意。

贾广健,1964年出生于河北,主攻工笔没骨花鸟,画作主要以荷花、梅花和各类果蔬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物为主题,朴实典雅而又富于生趣。这位画家非常讲究创作,十分注重写生,尤其擅长环境观察,经常深入大自然中体察并感受它的神秘奥妙。在继承中国传统花鸟画作品与美术成就的基础之上,开拓出他的大景花鸟画。并汲取了传统立轴风景画和横幅手卷的构图特点。又中西结合,融入西方绘画中的色彩感觉。代表作品《秋籁无声》,正是他从自然的感悟中所得到的灵感。章法严谨,结构与气势恢宏,意境深邃,画风瑞意祥和,清新富丽,秀润自然。大量的莲蓬与枝干穿插其间,以一种独特大胆的结构方式充分表现空间关系。在继承传统,把握传统的前提下又突破传统。

当代中国知名女画家罗寒蕾,1973年出生于广西,她的工笔创作主要以当代都市生活中的女性形象为主题。在罗老师的工笔画中,展现出了一种创造性地画法,她称之为“寒烟描”。“寒烟描”不是传统的工笔,而是用渲染的方法一笔一笔勾画出来,达到了工笔的极致。对于传统,罗老师认为中国水墨这一古老的表现形式,都是我们需要恪守的原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家个性的发展,作品开始展现出个人与众不同的特质。作品《蓝精灵》中刻画了一位小女孩的形象。画中面部手足肌肤表现的稚嫩,吹弹可破。根根分明的发丝展现了幼龄女孩的干净明媚。纱裙的刻画体现了质感的轻薄蓬松。整个画面既有温度又耐人寻味。

四、从传统中找寻创作新方向

线条语言是工笔画的魂灵,而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都是无法取代的。虽然科学技术发展、取材丰富多彩,审美多变,工笔画的创作方法也随之更加丰富多样,但是线的运用是我们所必须继承的。面临着当今时期人类生存思想与情感的巨大变迁,画家们要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更多地思考如何利用中国画独有的线条来巧妙地吸收现代生活中新的元素,来表现人类当代的生存思想与情感,创作出当今时代的优秀作品。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交流借鉴,中西文化的碰撞使艺术家们都面临着怎样汲取与放弃的问题。既不能单方面地继承传统,也不能够对西方文化全盘吸收。要把艺术创新扎根于在本国传统文化中,并且在相互吸收和互补的过程中寻找新的融合点,以展现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新风貌。我国工笔画在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艺术革新和发展同时,不能以牺牲线条,舍弃传统为代价。要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在传统中借鉴传承,这样中国工笔画才能在新时代中大放光彩。

结语

本文通过对工笔画中线条的梳理,了解到从古至今线条的改变与发展。艺术家的人文涵养,个人品位,审美素养都决定着线条的品质与感觉。所以,无论是线条本身还是艺术家个人,都是一脉相通并彼此影响的,想要提升线条的品质,亦必须提升艺术家的人文素质修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在继承掌握传统的“旧”中创造性地去发现探索新工笔的“新”。用当代人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去传递我们的情感,展示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