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筑美学的群众教育推广研究
——以广州东山口为例

2022-02-15陈俏贤

大众文艺 2022年2期

陈俏贤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一、建筑美学的社会现状

1.群众对建筑美学的认知缺乏

建筑美学即是在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中的美与审美问题,但建筑美学中也包括了如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建筑艺术的历史、流派、风格等。但是在群众认知中,建筑美学仅仅停留在房子的尺度,颜色等浅层方面,并没有更多深层了解。实际上,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但同时建筑美学在社会层面缺少的在地性让普罗大众难以接触,难以进入。

2.对建筑审美缺少重视

中国古代并不缺好建筑,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春秋时期开始,抬梁式结构的运用使得建筑艺术开始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民族文化被打散、整合,建筑中融入了异国情调。盛唐时期,华贵之风盛行,建筑中开始采用琉璃瓦作为装饰。明朝强调封建礼制,反映在建筑上则体现为造型简洁究形式美。清代建筑进一步融合民族特色。

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特征鲜明,北方的宫殿与南方的园林民居各有各的美丽,同时产生不同的建筑美学,让全世界着迷。

回望2020年,网友及专家评选出的“2020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让大家质疑中国的建筑审美,大部分为形式生搬硬套,哗众取宠,立意低俗,造型拙劣。建筑不仅是历史文脉的承载者,也是城市记忆的见证者。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但这不是让地方政府、甲方及设计师胡作非为的理由。建筑对于其周边环境,人文发展,城市印象等都有着发酵性的影响,“丑建”丑化了城市形象,带有城市记忆的建筑则是一张明亮的城市名片。

中国古建告诉我们,国人并非天生的建筑审美差,“丑建”则像一个警钟敲醒我们:现今社会对建筑美学缺少重视。

3.忽视了本土建筑美学

国人对于建筑审美更多的是对“北欧风”“枯山水”等英美日韩建筑风格的追捧,忽视了本土建筑美学。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群众对本土建筑美学不了解,对“舶来品”盲目追逐,同时本土建筑美学也缺少推广和影响。

二、广州东山口基地分析

本文选取广州东山口为例,原因有二,其一是从1919年广九铁路开通后,当时还是荒山的东山口吸引了不少华侨回国在此建起洋楼。在20世纪20年代,广州是中国革命的中心,不少国民党高层涌入广州,比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都曾居住在东山。这样东山就成为高权势人士的区域,建筑的风格的多样性构成现今东山口丰富的建筑形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五大侨园:逵园、春园、隅园、简园、明园。其二是东山口的493栋历史建筑,构成了广州现存最大规模的中西结合低层院落式近代建筑群。许多都改造成了网红集成店、艺术展馆、私房菜馆、主题咖啡店、摄影基地等等。但由于东山口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培正小学,培道中学(广州市第七中学)和培正中学三所百年名校依次林立,翰墨飘香,所以东山口自身带有的文化沉淀使之并未发展成单纯的商业街区。

近代建筑和周边业态的多样化让东山口成为一个充满建筑美学的魅力又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社区。

1.现状背景分析:广州著名的网红打卡点

东山洋楼在广州旧建筑中的特殊性和充满了建筑美学的造型颜色等,都吸引了大批人群来到东山口“打卡”。包括街区里的气氛总是让人感觉仿佛回到旧时,不知不觉地安抚浮躁的心情。东山口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吸引不同商家的进驻,不同类型的咖啡厅、美术馆、展览空间、生活美学空间等艺廊空间分散在市集之间,定期举办的画展、艺术展,不断地吸引人流。

东山口虽然是一个景点,但同时也是一个住宅区与教育区,游客与居民必然有冲突,也有融合。

2.业态分析:东山口的业态特征与东山口建筑的关系

在庙前西街与新河浦路之间有较多的民国旧建筑,部分旧建筑还有人居住,但是有一些旧建筑如逵园就被改造成艺术空间对外开放。游客们更热衷于在探寻旧建筑的同时发掘新鲜事物。

而庙前直街和署前路至龟岗大马路一段没有特别多的民国旧建筑,空间功能则更多为日常生活消费区,既能满足东山口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也能满足游客到此游玩的基本饮食需求。

