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宁红茶产业初探

2022-02-14周银银丁以寿

茶业通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修水县茶业茶农

周银银,丁以寿

民国时期宁红茶产业初探

周银银,丁以寿*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6)

修水乃天然适合植茶的区域,80%的宁红来源于此。在光绪年间鼎盛时期,宁红生产曾高达十万余担之多。然清末民初,国际动荡,洋茶竞争激烈,茶价低落,茶农无利可图,改种他物,宁红茶产量锐减。面对茶叶衰败之势,政府主导进行茶叶改良,虽中途有短暂回升,仍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民国;宁红;生产;加工

宁红茶创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修水、铜鼓二县旧时属义宁州,武宁县因和义宁州相连,且茶叶制法销路全与义宁州相同,故三县之茶统称为“宁茶”。宁茶以红茶闻名世界,故通称为“宁州红茶”或“宁红”,其品质优良,民国四年(1915年),宁红工夫茶在太平洋世界博览会被授予甲级大奖章(最高等级)。民国时期宁红茶业发展由盛及衰,在时人努力下,略有起伏,以衰而终。

1 民国时期宁红茶产业概况

1.1 茶区分布

修水、武宁、铜鼓三县之茶统称为“宁茶”。所产茶叶以红茶为主,因此被称为宁红区。其中,修水所产宁红占整个宁红茶区总产量80﹪以上。据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统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宁州三县的茶叶产量见表1。

表1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各县之产额

资料来源: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所著《江西宁州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修水,位于江西之西北隅,地处赣湘鄂三省交界,修河穿境而过。全县分为高、崇、奉、武、仁、西、安、泰等八乡,多为成片之茶园,其中崇武二乡,茶园面积最盛[1]。就品质而言,以武德所产为最优,其次为崇德乡。该县各乡重要产茶地址见表2。

武宁,除东北乡地势平坦茶树种植较少外,其余各乡均有广泛植茶,尤以西北乡产茶较多,约占全县产额八分之五。其主要产地为杨溪、长仑、马鞍、螺蛳、黄源、甫田、栗墩、老屋场、金瓜坪、罗坪、黄金埚、上洞、天平洞、龙须、徐评、茅坪、龙溪等处,其中尤以螺蛳之茶叶品质为最佳。

铜鼓茶叶大都产于西北乡幽居一带,集中运至漫江、山口、大瑕等处,经由修水输出。

湖南省平江县长寿街及浏阳大围山,还有湖北的崇阳县、通城县与修水、铜鼓交界,地理气候相似,所产茶的品质相近,过去均运往修水加工,故也算作宁红茶区。因此宁红茶产区包括今江西九江修水县、武宁县和宜春市铜鼓县、湖南的浏阳市、平江县和湖北的崇阳县、通城县等。

1.2 茶叶产量

清末,随着九江口岸的开放,宁红茶出口鼎盛之时,曾达到“总产三十万担”。随着洋茶竞争,华茶的国际地位下降,加之我国茶农缺乏科学制茶理念和技术,茶叶质量下降,运茶组织缺乏,中间商层层盘剥,我国茶叶市场开始衰落,赣茶无法避免,宁红茶产量也开始递减,具体可见图1。

表2 修水县茶叶产地分布表

资料来源:上官俅所著《江西修水县之茶业》。

图1 民国时期宁红茶产量统计

注:资料源于梅中生主编的《修水县志》。

俄国是宁红茶主要销售国,宁红产销之逆顺,主要受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民国初期,混战不断,欧战爆发,俄国革命,销路顿挫,市场价格步跌,加之洋茶竞争激烈,西方国家制约,业茶者亏折不堪,农户无心栽制,宁红茶产量逐年递减。1929年与俄国断交后,宁红茶出口遭到重创,1931年俄销几乎绝迹,当年只生产宁红2万余箱。红茶销路大减,茶农相继改制绿茶,以内销来增加收入,1935年绿茶占毛茶总额的62.6%,红茶仅占37.4%[2]P7。抗日战争爆发,民间战火四起,茶路阻断,茶产量不容乐观。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口岸被封锁,宁红茶生产几乎陷于停顿。

2 民国时期宁红茶生产

2.1 种植和茶园管理

2.1.1种植情况

民国时期宁红茶区茶园面积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茶山面积一直没有精确的统计,只有一些较为模糊的估计。据《修水县志》记载:“1905年全县茶叶面积43万亩(28666.67 hm²),茶业占农业总产值的51.64%[3]。”而1937年上官俅《江西修水县之茶业》中写道:“全县面积共计502.6万亩(335066.67 hm²),而产茶面积仅有14.3万亩(9533.33 hm²)[4]。”由此可见茶业的衰落情况。

