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中国音乐史》为例
2022-02-15杨子颉
杨子颉
(广州工商学院音乐学院,广东广州 510850)
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是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根基”,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一直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创新领域关注的重点话题。《中国音乐史》是中国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必修课,无论是音乐专业学院还是综合性大学均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但是课程教学效率却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中国音乐史》的教材学校选择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但是整体教材内容出现内容艰涩难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差的问题。虽然目前国内学术领域针对中国音乐史教学领域的探讨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相关问题的存在严重干扰了中国音乐史教学时效的发挥。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的发展概况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的起源
《中国音乐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已有数百年。最早设立的“音乐史”课程的学校为上海中西女塾,1892年的时任校长Laura Haygood女士首次将“音乐史”的学科概念引入了上海,在中西女塾开设的“音乐史”课程中及涵盖中国的传统音乐也包括了西洋音乐史。Haygood女士在音乐史的而课程中对中国音乐的起源、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强调人才的“通才”,强调学习的亦中亦西。
1915年,四川高等师范学院创立了高等院校的“中国音乐史”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音乐历史发展情况,推动中国音乐史称为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课程。1922年,《中国音乐史》(叶伯和著)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中国本土音乐史学专著,该著作的出现对中国音乐历史研究、推动中国音乐史专业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中国音乐史》课程形成后,已经成了高等艺术院校的必修课程,以传统音乐知识学习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中国音乐史学现代转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结合现代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中国音乐史学教学现状、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方向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创新再一次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焦点,随之围绕《中国音乐史》教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热门”。
(二)《中国音乐史》课程的价值
《中国音乐史》是现阶段中国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中国音乐史》划归“基础乐理课程”,音乐史教学在整个音乐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都是不容涵洞的。《中国音乐史》以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为主线,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形成、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客观、全面的论述,对于推推动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事件与个人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提高学生对不同历史环境、历史阶段下音乐作品的理解,增强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本土音乐了解与认知。中国地大物博,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与地域文化、民族特性、历史百年前等等有密切的联系,中国音乐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展现,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与理解能够更好地加深对民族的情感、深化民族文化认同。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开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复兴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维护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多元文化交流的碰撞,在学生在面对当代众多可选择的音乐题材时往往选择新潮、流行的音乐题材,对于传统的音乐关注度明显较弱,在强调“四个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北京下,通过中国音乐史课程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阶段《中国音乐史》教学问题分析
《中国音乐史》课程在高校普遍开设,但是作为一门传统知识学习为基础的必修课,《中国音乐史》教学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无论是课程设置、考核模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成了影响音乐史教学效力发挥的阻力。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目前在中国音乐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设计不科学
课堂时间问题是目前在音乐史教学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课堂教学时间是授课的保证,同时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内容庞大、复杂,除了基础的学习之外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用于课程的内容理解与消化。在课程改革阶段,高校音乐专业对中国音乐史的课程时间配置相对较少。
此外,承担中国音乐史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是其他乐器的专业课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压缩了中国音乐史的课程组织时间。此外,部分教师对于中国音乐史的了解属于“浅表层”的状态,加之中国音乐史内的相关内容晦涩难懂,教师对于教材的掌握能力非常有限。从教学的方式方法来看,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多以“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对于《中国音乐史》的印象也偏于刻板,多数学生表现出不求甚解的情况。受到课时有限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主要忙于赶进度、讲课本,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也相对较少,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很难有效了解学生的情况,整体的课堂氛围相对较为沉重,“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严重阻碍了中国音乐史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多以“00后”为主,思想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倾向明显,沉闷、僵化的课堂氛围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学习态度。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视、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史教学存在的明显短板。大多数的授课教师采取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学方式,配合具体的课时安排进行理论授课,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主要是以课堂理论学习为主。过多的知识灌输实际上导致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抵触”“厌学”的心理,缺课、走神甚至是课堂睡觉的情况市场出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教师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走出去”,通过课外实践的方式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是,教师能够接触到的课外实践资源相对有限,大多数的课外实践资源属于演出类、艺术参观类,能够与中国音乐史相结合的资源相对较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单纯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此外,部分教师表示“隔行如隔山”的状态,在主要教学承担西洋乐器演奏的教师方面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相对较少,在教学只能照本宣科的讲授书本内容,能够为学生拓展的知识视角相对较少。综合来看,就目前课程设计体系来看,理论课程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重,从综合素养培养的角度来说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
