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庄的刻纸窗花

2022-02-15

北京纪事 2022年2期
关键词:窗花喜鹊颜色

苏庄村位于顺义城区东南,潮白河西岸。旧时,逢秋冬季农闲,村民们多裁刻窗花。窗花具有农耕文化的气息,作品形象、概括、变形、简练清晰,线条规整流畅,色彩丰满、明快。折射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征以及社会的习俗方式。在京郊,裁剪窗花的人不少,一把剪子、一张红纸就能剪出人生百态。而苏庄村人制作窗花,则别具一格,用裁刀刻制,而后点染上色,这种制作方法在京郊较少见,旧时享誉本地、京城及口外。

苏庄的窗花起源于清末,民国时达到高峰,至“文革”前仍很兴盛。制作工艺有作底样、裁刻、调色、染色、修剪、晒干等。有蜡板、柳叶刀、剪刀、色刷、色笔、色碟等工具。裁刻窗花用软宣纸,软宣易于颜料的渗透。清末民初,潮白河是水上交通要道,村人常坐船去天津天圣宫购买原料,后也有时去北京购料。

制作窗花,先把宣纸裁成所需要的尺寸,放在蜡板上,最上放样子,再用柳叶刀裁刻,一次可裁三四十张。裁刻的数量多,效率高,是刻纸的一大优势。裁好后,用刷子把裁下的纸屑清除,成镂空状,留下大面积的实体,便成了半成品。窗花的底样种类繁多,全村的底样至少要有上千种。

裁后进行修剪,把半成品的毛边、缺陷剪掉、抚平,下一个步骤是染色。一幅窗花,可根据作品的需要点染多种颜色,生动逼真,一幅窗花最多可染十几种颜色,很需要手上的功夫。俗话说:三分刻,七分染,染色有涂、晕染、点染、套染、渲染、洗染、补染等工序,点染时色与色交接的部位尤其叫手艺。绿叶红花距离较近,很容易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因此,点色时手劲要把握好,而颜色浓淡也要适中,以防晕开混色。染色时,旁边放一张样子,把所需的各种颜料调好放在器皿内,按花样子的颜色,用不同毛笔把颜色染在所需的部位上。因宣纸薄,渗透力较好,一次可染10几张,裁一次可染多次。

调色,是染色的一道重要工序,比如:绿色加适量的黄色,就变成浅绿;红色加黄色就成了橙色。但较难的是渐变的颜色,如“金鸡报晓”,金鸡的翅膀就要有浅黄、金黄、橙色等渐变色彩,这就需要制作人调整颜色的技艺了。调色时,几种色放在一起,不断调整比例,直到接近原物,这要靠多年的实践经验了。着色完成后,要把窗花一张一张打开,颜色浅的要补色。作品完成打开后,五彩缤纷,十分艳丽,适合城乡人们的审美情趣。而后收集再检查一遍,有的作品有瑕疵,还要修整,整个作品就算完成了。

窗花的题材广泛,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多取材于戏剧故事、民间传说、名胜古迹、花鸟虫鱼、草木花卉、宗教人物、财神、十二生肖、福字喜字,等等。也有根据春夏秋冬时令变化,即兴做样裁刻的。取材于戏剧故事的有“武松打虎”“钟馗”“杨七郎打擂”“百岁挂帅”“打渔杀家”等;民间故事有“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羿射九日”“断桥”“盗仙草”等;花鸟的有“双鱼卧莲”“凤凰扑牡丹”“五蝠捧寿”“喜鹊闹梅”“丹凤朝阳”“猫扑蝴蝶”“龙虎斗”等;其他还有“财神”“五子弥勒”“送子娘娘”“麻姑献寿”“财神临门”“灶王爷”“老鼠娶亲”以及山水建筑等。因作品取材于生活,乡土气息浓郁,构图饱满,生动传神,色彩绚丽,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每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耐看。

窗花既烘托了节日和喜庆事的热烈气氛,还可作为日常生活的裝饰点缀,为人们生活增添了吉利的色彩,又有收藏和观赏价值。春节时,雪白的窗纸上,贴上玲珑剔透的各种窗花,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有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十分喜兴,给节日带来祥和欢乐。

