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社区互动空间创新设计*

2022-02-15李香楠罗淑勇

大众文艺 2022年2期

李香楠 罗淑勇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其已经成为影响个人和社区健康的多个方面的全球医疗保健问题,在此形势下,“社交距离”成为限制公共行为的主要政策,这意味着独立个体需与直系家庭以外的人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社区公共空间不能满足人们对空间安全性的需求以及多元化需求,传统社区公共空间模式亟待升级。

一、后疫情时代下社区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它的到来使整个社会的发展进入“停滞阶段”,人们陷入恐惧与焦虑。居民被迫居家隔离,漫长的等待与长期的闭塞让人们不禁陷入了对未来的担忧,人们过度压抑会产生焦虑感以及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后疫情时代,人们赋予了社区公共空间重大使命,新型社区公共空间不仅要为居民提供适宜的物理活动空间,也要为居民提供能够释放焦虑和烦闷的心理空间。由此,本文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内部环境在保证居民之间具有安全社交距离的基础上,满足居民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多元化需求,着重探讨社区内部空间的安全性、互动性以及社区内部互动空间的合理性,优化传统社区公共空间的模式与功能,为打造安全的、灵活的社区公共空间——互动空间的设计方案提供一些借鉴。

二、社区公共空间概述

社区公共空间是指狭义的公共空间,是供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室外场所。社区公共空间的含义为社区内部的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空间,例如社区花园、绿化带、停车场、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微型广场等。本文中所阐述的社区公共空间意为供居民休憩、活动的娱乐性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可划分为半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以及开敞空间三种层次,可通过调节空间的围合程度、改变空间的尺度来营造;而空间的围合程度与尺度的关系决定了空间公共性的程度,围合程度越高、尺度越小其公共性越高,反之。由此,可以利用隔断、建筑高墙等不同结构、不同材质的建筑材料、公共设施对空间进行分割打造公共性程度不一的空间。

三、社区内部公共空间创新设计的必要性

经过走访调研(以哈尔滨市香坊区、南岗区、道外区的社区为例),目前存在的社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老小区,一类是次新小区。

1.社区内部公共设施“老”“旧”。社区内部公共空间“老”是指空间内部公共设施已达到使用寿命上限,公共设施的表面或其内部连接件存在着破损或腐蚀;“旧”是指公共设施在造型上、形式上比较落后或缺乏艺术感。其中,大部分小区可供娱乐、休憩的公共设施类型单一。娱乐健身多以健身器材、秋千、跷跷板等为主;休憩多以公共座椅、石墩、凉亭为主。其中不少的老旧小区内部公共设施有破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例如金属框架公共座椅表面锈迹斑斑、健身器材连接件损坏等影响了居民的日常使用、而损坏后也未能及时更新设施,导致其使用率为0,极大程度降低了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率。户外公共座位的放置也比较随意,其辐射区域达不到安全社交距离和尺度,简单来说是存在着距离过近的问题。

2.社区内部公共空间功能单一。目前传统社区内部活动空间包括微型广场、传统凉亭等。例如,微型广场的布局模式一般为广场中央留出开阔场地,内部放置公共座椅,周围环绕绿化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单一功能的公共空间已逐渐不适应社区内部空间的变化造成空间的浪费、同时也不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3.社区内部公共空间缺乏互动性。社区内部公共空间的互动性原则可以理解为人与景观之间、人与人之间发生情感的、物理的、化学的相互作用。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充分暴露了现存社区公共空间的弊端,早期的社区公共空间缺乏趣味性、互动性,而单一的互动方式和活动,只适用于少数群体不能满足其他群众的需求。早期的社区公共空间侧重于物质空间环境的建设,忽略了人们心理精神上的,也就是情感上的需求,社区公共空间应向人文化、社会化发展,跳出物质化的束缚,重新审视人们最直达心灵的需求。

