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职业音乐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思考*
2022-02-15范临风
范临风
(中央音乐学院 民乐系,北京 10003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同时,还提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标准以及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等目标。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同样表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的重要地位。
上述关于政策方针,预示着中国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变革,而与高等音乐院校协同发展,无疑能够更好地贯彻国家所提出的中国教育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更好地实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更好地落实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综合素质,改进学校美育,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等战略任务。
本文将通过中国职业音乐教育的历史脉络梳理,中国职业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对必要性与特征论述,尝试提出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职业音乐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思考,为中国职业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中国职业音乐教育的历史源流
清末民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学校化制度与学徒制度共存的情况,预示着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形成。西方职业教育学校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其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纳入音乐科目,同时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并未进行深入的“本土化”融合,导致音乐教育中在国职业教育中呈现边缘化趋势。
虽然农工商矿实业学堂未见音乐课程,不过不少女子学堂却将音乐纳入了课堂设置。1905年2月,李平书、张竹君创办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其中将“音乐”纳入课程中。
1927年11月27日,萧友梅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音乐学府。1929年7月颁布《专科学校组织法》,将“专门学校”改称“专科学校”,于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
20世纪50年代,我国相继成立了29所本科艺术院校,这些中专学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对于中等专门人才的需要,在繁荣地方文艺舞台、输送优秀文艺人才、服务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今天活跃在艺术表演及艺术教育舞台的高职艺术院校的前身。
虽然在建校初期艺术教育事业积极发展,但是依旧有很多学校存在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专业设置单一的问题,导致校园冷清,门可罗雀,艺术教育事业极度萎缩。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层次的要求,2000年9月,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正式创立,称谓全国首家高等艺术职业学院,从而标志着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而后国内高职艺术院校以合并组建和独立升格的形式相继成立。
至此,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形成了由中等艺术职业教育、高等艺术院校附中、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以及国办、民办、官办民助等多种形式融合发展的艺术职业教育格局。
本文将中国职业音乐教育分为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中国职业教育非艺术类学校音乐专业课程中的音乐教育(如,学前教育专业、幼师专业),中国职业教育非艺术类学校非音乐专业音乐通识课程中的音乐教育三类。
二、中国职业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随着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职业教育的大步发展,我国艺术职业教育事业已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级政府发布有关推进中国职业教育中文化教育的文件层出不穷。这些国家政策都要求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要求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弘扬民族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高了对职业院校美育课程的强化与重视,这些政策无疑说明文化教育已然成为中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成果
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校在贯彻上述所说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基础上,在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仅增加了中国艺术职业学校的数量,扩大了办学规模(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艺术职业院校办学规模扩大的具体表现),更重要的是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作用的提升。
表1 2009年四所艺术职业学院的办学规模情况
近年来,国家对艺术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校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高,学校规模稳步扩大,师资队伍壮大,教学质量提神,教学成果斐然,招生工作显著,毕业生质量持续提高,可谓硕果累累。
(二)办学形式
我国职业教育音乐教育的办学形式基本呈现的是国办、民办、官办民助等多元化办学姿态,而教学管理体制则根据各校实际情况不同。一是明确以二级管理体制建设为目标,在教学资源配置上赋予教学系(部)部分权力,并有相应考核要求;二是明确以二级管理体制建设为目标,首先在系“部”教学管理职责上明确要求,对系(部)教学资源配置的赋权还处于酝酿阶段。
在各地政府和学校的协同建设下,师资队伍构建备受重视。除了内部提高,外部引进之外,还利用文化事业单位等优势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艺术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兼职队伍成为各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提升了各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逐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既能上讲台又能上舞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除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各学校根据地域特征及文化特质,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及优势的不同,形成自具特色的治校方略,还形成了一批骨干示范专业。同时多所学校还担负着传承传统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非遗专业人才等任务,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存在问题
