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给创新与创意带来机会与空间
2022-02-15张立
张立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一个融合发展、创新创意以及日益智能化的时代。融合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个特点是原来单一媒体的边界被打破。其原因在于新介质的功能往往会涵盖旧介质的一些功能,比如,以前记录文字内容为主的龟甲、竹简、羊皮、纸张等都是单一的介质,记录声音的唱片、录音带、CD等也是单一的介质。但当录相带被发明出来以后,当VCD、DVD被发明出来以后,后一种介质的功能涵盖了前一种介质的功能。VCD、DVD实际上涵盖了CD的音频功能,叫音视频。光盘的功能更广泛,实际上涵盖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与视频功能,甚至涵盖了程序(数据库)等功能。这是以前纸介质无法实现的。到了互联网,特别是手机媒体的出现,其功能更加宽泛,手机不仅是介质,还是工作平台、社交平台,甚至还是照相机、录音机,甚至还是车票、计算器、翻译机、导航仪等,它是一个集合了多种功能的终端设备。
第二个特点是工业文明以来建立起来的、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和不同产业间的分工被打破。我们经常说的IP经营,实际上就是跨界融合。游戏、动漫与影视的跨界,民宿与旅游的跨界,酒店与时尚品牌的跨界,直播与带货的跨界,等等。只要我们看看数字化以来有多少行业外的力量进入到我们内容产业的地盘,抢占我们的领地,收割我们的利润,我们就很容易了解跨界是怎么回事。比如,IT业早就到内容产业来跨界了,互联网业更是从未停止过到内容产业来跨界,iTunes几乎无情地打掉了唱片业。
以往我们虽然看到了很多内容产业以外的力量跨界到内容产业中来,但跨界实际上也是双向的。今后,如果抓住机遇,内容产业的力量也可以跨界到别人的领地。比如,做新闻媒体的可能到下游社区去跨界,做教材出版的可能到上游的教学领域去跨界,做医学出版的到上游的诊疗领域去跨界,做专利出版的到下游的专利服务领域去跨界,等等。上述这些事情,有些已经发生了。
再说说日益智能化的趋势。智能化的本质就是原来由人来做的事情,电脑和机器可以做了。《未来简史》作者曾预言:“在20到30年之间超过50%的工作机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不管这句话是否能够成真,至少现在电脑和机器已经可以部分地代替人做很多事情了。如AI翻译、电脑自动记帐(实际上手机支付已经近似完成了此项工作)、自动导航、自动洗碗机、自助收银台(很多超市已经实现)、辅助诊断、第三方拍照、声控技术等。
先是国际象棋大师败在电脑程序下,随后是围棋大师也败在电脑程序下。我们原来有了问题问老师,或到图书馆查资料,现在有了问题问百度、问知乎。原来,库房堆放的物品都是人工检货,现在现代化的大型库房已实现机器人检货了。更不用说现在研制的医疗机器人看片系统,甚至医疗机器人辅助问诊系统也已经投入应用。如今,已经出现了电脑寫诗。当然,我们还可以把音乐中的音程、音阶、节奏、节拍、调式、结构以及和协音与不和协音的组合等都输入电脑程序,用电脑来作曲。
目前,电脑在很多方面确实已胜过了人脑。比如,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大脑都不可能比计算机的硬盘记忆和存储的东西多。我当初写《出版业有大数据吗?》一文时,进行了一次统计,2005—2014十年全国书报刊累计内容数据量(不含复本数)约为2.63TB。目前,电脑标配的3.5寸机械硬盘(HDD),容量已达3TB以上,据说希捷酷狼系列的内置硬盘已达18TB。也就是说,全中国出版业十年累计出版物的内容数据可以被一块简单的硬盘存下。一块硬盘多少钱呢?也就几百块钱!
再如,CPU的运算速度。有报道说,目前,最快的中央处理器(CPU)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280亿次。我相信,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脑的运行速度了。
尽管如此,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即使在今天智能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人工智能所能替代的领域也只是在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领域,面对创新和创意基本上还是束手无策——注意,只能说基本上。至少到今天,创新和创意还是上帝赋予我们人类独有的权利。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融合——不管是媒体融合,还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给了我们创新与创意的最大空间。而智能化,则使我们人类从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我们大胆地去追求理想,大胆地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去追求创新与创意所带来的美好人生。
至于传统新闻出版传媒业本身,则应该高度重视这次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在支持内容创新与创意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再造自身的生产流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发挥出主流媒体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副院长、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