4.疫情下的社交距离。社交距离在层次上可以分为生理距离以及心理距离。在生理距离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病原体冠状病毒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能有效预防传染病,避免感染的重要方式是人与人要保持1.2m以上的距离。在心理距离方面,社交距离具体可以分成四大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以及公共距离,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安全距离要保持两臂到一臂的距离,是指人和人之间相互展开手臂即可接触到对方。在此形势下,要求设计师在空间设计上要同时关注人与人交往下的生理距离及心理距离。

四、空间案例分析

基于后疫情时代背景,国内外纷纷探寻适合后疫情时代下的空间设计方案和试想,结合空间功能创造新的空间形式模式,来平衡安全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1.复合空间。复合空间是一种多元化的复合空间。源于有方空间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一个设计案例——翔殷三村社区花园的更新设计,其设计团队在方案中提出了以“被动式接触”、营造“主动交流式原则”的主题,利用不可以移动的休憩座位划分空间,座位之间有1米以上的生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安全社交距离,创造了有效的社交空间。设计方案在保证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将空间内部划分为独立空间、2-3人小规模休憩空间、4-5人中等规模休憩空间,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该空间将多种空间体系融合在一起,在空间形式的处理上采用相互穿插的手法,整个“蛇形”游廊呈现半包围的形式包裹休憩区。其在保证安全社交距离的基础上进行多功能的空间划分,为翔殷三村社区创造了更优质的内部环境。

2.虚空间。纽约市当局的设计人员采用虚拟空间的界定方式,利用喷涂白色圆圈的方法,在布鲁克林的多米诺骨牌公园的草地上布满了白色圆圈。有趣的是,其在地上画圆圈的做法类似于《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保护唐僧用金箍棒画下的“圆圈”,以该圆圈的内部范围来限制人们的活动区域,从而减少人群的聚集。相邻的白色圆圈之间有着一定的安全距离,人们可以在圆圈内部进行休憩和活动。空间没有隔断,保留了空间的延展性,满足了人们户外活动所需的生理及心理空间的需求。

3.隔离式空间。隔离式空间是由一个单体建筑围成,是一个独立的小空间,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罗马的一名设计师提出了命为“ Safe Beach ”的空间设计方案。项目主要是针对室外沙滩的设计,在公共区域内放置多排以“方块”为单位的小型半开放式空间,空间采用有机玻璃或新型材料的隔板来分割。旨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人们可以在海滩上享受日光。其创新点在于,设计师在公共区域内放置多个独立的、半开放式的户外公共设施,利用不同材质的不同透光性对空间进行分隔,使空间呈现效果简洁并具有现代感,在后疫情时代社区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空间创新设计方案

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蜂巢”模块化公共设施概念(图1)。设计方案将蜂巢的六边形的形态作为基础形态,对公共空间进行分割而产生的一种“隔离空间”。由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为此针对儿童、成年人、老年人三个年龄层次进行划分后,笔者将公共空间根据其围合程度分为三种形态: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开敞空间。私密空间是指在社区公共空间内部,采用隔断等实体物围合而成的半包围式的独立空间,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受年轻人的喜爱,居民可在内部看书、休憩,是一种具有较强安全感的独立空间。半私密空间是指在社区公共空间内部,呈半围合状并具有公共性的空间;开敞空间是指在社区空间内部的无实体物体围合、有开放性的空间,老人与儿童多在此空间内活动。

图1 “蜂巢”模块化空间概念图

1.空间的模块化、定制化。六边形的蜂巢结构具有所需材料简单、可使用空间大的优点,其每个面皆可通过安装或拆除达到空间开放或闭合的效果。隔断的开放与围合能够形成独立的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开敞空间。“蜂巢”概念设计“模块化”的优点在于运用空间的连续性以及“隔离空间”的可复制性,将独立的空间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会得到多种“答案”。而空间的“定制化”则是根据不同社区空间形态、面积大小、社区居民需求以及社区文化存在差异,寻求独特基本结构形态以及围合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定制化设计。

