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古城门形态复原与视觉再现研究
2022-02-15许丹屏
许丹屏 王 刚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一、武昌古城门保护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武昌是长江和汉水交汇的一座千年文化古城,筑于三国时期,唐代、明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建。据史料记载,武昌古城在明朝设9座城门,东有忠孝门(小东门)、宾阳门(大东门)、南有中和门(起义门)、保安门、望山门、西有文昌门、平湖门、汉阳门、北有武胜门。清末增建通湘门,共10门。城门的尺度并不大,其目的是防止敌军攻破城门后的大量涌入。武昌古城楼11座,除修建于城门上方的九座外,另有烟波楼、雄楚楼,楼内一般设重兵把守,以增加城门的防御性。1926年,北伐军光复武汉,同年拆除武昌古城的行动也开始,三年之内武昌古城被悉数拆除,中和门因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被保留下来。
图1-1 1881年《江夏县志》上的武昌城图
图1-2 武昌古城门历史旧照
宾阳门(大东门)
宾阳门始建于1371年,拆于1928年,位于武昌城正东,依山而建,是武昌城向东出城最主要的通道。因其北临小东门,后更名为大东门。宾阳门与蛇山东部的敌台共同组成一道军事防线,北伐战争中多名官兵曾在此浴血奋战,牺牲惨烈。此外,宾阳门在清末也作为火车最早开进武昌城的入口。
武昌古城门宾阳门位于现今大东门立交桥附近,如今为市内重要的公共交通中心和农贸交易中心。
忠孝门(小东门)
忠孝门始建于1371年,拆于1929年,位于武昌城垣东部,蛇山以北,居大东门左侧,是武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其名取自东汉孝子孟宗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典故。北伐战争后,被国民政府拆除。原城门内外的街道保留其名忠孝门(街)至今。
武胜门
武胜门,原名草埠门,始建于1535年,后为求军队胜利凯旋更名武胜门,位于武昌城垣北部,凤凰山与螃蟹岬山之间,与保安门南北相望。武胜门由城楼、箭楼、瓮城和城壕等共同组成,是一座综合性军事防御建筑,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现位于武昌区得胜桥路与中山路交叉口南侧。
汉阳门
汉阳门,始建于1371年,位于武昌城西部,与平湖门相邻,是武昌城水陆交通的枢纽。因与汉阳镇隔江相望,而名汉阳门。拆于1927年,被拆后仍保留其名,作为该片区的泛称。明清时期,曾在此先后设置两座渡口码头。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在此设置以汉阳门上码头和汉阳门下码头为主要轮渡功能的码头五座。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多条公共交通的路线的始发地。如今,汉阳门是武昌最为热闹繁华的码头,游客们经过汉阳门前往户部巷购买小吃、游玩、观赏江景。
平湖门
平湖门,位于武昌城西部,与汉阳门相邻,拆于1927年,被拆后该片区保留平湖门名称,现为武昌居民区,人口密度高。水厂、制药厂等多个制品研究所分布在此。旧时,人民获得水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公用水井,二是挑水工们人工运水,平湖门作为挑水工们的进城入口,也成了挑水工人们的居住地。如今的平湖门水厂在此地修建,亦有此渊源。
文昌门
文昌门,原名竹款门,位于武昌城西南部,处于临江地带,于1535年改名文昌门,拆于1927年,被拆后仍保留其名,作为该片区的泛称。1967年文昌门与大都司巷合并称群英门,1972年改回文昌门至今。旧时,该地区为武昌文化区,曾设有湖广总督署、督司署、江夏署等多个大小衙门。清朝末年,张之洞曾在文昌门与望山门外兴办著名的“纺织四局”和工艺学堂,此外还曾兴建中国第一座近代西式监狱——湖北省模范监狱。新中国成立后,文昌门正街被划分入武船厂区与职工宿舍。
望山门
望山门,原名望泽门,有登门见云梦泽的寓意,后改名望山门,位于武昌城西南角。清代,有街因与武昌望山城门相通,故名望山门街,现今,这条街位于解放桥、保安街之间,南北走向。1967年改名创新五巷,1972年恢复名字望山门街。清末,张之洞还曾在门外设缫丝官局。
保安门
保安门,位于武昌城南边,望山门与中和门之间。1926年,北伐军进攻武昌,吴佩孚的守城部队在此经历了40余天的围墙战斗,北伐军伤亡惨重。10月,吴佩孚守城部队河南第3师李俊卿师长打开保安门投降,结束了这场持久战。
武昌古城门保安门位于现今解放路南段与复兴路之间的保安街上。
中和门(起义门)
中和门,位于武昌城南边,保安门与宾阳门之间。1911年在此爆发武昌起义。起义胜利后,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一年后为纪念此胜利,改名起义门。1913年恢复原名。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为拓展城区,决定拆除武昌城门及城墙,而中和门因在革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得以保留,也是九座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1956年起义门进行修缮,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辛亥首义70周年修复。
起义门城门高7.1米,宽5米。现今,门内还设置管护所,负责保护、管理起义门。起义门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纪念意义。
通湘门
通湘门,位于武昌城南边,起义门与宾阳门正中间。于1906年修筑粤汉铁路时开通,为便利交通,是清朝武昌城门中最后补建一座的城门。后因设计方案的变化,粤汉铁路的始发站北移至徐家棚。1916年在通湘门的工地上建成火车站,名通湘门车站,位于武昌南站北侧。后通湘门站迁至宾阳门,定名武昌总站。1957年,车站迁至现今武昌中山路634号,定名武昌车站。