窗花要不断地出样子,推陈出新,才能得到买家的青睐。有时买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要求;有的人外出看到新鲜的样子也会学回来;有的人在生活当中看到某些事物受到启发,触发灵感,经过思索,也会创作出一些新的样子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有个人早上起来,听到喜鹊喳喳地叫,抬头看,一只喜鹊正站在柳枝上,房顶上一只猫猛地蹿起来,喜鹊扇动翅膀飞起来,待猫落在地上,喜鹊又回到枝上,逗弄那只猫。这人看得入神,一直看了一个多小时,把猫和喜鹊的动作记在心里,回屋后,立刻创作出了“灵鹊戏猫”的图样,因题材新颖,很受喜欢。村子里窗花的种类一直在不断翻新,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制作新样子比较复杂,要先在纸上打好格子,把新创作的人物、动物、花卉、鸟兽等按比例画在纸上,请人提意见,反复修改,着色,最后成型。改革开放后,村民赵炳玉制作了一幅“巨龙腾飞”的作品,画面下方是蜿蜒的长城,长城上是一条腾空欲飞的巨龙,作品的主题暗合中华崛起,上市后,供不应求。

裁刻窗花,人们还要有一定的文学、戏剧、生肖、习俗方面的知识。节前,人们要把下年的生肖裁刻好。如龙年,人们裁成龙门的形象,下面几条活泼的鲤鱼,作跃龙门状;猪年,裁刻一口憨态可掬的肥猪,前面一个彩门,寓“肥猪拱门”;马年,裁刻一匹四蹄奔腾的骏马,寓“马到成功”;牛年,裁刻一头牛,寓“牛年好种田”……图个好彩头。销售时,还要向买主介绍一些戏剧、神话、习俗、人物等方面的故事。

裁刻窗花比较辛苦,村民们白天要下地劳动,不能耽误农事。裁刻多在夜间,油灯下,人们把工具、底样、纸、颜料准备好,就开始操作了。裁刻多是全家老少齐上阵,各有分工,一直干到夜里十二点以后,也有的干到下半夜。长时间的裁刻,有的人手指变形,有的人眼睛起翳,影响视力。但辛勤的劳作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村民的生活都比较殷实。

村民裁出的窗花除少部分自用或满足本地村镇外,还到北京城里隆福寺、厂桥等庙会售卖,多数则销往人们常说的“口外”。进腊月门,人们用木箱装满窗花,或背或担挑,徒步去口外的热河、赤峰、沈阳、包头、多伦、坝上乃至山西大同、天津等地售卖。口外地处偏僻,有着和内地不同的习俗。内地逢年节粘贴窗花,一般粘贴一对或几对即可,其余大部则留白。而在热河一带,粘贴窗花要把整个窗户贴满,有的人家还专门在墙上贴一大张纸,纸上贴满窗花,类似年画。他们认为,只有贴满窗花才能烘托节日的喜庆,才能使节日的气氛更热烈。因窗花用得多,销售就比较快。村人还根据不同地域窗格尺寸的不同,调整窗花的规格。包头一带窗格距离较大,村人就量好尺寸,回来后再裁窗花时,就把窗花做大。下年节前带去,很受欢迎。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三省的人们经过14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欢庆抗战胜利。当时,村里有个人正在沈阳,他见到人们庆祝胜利的喜悦,就创作了日本投降人们欢庆胜利题材的窗花。画面上一只鬼抱头倒在地上,一个英武的中国军人持枪正把他踩在脚下。也有人们举着横幅、彩旗,敲打锣鼓走上街头游行,慶祝胜利的画面。窗花上市后,很受欢迎。

裁刻窗花虽辛苦,但在春节前卖窗花的收入,便可超过务农一年的收入,辛苦也是值得的。裁窗花至文革前仍方兴未艾,那时有的人还到村里批发窗花,一对窗花可卖两角钱,价值不低。春节前的几天,是村里最热闹欢快的日子,卖窗花的人陆续回来,带来钱和欢乐。人们忙着买鞭炮、割肉、撕布、置办年货,做着过年的准备。裁刻窗花给人们带来了实惠,村民裁剪窗花的热情非常高涨,并带动了周边的村庄如官庄、沙坞、吴庄等村子,这些村子也有很多人从事裁刻销售窗花,形成了产业群。不久前,笔者来到赵炳玉家,他还保留有几张窗花的样子,造型洗练、色彩艳丽、生动传神,让人们想起村里窗花辉煌的过去。

至文革前,裁刻窗花这门技艺在这些村子都很普遍。以后,口外的人受到启发,也自己学裁剪窗花,又因社会发展,可供人们娱乐欣赏的文化形式越来越多,窗花的销路日窄。至今,村里制作窗花已近衰微。

猜你喜欢

窗花喜鹊颜色
你真的认识喜鹊吗
剪一朵窗花
剪窗花
喜鹊
剪窗花
剪窗花
特殊颜色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