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开敞空间的大小可根据社区公共空间的面积以及社区内部居民家庭形态的不同等情况来更新设计方案,达到空间的“定制化”。私密空间内部可容纳1-2人,半私密空间和开敞空间的大小则是按照1-2人微型空间、2-3人的小规模空间、3-4人的中等规模空间来划分(图2)。

图2 “蜂巢”模块化空间平面示意图

其中,半私密空间是由2~3个“蜂巢块”拼接而成的中等规模的空间,由于其空间占地面积较大,为保证实用性,需要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状况进行前期调查分析、中期方案制定、最终完成项目的落地。例如,在某社区内居民家庭形态分布数据中显示,发展期家庭在社区内部的比重较大(发展期家庭一般3-4人)由于家庭内部成员人数相对过多、若多组家庭同时外出活动,对户外空间的面积就有一定的需求,则要增加多个中等规模休憩空间。

开敞空间的设计是利用虚空间界定形式,采用颜色来限定空间的范围,每个蜂巢块根据其大小及功能来设置相应数量的公共座椅。蜂巢块在设置上需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减少人群的大规模聚集;而空间在分隔后,其“负形”区域会成为供人们行走的动线区域,所以在空间分割上要考虑其动线的合理性。

2.空间的移动化。“蜂巢”模块化设施因其自由拼接的特性,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移动性,适用于不同的形态的社区公共空间。也为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供应急方案,在突发传染病类疾病时,可以将此公共设施进行拆卸收回,为社区实施紧急预案提供空旷的场地。

3.空间的私密性。为了达到空间具有私密性的同时避免空间的闭塞,设计方案运用了建筑设计中空间通透设计[的处理方式,通过材料与结构方式的变化增强通透性,使光线更好地渗透到内部空间,设计方案在私密区A、C和半私密区B(图2)三个区域的隔断应选用适宜的磨砂半透明材质,其材质不透明的表面带有一定的透光性,在视觉上既不会“一望到底”,又可以保证私密性以及通透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视觉上的重量感和体积感。

4.空间的互动性。本文阐述社区空间的“互动”属于微观互动层面的互动,其包括:空间内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空间与环境的互动。设计方案在私密区、半私密区、开敞区都体现了空间的互动性,例如人们前往私密区、半私密区的途中可以与周围环境、人物产生互动,达到一定的互动。

涵盖儿童活动区和休憩区的开敞空间也具有互动性。开敞空间的主要受众群体是老人及儿童,由于老年群体在社区内的活动呈现出同龄聚集的现象,老人希望孩子在自己的可视范围内活动,他们在照看自己子孙的同时会与同龄好友进行交谈等活动。这表明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与儿童的活动空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所以方案在设计上将两个功能区相连,能够使空间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加便利,从而增强空间的互动性,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方案在E区的儿童活动区的设计上,将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的功能融为一体。在造型上,利用五个“蜂巢块”营造出“海螺”的形态(图2),结合明亮的色彩,为整个空间添加了色彩的点缀。另一方面,“蜂巢块”的高度变化不一,赋予空间韵律感,打破整个空间形态和色彩的单一,使空间有一定的趣味性,达到空间与环境的互动。为保证安全性,蜂巢块抬起的高度一定要选择适宜的高度,其尖锐的边角需进行圆角处理,避免存在安全隐患。儿童可在表面进行游戏、阅读、聊天等活动,从而达到空间与人的互动。

结语

后疫情时代下社区互动空间的设计要以社区内部因素以及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为出发点,运用多种空间设计方法来丰富社区内部空间的形态,划分空间功能区等方式控制人群的聚集。希望本文能为社区互动空间的设计及规划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利用可移动、模块化的户外设施进行社区互动空间的规划,增强社区空间的互动性、保证社交距离的安全性,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为社区居民创造宜居的社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