由上述可见,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像是高等艺术院校附中这些学校,因其一般都是开办较早、专业设置较全、综合实力较强的办学实体,而且有其所属高等艺术院校作为坚强后盾,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使学校发展不断前进。事实证明,这种信息流、人才流、资源流畅通的办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当前艺术发展的需要。不过在我国非艺术类学校音乐专业与非艺术类学校非音乐专业中的音乐教育,却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其一是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我国多数非音乐专业的非艺术类职业院校并无开设音乐课程,或者说并没有把音乐课程列为必开科目,即便是开设音乐课程,也是以音乐欣赏课为主,并无构建较系统性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这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对于音乐鉴赏意识与能力缺乏,对于音乐教育对人生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不解。
其二是音乐教育的师资问题。非艺术类学校的音乐教师在职业院校中大多处于边缘化地带,因其音乐专业既不能跳离专业音乐院校、师范音乐院校以及艺术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范式,又不能形成自身独特的学科风格,于是多数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学历及教学能力并不重视,近60%左右的音乐教师为本科学历,且大部分音乐教师兼职行政岗位。
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综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较弱、缺乏“双师型”、还由于音乐教师进修困难的师资状况显然难以保证非艺术类学校的音乐教育质量。就进修培训来说,其是教师提升理论、业务知识以及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修当中主要希望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结构,而在进修费用方面很多学校也没有给予支持,需要个人承担,极少学校会全额承担。
其三是音乐教育的教材问题。教材是教学之本,是课程目标的具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之一。中国职业非艺术类院校的音乐教育教材照搬或者套用其他教材,且多数音乐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选择,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随意,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甚至没有教材可供使用,这种状况会导致音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失去教学之纲、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学习之本。
三、中国职业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思考
结合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笔者以为推动中国职业音乐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协同发展已属当务之急。而现在应该关注的是中国职业音乐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应该如何落实,笔者以个人的思考与分析,就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如何协同发展,给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协同发展管理机构,协调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的合作发展
目前,职业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的合作发展关系并不紧密,两者之间的合作主要依靠院校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行牵线搭桥,而非专门的音乐教育组织。虽然在国家层面已有相关宏观方针的出台,但是在落实到具体机构的过程中,却发现政策方针无处可去,从而导致政策方案与实际操作之间仍然处于分离状态。为此,建立协同发展管理机构,组织专门助力于中国职业音乐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之间的协同发展的专业人士与群体,探索协同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具体调控统筹中国职业音乐教育发展规划迫在眉睫。
(二)完善协同发展制度规范建设,全面保障协同发展的有序运作
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政策出台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其中大部分属于宏观调控范畴,而具体政策方案并不清晰。同时,因为制度规范的严重缺失,使得中国职业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协同发展的局面无法实现。因此必须考虑完善政策方案和制度的规范化和具体化,以严谨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协助院校间协同发展的有序运作。
(三)开拓协同发展的教育资源,注重多元多样的共享交流模式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雄厚的教育资源,职业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当下的职业音乐教育资源呈现新旧概念交替的快速发展状况,同时又埋没着一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老音乐的传统教育精髓。因此开拓教育资源,促进院校之间更丰富、更精髓的资源共享,推动相互学习交流,以线上教育、实地采风、融入体验等多样的合作方式,实现音乐教育协同发展的繁荣局面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四)创新协同发展方法,有效拓展信息技术手段
当今,职业音乐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之间协同发展的方式与途径也应当被重视。由于中国职业教育广泛的涉及对象,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合作发展方式是促进协同发展成败的关键。协同发展平台可以通过建立远程教育数据库,来对学习者的基础、偏好、学习能力等进行记录与统计,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学习计划,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当调整,而使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习惯。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同样可以运用在多种音乐艺术类型的合作过程中,以促进中国职业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之间的更便捷、更通畅的共赢发展。
中国职业音乐教育的兴起必将进一步改变原有教育体系僵化、封闭的落后状态,通过与高等音乐院校协同发展的合作共赢模式,为职业音乐教育的繁荣兴盛、为中国音乐领域的蒸蒸日上、为终身教育理念的生根开花、为终身教育体系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做出巨大重要贡献。我们期待职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也希望职业教育与高等音乐院校的实践发展能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