1936年修水茶场调查11.52 hm2茶园之种植茶丛数,明显可见茶农种茶积极性的降低,茶园荒废不少。每667 m²种植茶丛数量见表3。

表3 每667 m²种植茶丛数量

资料来源:梅中生主编的《修水县志》。

表3中,以每667 m²种50丛以下者最多,占总数23%左右,其次为100~150丛,而以600丛以上者占最少数,竟不到千分之一。根据中国农业种植规则,每667 m²茶场一般植茶树七八百丛,此时每667 m²植茶数量,相差实在太多,可见宁红茶生产之萧条,说明多数茶农早已把茶业作为副业。茶农的收入中,茶叶收入占比是最少的,连间作物的收入都高于茶叶收入。更加印证了由于茶价过低,茶农不愿致力于茶丛栽培的现象,这也是宁红茶衰落的另一表现。

1938年日寇入侵江西,全省90%以上的农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部分茶园被毁,以武宁最严重,修水次之。抗战末期,据1945年冬统计,修水、武宁、铜鼓三县植茶面积缩小近80%[5],其中敌人摧毁的只占20%,因茶叶销路阻断,供大于求,茶价跌落,茶农为了生计多伐去茶树,改种其他作物或任其荒芜,这是茶园面积减少更主要的原因。

2.1.2茶园管理

宁红茶区的茶树栽培历史悠久,尤以高山所产茶叶品质更佳。除了房屋附近及田边地角有零星栽种外,整片茶园遍地皆有。当地茶农实行的栽培方法分为:种植、耕耘、施肥、剪枝、保护、采摘等步骤[2]P6。

种植:宁红茶区种植方式采用有性繁殖,用茶籽直播或育苗移栽,多采用直播法。种植时期在每年的年初,直播法又分为散种和点种,宁红茶区均采用点播法。点播较为整齐,不需要再整理,茶业兴盛时代播种的茶树间距颇密,行间不过三尺,株间只一二尺。欧战过后,茶叶销路衰落,茶价不振,茶农亏损无力生产,茶树往往任其凋萎不补种,甚至有些人将茶株砍去,改种其他粮食作物,因此茶树间距疏密极不一致。

耕耘:宁红茶区一般每年实行中耕锄草1~2次,在春间秋末时进行。还有一种普遍现象,茶农为增加收入,多在茶丛内间种大豆、黍、荞麦、大麦、小麦和蕃椒等。比起茶树,这些间作的杂粮,更是茶农积极实行茶地除草和中耕的原因。

施肥:每年施肥1~2次,约在春秋两季进行。通常中耕后进行施肥,注重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配比,常规茶园一般为穴施或沟施,密植茶园因操作不便一般撒施。肥料多系人粪、豆饼、菜饼及柴灰等,由于经济困难,过半数茶农不施肥,即使施肥,分量也极少。

剪枝:茶树剪枝有利于增加茶叶产量,但宁红茶区的茶农从不对茶树枝条进行修剪。只有茶枝枯死时,他们才会用刀在根际砍掉。茶叶已经减产,他们不舍得砍去茶树枝条。这显然是茶农缺乏科学植茶的知识。

保护:茶农对茶树的过冬保护意识较强。冬季必用稻草将树身捆绑,地面覆盖数层杂草,以防茶树受到冻害,保障下一年继续生产。

采摘:茶树初植,三年后可采摘。第一年仅采春茶一次,待到第七年茶树枝芽茂盛,方可尽量采摘。然当地茶农为了增加茶叶数量,老叶、鲜叶一起采摘,采摘方式粗劣,不管茶树年龄,只管多采,导致茶树枝梗受损,发育不良[6]。

2.2 加工技术

清末民初,修水向以红茶畅销国外,各家农户对红茶制作颇为讲求。宁红茶加工分为初制和精制,红茶初制,以萎凋、揉捻、发酵及干燥四个步骤进行。毛茶制作由农户自理,制成毛茶后出售给茶庄,由茶庄进行精制,精制完成后才能算是成品宁红。

2.2.1初制

当时茶农初制毛茶,均采用旧法,唯有宁茶振植公司及江西农业院附设的修水茶场用机器制造[2]P10。

土法初制依赖日光,如果遇到阴雨天气便无法进行。首先,茶农将所采鲜叶均匀地薄摊在竹席上并在日光下萎凋(俗称“晾青”)。且需要不时地翻动,使鲜叶均匀吸收阳光,待叶片软化,一般以叶茎折而不断为度。

接着,将萎凋后的叶片置于盘箕内,以手揉搓,或以脚翻转践蹂,至茶叶出汁,蜷缩成条时为止。叶片经揉捻成条后,茶汁外浸,乃散摊于晒竹席上,等外部水汁蒸散,握之不成团块时,盛于茶箩或撮箕内,用足践紧,上覆以厚布,置于日光之下,发酵。至颜色变红而放发酵香为度。发酵完成后即可进行干燥。干燥方法极其简单,将茶叶薄散于竹席上,日光晒至完全干燥,即可收起出售给茶号。由上可见宁红初制过分依赖天时,且用脚揉不清洁卫生,加工方式不科学。