二、武昌古城门复原意义探讨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各地古城门部分被悉数拆除,古城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关系成了直面的课题。中国古城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历史遗存,传承发展古城文化,才能够真正延续古城的生命力。以北京城为例,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2017年,北京启动北京中轴线保护和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无疑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做出了贡献,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逐渐淡化了对古城文化的研究兴趣,古城文化逐渐湮灭。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特色名片,如何让人们激起对古城文化的兴趣,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城门是城之门户,与城门连接的城墙,外形稳固。它的强大之处在于是连贯、重复达到一定程度后变得坚韧。城门的多寡、城墙的长短,往往是古代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标准。其研究意义在于:
1.借鉴良好的建筑与环境布局
无论在空间形态还是城市的文化景观上,武昌古城都注重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城市的选址、区域空间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了自然山体与水体来限定城市的边界空间。在地势低洼、三面环山、依托汉水、长江三分江城的自然环境之下,营造山、水、城相呼应的完美视觉,让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享受。
2.传承优秀的区域文化
在古城的复原中,细品古建筑的优秀历史,将汲取的优秀地域文化保留下来,充分传承原有的建筑文化,对人们今后研究城市历史以及古迹恢复都有重要价值。同时将原先的不足,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提升,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城市文化积淀。
3.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武昌有史以来便是中原地区商业繁华的大都市和长江流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作为具有超高经济价值的武昌城,商贸金融业和第三产业占重要比例。通过对武昌古城的文化宣传和保护,能够带动武昌经济等各个产业的发展,既能了解武昌古城文化,又能有效地提高武昌的经济活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避免城市同质化。
三、武昌古城门复原方法研究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武昌古城的实地考察的研究以及走访当地百姓家中,询问一些经历过九大城门辉煌时期的老人,比较分析包括古建筑、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等,对武昌古城的文化做出各方面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并在还原武昌古城墙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武昌古城的历史文化,体现对城市规划布局的借鉴意义,将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图3-1 武昌古城门复原模型
经过查阅大量系列资料,我们发现有关古代武昌古城相关的资料以及建筑布局图纸的资料中,系统的图纸类资料相对很少。相比文字资料而言,图纸资料可以更直观表现出古代武昌古城的整体风貌,再通过文献查阅调研和实地考察,从而可以制作出一套完整的武昌古城门虚拟模型。制作流程如下:
(1)在博物馆中寻找图文资料,在史料馆、图书馆中寻找相关文献资料;
(2)在区域地方志中寻找相关地域资料;
(3)走访当地百姓家中,询问一些经历过九大城门辉煌时期的老人或听老人谈起过相关信息的家属,收集一些口头资料;
(4)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研究核实后,开始运用软件绘制;
(5)使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九大城门的二维平面图、立面图;
(6)运用SketchUp、Rhino、3DStudio Max等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九大城门的三维立体模型;
(7)运用Lumion、Vray、Enscape等三维渲染软件完成场景效果的制作,还可配合PS、AI等平面软件增强材质与建筑肌理效果。
结语
武昌古城历史悠久,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逐渐淡化了对古城文化的研究兴趣。本研究借助历史影像和照片等数据,对武昌古城门进行初步三维复原。由于现存资料过少,目前的研究方法构成模型在精度上存在一定的误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以研究古城门为目标,希望可以保护和传承古城文化,实现现代城市文化与古城文化的良性对话,同时通过三维数字模型系统进行呈现,让更多人了解武昌古城建筑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