考核方式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学方式选择具有直接影响力,目前高校在中国音乐史这一科目中选择的期末笔试与课堂表现两种方式,部分学校将期末笔试的成绩所占比重为60%-70%,课堂表现成绩为30%-40%。在能够保证基础出勤率与个人表现的情况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通过中国音乐史的学期末考核主要是依靠学生的最终考核笔试成绩。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表示《中国音乐史》课堂上缺勤、翘课非常普遍,学生对于教师课堂的授课内容“提不起兴趣”,在期末开始前利用2-3天的时间突击“背书”的方式成为通过考试的主要办法。
考核方式对于“期末笔试”的过分偏重导致了学生与教师都相对在意测试评分,中国音乐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仅需要“死记硬背”,还需要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深度理解,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保持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兴趣。考核方式设计得不合理直接导致学生与教师过分的偏重“理论考试”,对于中国音乐史方面的能力素质拓展非常有限。
(四)学习观偏差问题大
学习观的问题是在音乐专业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进入大学之前,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课考试高度重视,因此在高考前的备考阶段将大量的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让位专业技能联系,甚至部分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进入了系统性的“专业备考阶段”。在这样的专业培训模式下,音乐专业学生在文化课理论学习方面的能力略逊色,并且相对于中国音乐史,大多数的音乐专业学生更加青睐于个人专业有关系的专业课程,而并非中国音乐史此类的普遍理论课。
学习观的偏差理论原子油澳大利亚比格斯教授的学习方法研究,比格斯教授讲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模式划分为“a deep approach”与“a surface approach”两种,分别是“深层”与“浅层”。根据学习观偏差理论,在音乐史学习方面多数学生处于“浅层”的学习状态,认为中国音乐史的学习是一种强制性的任务,抱着“应付”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的要求。而与之相对应的“深层”学习方式则更加强调一种处于兴趣与爱好的学习,能够将学习任务与个人的成长联系在一起,同时积极主动的运用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深层”的学习观是音乐史教学的目标,如何结合学习观指导学生学习也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优化《中国音乐史》教学的策略
《中国音乐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课程设置的预期存在较大的效果差距,结合中国音乐史教学活动开展现状,参考借鉴国外音乐史教学方式与路径,优化《中国音乐史》教学效果应当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优化教学设计
《中国音乐史》课程学习是培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人才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学校方面要对中国音乐史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课程实践安排、师资力量配置方面予以倾斜。学校要对具体的课时安排、时间安排进行调研,充分了解教师对中国音乐史课程方面的要求,科学的安排教学实践,避免专业课挤占基础课程的课时。
此外,针对部分教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方面缺乏经验的情况,学校方面要组织进行集中学习,通过观摩听课、教授讲座的方式提升教师在中国音乐史教学方面的理论储备,为高校开展音乐史教学活动提供保证。此外,教师要对中国音乐史教学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转变“理论附属课程”的认识,用积极的教学态度、创新的教学观点推动中国音乐史教学活动取得实效。在具有一定师资力量的学校可以创新编排《中国音乐史》课程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优化,从学生容易接受的角度改良课程内容,以课程内容的改良为课程改革的深入提供机会。
(二)丰富课外实践资源
课外实践资源是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保证,同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还能提高学生对中国音乐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音乐史的自觉态度。丰富课外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传统音乐资源,以广东地区为例,在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岭南音乐探索活动作为课外实践选择,充分利用广州地区的岭南音乐剧团、演出来增强学生对于传统岭南音乐文化的认知。岭南音乐文化作为传承千年的广州地区特色音乐文化,是广州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通过岭南音乐文化的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体会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魅力。
在丰富课外实践资源方面,学校应当作“牵头者”,积极为教师与学生搭建“走出去”平台,更好地确保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知识面,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三)创新考核组合方式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影响力,创新考核组合方式也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采用更加灵活、丰富的组合式考核方法代替传统的考试。创新考核组合方式可以参照表1,将学科成绩划分为平时考核、能力考核、知识考核三部分,在“能力考核”项目中加入探索性课题研究、传统音乐作品表演等等项目,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考核组合方式中应当加入小组协作的方式,在课题研究、知识竞赛中采取“小组综合成绩”的方式,通过协助协作发挥多成员“智囊团”的探索结果,更好地增强学习的体验感。
表1 中国音乐史考核组合方式
(四)建立“深层”学习观
“深层”学习观的建立是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观念的基础。“深层”学习观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双重配合,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中灌输“深层”学习观的理念,并且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转变音乐专业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抵触情绪。
在建立“深层”学习观的过程中,必须要梳理“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引导学生认识到“深层”学习观不仅仅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个人专业能力提升也将起到同等促进作用。教师要善用诱导、表扬、激励的方式,肯定学生在中国音乐史学习方面取得的成绩,培养音乐史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结论
《中国音乐史》教学作为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基础”得到了高等教育音乐教学领域的高度关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程设置不科学、理论与实践脱节、考核方式不合理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国音乐史教学效率。本文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对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且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音乐史教学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文化自信,增强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