2.2.2精制

茶农将毛茶制成后,即售予茶庄精制,茶庄即所谓的茶号。当地茶叶包装,分为箱、篓、袋三种。红茶均用箱装,毛红(与红茶无大差别,只是精制简单,少几次筛分)用篓或袋装,绿茶则用袋装。宁红茶精制分为箱子茶和篓子茶两种。

箱子茶的精制过程是:

一、烘焙。俗称“打毛火”,收来的毛茶尚有许多水分,需要焙至九成干,以待筛分。

二、过筛。用抖筛(又叫顿筛)分粗细,用圆筛分长短。略言之,在抖茶间将毛茶置于筛内,使茶条较细者抖下,依次递筛于筛底。一号筛专做捞挑工作,筛面即为梗子,筛底则用二三等号抖筛依次筛之,至生末之筛底,即为末子,通称“花香”。自二号筛至生末各筛之筛面,均用风车过风,发交剔场拣剔。

三、拣剔。须把梗子及黄片剔除,当地拣茶工皆为妇女。

四、补火(再焙干)。

五、匀堆。俗称“打官堆”,按其品类分别成堆。

六、装箱。每箱装茶叶25 kg。箱内从里到外有三层,分别是:牛皮纸、马口铁皮和横江纸。箱外贴一层油纸,并加印茶庄牌号与茶名。

精制出的副产品有花香、茶梗、茶珠、片子。花香即茶末,片子即茶叶之老片[2]P19。篓子茶制作简单,与箱子茶无大差别,只是过程较为简略,筛分次数较少,最后装篓。竹篓内用布袋,每袋装茶50 kg。

2.3 技术改良

宁红茶的技术改良始于1915年当地及粤沪茶商合资创建的“宁茶振植有限公司”。该公司从英国引进新式克虏伯揉捻机、干燥机等,首次推行机械制茶,后因经营管理不善亏损,到了1933年将机器租赁给实业部农业试验所、上海及汉口两商品检验局在修水合办的茶业改良场。修水茶叶栽植历史上以丛式茶园为主,该场研究栽培之技术,1934年尝试条列式茶园,用插枝法试验无性繁殖育苗,可惜未在茶农中推广。该场不断试验红茶的制造,发明了红茶萎凋机,一改我国多年来雨天不能制造的困难,提高了茶叶品质。自该场开办以来,改良技术甚佳,外销红茶市场衰落,改良场便试验绿茶之炒青。以往修水茶商尝试徽州式绿茶制造屡次失败,经改良场反复试验后,获得圆满结果。

1936年江西省提出复兴宁茶计划,制定《协进宁茶改良办法》,设立制茶工厂,继续推广科学栽培之法和机械制茶之法。在茶园管理上,集中茶园,整理株丛,提倡早采;在制茶方面,提倡老嫩分开,看茶制茶,来提高茶叶品质。在改良茶种方面,江西作为一个茶业试验场的分区,与其他产茶大省的浙江、湖南、福建、安徽一同分区试种,征集茶种说明,比较播种后的茶树生长情况,记录在册,以期找出最适合本地的茶种,将茶种进行改良[7]。

3 结论

宁红是我国著名红茶之一,创造过非常辉煌的出口成绩。民国时期宁红茶生产逐渐衰落,虽然时人做出不断努力,改良加工技术,推广机械制茶,但是因国际市场下降,社会动荡,茶叶价格颇低,茶农无心管理茶园,茶叶加工上的改良效果一般,难以挽救衰落的局势。赣省在生产上的改良尝试也是在宁红茶的振兴及向近代化的转型中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促进作用。

[1] 修水红茶与茶业贸易之改进[J].经济旬刊,1934,2(15):4-5.

[2]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江西宁州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M].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36.

[3] 梅中生.修水县志[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187.

[4] 上官俅.江西修水县之茶业[J].工商通讯,1937,1 (20):5.

[5] 胡浴风.抗战前后江西茶叶产销述概(附表)[J].经建季刊,1946,1:184-185.

[6] 翁克康.江西之茶(江西考察之三)[J].校风,1935 (340):1357-1359.

[7] 上官俅.武宁、铜鼓、上饶、德兴、婺源等县镇茶叶之概况[J].工商通讯,1937,1(22):13.

S571.1

A

1006-5768(2022)04-183-05

2022-03-07

周银银(1996—),女,江西省乐平市人,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茶叶经营管理与茶文化,E-mail:550342761@qq.com。

丁以寿(1963—),男,安徽省无为市人,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茶文化历史研究,E-mail:ctci@ahau.edu.cn。

投稿平台:https://cytb.cbpt.cnki.net

(责任编辑:徐千懿)

猜你喜欢

修水县茶业茶农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江西修水县三帝殿傩神堂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江西修水县三帝殿傩神及傩案班考述
“早春茶”开采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茶业大事记
茶乡人家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