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下肢骨折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观察
2022-02-14何铁城李明媚
何铁城,李明媚
(1. 安溪县城厢卫生院全科医学,福建 安溪 362400; 2. 安溪县医院神经内科,福建 安溪 362411)
骨折后期肢体肿胀是常见并发症,其诱发机制可能与患者体液紊乱,大量体液集中在组织间隙存在关系。在骨科临床中,若未能及时采取可靠措施对下肢肿胀进行干预,则造成康复进程延长。鉴于此,采取有效治疗方式对肢体肿胀进行干预十分重要。根据《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1]。本文研究防己黄芪汤、血府逐瘀汤的应用效果,通过中药方剂合用,达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为我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8例骨折患者,其中对照组44例,观察组44例,使用对照分析法进行研究,经医院伦理管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分析上表,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详情表
纳入标准:骨折肢体后期发生肿胀;年龄18~65岁;患者一般资料完整;本人与家属知情同意;患者接受药物治疗。
排除标准:合并肝脏、肾脏功能不全者;精神、智力障碍患者;身体耐受度极低;多发恶性肿瘤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措施,推荐患者药物治疗,选择20%甘露醇,药物生产企业:四川太平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1023949;规格剂量:250mL,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每日用药1次,连续使用药物1个疗程,共计7天,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根据临床效果,对药物使用剂量与疗效进行选择,以实现合理安全用药目标。
观察组采用血府逐瘀汤与防己黄芪汤加减措施,具体如下。
选取黄芪15g、桃仁、防己各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白术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甘草各6g、柴胡3g,将上述药物充分研磨,制作成方剂,指导患者早晚服用,早餐前与晚餐后30min用药,连续用药一周。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患肢疼痛感,中医症候积分总计10分,评估患者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分值越高,则临床症状加重越明显。肢体疼痛感使用NRS数字模拟评分法,分值0~10分,得分越高,则疼痛感越明显。
②统计两组BMP-2、TNF-α、VEGF指标,其中TNF-α参考值0.74~1.54ng/mL;VEGF检测正常值为294.2ng/L。
③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具体包括电解质紊乱、寒战、恶心呕吐,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④总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其中显效:患者下肢肿胀症状在3天内消失,肢体无疼痛感;有效:肢体肿胀治疗3~6天后减轻,疼痛感下降;无效:患者肢体肿胀问题未见好转,治疗6天后,仍存在肿胀、疼痛不良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NRS评分比较结果
经过中药方剂合用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疼痛感消失或明显减轻,中医症候积分、N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后均有改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NRS评分比较结果(分,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结果
观察组经过药物治疗后,BMP-2、VEGF指标水平提高,TNF-α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结果
2.3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发生电解质紊乱、寒战、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例数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结果[n(%)]
2.4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结果[n(%)]
3 讨论
下肢骨折患者接受治疗后,骨折端需要长时间恢复,在治疗过程中,当患者身体免疫能力下降时,则容易发生肿胀、疼痛等不良症状,对康复治疗造成不良影响。研究指出,在下肢骨折后期肿胀治疗中,采取中医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能够提升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患者疼痛感[1]。中医理论认为,骨折后期肢体肿胀与患者血液运行停滞,津液聚集存在密切关系。针对肿胀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养血祛瘀、利水消肿,本文主要分析血府逐瘀汤合防己黄芪汤在下肢水肿中的治疗效果。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这,防己黄芪汤主之”,药剂具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的功效。由此可知,本方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作为辨证要点,属于治疗风湿表虚症状的常用方剂。当肢体肿胀患者存在腹部疼痛时,则主要考虑脾胃不和,此时,可在组方中增加白芍、以达到梳理肝脾的效果。当肿胀合并喘息症状时,则考虑肺气不宣,在组方中增加麻黄,实现宣肺散邪效果。对于腰膝肿胀严重患者,则增加茯苓、泽泻,快速利水消肿;针对冲气上逆患者,则增加桂枝,发挥温中降冲功效。