表1 东山口业态特征

三、东山口实地调研

1.建筑群的时期性

根据史料查询及现场调研可知,东山口的开发过程大约分为三期。

最初开发是在明代,据《番禺县续志》记载,东山口原只有永泰村、永泰寺、东山庙等,永泰寺是太监韦公(指明代太监韦眷)在荒地所营建,这个时期的东山口虽逐渐开始开发利用,但利用方式单一,利用程度低,大部分还是密林与耕牧地。

二是晚清时期期美南浸信会对东山口地区的开发,在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基督教选定还未被大规模开发而特别清幽的东山为传教基地,也因教会开辟的幽雅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购地建房定居,也就是这个时期开始构成现在东山口建筑美学。

三是民国初年的开发,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城区流动人口激增,而环境清幽的东近郊则成了华侨和达官贵人们的理想居住地。旅美华侨开始成为开发东山的主力,各种花园洋楼开始连成一片。至此,东山洋房的建筑美学走向顶峰。

2.现场调研结果

(1)人群访问结果

本次现场调研问卷主要在署前路、龟岗大马路、新河浦路、庙前西街及庙前直街发放,一共发放30份,回收到有效问卷28份,无效问卷2份。问题为两个,问题一是对东山口了解情况,共有了解、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三个程度的选项;问题二是是否口令租赁历史建筑做商铺使用,共有正在考虑、曾经考虑、没有考虑、正在租赁四个选项,后因正在租赁选项缺少参考价值,所以在图表统计中删除。人群属性设置为居民(按年龄区分,分别是≤18、19-44、≥45)、游客(按年龄区分,分别是19-44、≥45)、商家(按年龄区分,分别是19-44、≥45)。

此次调研较为简略,有效数据较少,没有获得足够的调查样本,仅能做该场地该人群的简单数据参考。

(2)访问结果总结

调研采访的当地居民基本都能说出一两个著名历史建筑景点,但都没有深刻了解东山口的建筑美学,对于东山洋房及东山建筑群也仅停留在其外形独特优美偏向西洋造型,色彩丰富,物质价值较高等浅层方面。对东山口的建筑历史,建筑艺术更是一无所知。

调研采访的大部分游客对于东山口的印象都只是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厚,并没有进入到建筑历史或建筑美学本身去探究东山口的魅力,同时面向游客在东山口的建筑美学推广介绍也几乎没有。

通过访问可得知,商家在对于“拆迁历史建筑”这一旧方案时表示坚决反对,坚决要求保护历史建筑,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建筑及周边的艺术人文氛围可以吸引客流,等同于历史建筑承载着商家的生计,决定着商铺的兴旺,如果拆除这些历史建筑,周边商铺的生意会受到严重影响。但所采访的商家更强调自身利益,较少提及东山口建筑群的建筑美学与文化价值。

总结关于东山口现场调研采访结果为,群众缺乏建筑美学的了解,只从片面认识理解东山口建筑。当地居民缺少对建筑的审美认知,游客走马观花式游玩,商家只看到历史建筑所带来的商业价值。

四、东山口实地调研总结分析

1.建筑群体的文化价值

据《广州近代“田园城市”思想源流》一文中,“在第一届广州市市长孙科所了解的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后,其中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欧洲近代以来的坡市经营策略。而该时期广州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源发地、最早由中国人开始市政自治,以及军政时期南方革命政府实际意义的首都,被选释作为模范和样板,以实现孙文国民党人治理城市和国家的理想。东山口的开发是上述使命的重要组成”。

林云咳在“田园城市”理论的指导下,在第108次广州市行政会议上正式提议建设“模范住宅”查改良都市住宅一事,自欧战结束后,各国城市政府多注意于此,其时英国有所谓田园市者,可为新式住宅之模范”。

东山口带着现代社区的雏形开始成长。英伦风格、“西曲中词”的隅园,“洋房别墅”明园,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简园,还有更多找不到历史的东山洋房,同样地承载着城市历史、文脉、肌理、韵律。而东山口的建筑美学、文化历史价值就是它最特殊又最吸引人的地方,只有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过往与审美情操,才给这些老建筑带来无限的价值。

2.东山口群众建筑美学教育推广问题提出

(1)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东山口群众建筑美学认识现状

在调研中采访部分当地居民得知,居民对于东山口的建筑美学了解较少。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可分析出,当地居民大部分已经满足了饮食(生理的需要层次)、居住(安全的需要层次)的需求,当来到归属与爱的需要层次时发现,当地居民对自己的居住地的不了解,或许是缺少一种对东山口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也可能缺少对当地的历史文脉、建筑美学的认识和热爱。