组方中,黄芪、防己、白术具有补气利水、消肿止痛作用。牛膝可补益心气;生地黄发挥凉血生津功效;柴胡、桔梗利血行,通气血。诸药合用,能够消除肢体肿胀疼痛,对临床疾病治疗产生有益影响。药物相互配合制约,起到良好地祛瘀补血、利水消肿作用,对下肢骨折肿胀治疗意义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将中药方剂应用在观察组患者中,能够有效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使得肿胀、疼痛临床症状改善,患者NRS评分降低,则说明药物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明显。分析原因可能与药物协同作用有关,诸药合用后,能够快速实现消肿止痛、祛瘀止痛效果,同时中药方剂药物安全性较高,能够补益肝肾,起到健肝利水作用。
在本次治疗中,使用的血府逐瘀汤属于理血剂,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将该中药汤剂应用在下肢骨折肿胀修复中,具有良好效果。此外,经过药理学分析,将血府逐瘀汤应用在日久不予骨折肿胀患者中同样取得预期效果,能够显著改善因气血淤滞造成的肿胀问题,对患侧肢体的早期康复产生有益影响。而防己黄芪汤具有良好的祛湿效果,能够发挥祛风益气,健脾利水的良好效果。目前,将上述药物应用在表虚不固、风水、风湿临床治疗中,并且取得显著效果。中医理论认为,骨折患者肢体肿胀与水液潴留存在密切关系。药剂组方中,黄芪、防己作为主要成分,能够发挥出较为明显的利水消肿、祛风止痛功效。研究指出,将中药制剂应用在骨折患者消肿治疗中,发挥的临床效果可靠,能够降低患者体位炎性因子,对加快骨折患者愈合进程、减轻疼痛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中药制剂也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使得患者疼痛感、肢体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对提升临床效果产生积极影响。研究指出,常规西药治疗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电解质紊乱、寒战等不良症状,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为改善上述症状,在本出治疗中,做好患者不良症状观察,并关注西药治疗中患者效果。当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增加中医干预,使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提升,为患者健康提供支持。
研究指出,下肢骨折患者发生肿胀与骨再生能力、炎症因子指标存在关系。在本次治疗过程中,研究人员观察患者BMP-2指标水平变化[2]。经过临床研究证实,BMP-2是骨折愈合的关键因素之一,该因子具有较强的成骨作用,能够促进新血管形成。而TNF-α是较为灵敏的炎症因子,若患者体内TNF-α增加,则不利于骨折愈合,并诱发肿胀并发症。经过中医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MP、VEGF指标上升,TNF-α降低(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与中药制剂的抗炎作用有关。经过中药治疗后,患者疼痛、肿胀临床症状改善,骨再生能力明显提升。
TNF-α也能够激活巨噬细胞,促使形成抑制成骨细胞与刺激破骨细胞的因子,因此,当患者机体中TNF-α指标水平提高时,则影响骨折预后康复进程,增加患者发生肿胀、肢体疼痛的风险。鉴于此,对骨折患者TNF-α指标进行检查,了解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使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获得提升。Urist认为脱钙骨中可能含有一种诱导因子,该因子形成可在软骨与骨组织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经过证实该诱导因子即为骨形态发生蛋白。随着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发展,有学者开展了BMP的cDNA克隆化研究,通过重组DNA技术,得到BMP-2。该指标作为骨折愈合的重要评定标准,当BMP-2增加时,能够提高成骨作用。VEGF是血管异常增生指标,可反映病情变化与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对上述两种指标的检验与观察,能够了解中药方剂治疗有效率,为骨折下肢肿胀纠正奠定良好基础[3]。在本次治疗中,观察组NR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患者骨折疼痛感降低、下肢肿胀得到纠正(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中医组方能够发挥较为明显的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功效。本次研究结果指出,观察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原因考虑血府逐瘀汤与防己黄芪汤加减方的消炎止痛效果良好,能够在短期内纠正不良症状。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为显著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对防己黄芪加减方进行加减,针对腹部疼痛患者而言,则增加白芍,以达到健肝脾的理想效果;针对喘息严重患者而言,则增加少许麻黄,以达到宣肺散邪功效。针对水湿偏盛、腰膝肿胀患者而言,增加茯苓、泽泻药物应用,以达到利水消肿功效[4]。对于胸腹部胀满疼痛患者,则增加陈皮、枳壳;对于风湿合并心悸患者而言,则在组方中增加桂枝、茯苓,确保临床治疗效果达到预期。经过药物干预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获得提升(P<0.05),杨军[4]研究血府逐瘀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方在下肢骨折肿胀患者治疗中效果,研究结果与本文报道具有一致性。由此证明,中药方剂在骨折肿胀治疗中效果可靠。
综上所述,采取血府逐淤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措施产生的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感,并且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使得骨折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有利于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为患者康复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