(2)根据地方依恋分析东山口群众建筑美学认识现状

在空间中产生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同地方依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情感联系是一致的。地方依恋理论的提出由“恋地情节”发展而来,所指个人或群体对某地产生的特殊情绪,是个人或群体与某地某空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系。当人对空间产生喜爱与归属感时,地方依恋由此产生。当地居民缺少对建筑的审美认知,游客走马观花式游玩,商家只看到历史建筑所带来的商业价值,都表明以上三个群体没有对东山口产生地方依恋的特殊情感,对东山口的建筑美学的理解更多只停留于表面和经济利益的范畴。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

通过教育推广东山口的建筑美学,当地居民获得对于居住所在地的自豪感与满足感,同时获得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更高层次的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游客能通过教育推广认识到东山口独一无二的建筑美学,由于了解内在而产生特殊的情感联系比只欣赏建筑外观产生的喜爱更深刻、更深层次,同时也更容易对东山口产生地方依恋。

只有认同建筑美学中具有无可替代性的文化价值,对此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满足感,人们才能真正地去正视和重视历史建筑,也只有真正重视了,建筑的文化价值才会转化为经济价值,这些经济价值并不完全依赖于地段、交通等商业要素,而是依赖建筑美学中产生的文化价值。

产生了群众认可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建筑美学则变得尤为重要。在利益的推动下,建筑美学的教育推广难度也会降低,由此可产生一个以建筑美学带动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

所以推广东山口的建筑美学策略是从群众教育入手,让当地与非当地的群众发现和认可东山口建筑之美,通过建筑美学产生的经济效益,使当地群众获得经济利益,同时获得对居住地的自豪感与满足感。

1.解决策略核心

东山口居民群众缺乏对东山口建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解决策略应该从群众教育入手,推广当地的建筑美学,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历史建筑的特色设计,建筑符号的内涵意义,建筑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建筑拥有者的个人故事或家族纪事等,让当地与非当地群众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认识东山口之美,同时也能因人们对其建筑美学的兴趣而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使当地群众获得经济利益,同时获得对居住地的自豪感与满足感,从而实现东山口居民对东山口建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2.问题解决的实施政策设计

从当地政府出发,要针对东山口文化建筑历史之美制定完善而可持续的保护政策,对东山口旧建筑片区进行每栋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与绿植的历史美学代表性、不可取代性等进行等级评定,划分每栋建筑的历史价值与建筑美学价值;根据价值等级制定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可改造或不可改造规范,将具有较高美学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纳入政府管理维护范围中,并设置专业维护机构和指定专业专职管理监督;对于维修保养建筑的机构组织及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资质证书,在施工前必须提交完备的修缮计划和工程设计方案到相关部门审批。

文化教育推广政策可以邀请高校学者专家,对东山口建筑做一个详细的建筑介绍,包括每栋建筑的历史、特色、文化、地位、曾经居住者等,让群众游客学生当地居民能全方位的认识认知东山口建筑,此介绍的形式课多样化,如针对中小学生可作漫画等形式,针对游客可做打卡地图等形式,针对居民可作为故事集等形式,宣传方式因人而异,案例可参考日本“古村町漫画”的形式。

经济推广政策中给予能保护或发扬东山口建筑文化的商户或居民一定的奖励;设置建筑保护基金,又社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维护;鼓励全国乃至世界游客到东山口深度游玩,体验从前“老广州”的生活模式;可以把东山口打造成广州推向全国的一张“名片”,与文化政策相结合打造东山口“IP”。

社区维护政策应结合相关机构专业人员,针对有人居住的建筑、无人居住的建筑和商用建筑做不同的建筑评定,落实到每一面墙体或梁柱,地砖的管理维护;居住建筑可改造与不可改造区域需划分清楚;无人居住建筑需有社区专人专门管理维护,避免建筑遭到破坏;商用建筑需划分商业类型,如有的建筑只可用作展览参观用途,有的建筑可做餐饮服务等。

结语

东山口的建筑美学与文化价值在广州甚至全国都是不可取代的,但在国内对于建筑美学的推广教育甚少,所以更要用专业的眼光剖析东山口之建筑美学,展示社会,再向群众推广教育,并且尝试以文化价值去带动经济价值,产生经济利用能让群众更重视建筑美学,最后形成建筑美学带动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群众建筑美学自然而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