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97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2-02-14张学贤郭立平戚廷香吴建勇唐会妮王海林乔秀琴张梦邢朝柱
张学贤,郭立平,戚廷香,吴建勇,唐会妮,王海林,乔秀琴,张梦,邢朝柱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 安阳 455000)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中棉所9713 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抗虫杂交棉品种, 亲本组合为SR-1×GKz中杂A49-668。 母本SR-1 是以中棉所12 优系作为轮回亲本, 与优质材料SR 进行回交转育而成,父本GKz 中杂A49-668 是从中棉所17×GK1 杂交后代中系统选育而成。2009 年配制杂交组合,2010―2012 年进行小区品系比较试验,2013―2014 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多点比较试验中表现突出;2015年和2020 年先后获得有效区域为黄河流域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证书编号分别为农基安证字 (2015) 第117 号、 农基安证字(2020)第087 号。 2017―2019 年参加河南省杂交春棉区域试验(区试),2019 年同时进行生产试验。2020 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棉20200001[1]。
2 特征特性
2.1 主要农艺性状
中棉所9713 是转单价抗虫基因杂交棉, 植株塔形,较紧凑;叶片掌状,中等大小,叶色绿,皱褶明显,缺刻较深;结铃性较强,铃卵圆形、偏大,铃嘴钝(参见封三彩版)。 2017―2019 年河南省杂交春棉区试中,中棉所9713 在各试点的农艺性状表现:生育期106~112 d,株高109.2~112.6 cm,第一果枝节位6.2~6.7, 单株果枝数12.9~15.1, 单株结铃16.3~19.2 个, 铃重6.1~7.0 g, 衣分40.0%~40.8%, 籽指10.9~11.4 g, 霜前花率93.1%~97.3%;吐絮畅且集中,易收摘,纤维色泽洁白。
2.2 产量表现
中棉所9713 在河南省杂交春棉区试中表现:2017 年平均666.7 m2籽棉、 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8.2 kg、103.3 kg 和96.0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 号[2]增产3.2%、3.3%和9.2%;2018 年平均666.7 m2籽棉、 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4.5 kg、103.4 kg 和100.7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 号增产1.8%、-0.6%和2.4%;2019 年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51.4 kg、102.7 kg 和95.9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 号增产2.4%、2.3%和5.7%(表1)。2019 年河南省杂交春棉生产试验中,中棉所9713 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25.7 kg、91.3 kg 和89.1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 号增产2.0%、0.3%和4.8%(表2)。
表1 2017-2019年河南省杂交春棉区域试验中棉所9713产量表现kg
表2 2019年河南省杂交春棉生产试验中棉所9713产量表现kg
2.3 纤维品质
2017―2019 年河南省杂交春棉区试中取样,经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HVI 校准棉花标准校准):2017 年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1 mm, 断裂比强度33.2 cN·tex-1,马克隆值5.1,长度整齐度指数86.3%,断裂伸长率4.6%,反射率77.8%,黄色深度8.1,纺纱均匀性指数159.2;2018 年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 mm,断裂比强度33.3 cN·tex-1,马克隆值5.2,长度整齐度指数86.6%,断裂伸长率4.1%,反射率77.1%,黄色深度7.1,纺纱均匀性指数158.2;2019年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 mm,断裂比强度33.3 cN·tex-1, 马克隆值5.0, 长度整齐度指数85.2%,断裂伸长率5.2%,反射率74.2%,黄色深度7.7,纺纱均匀性指数149.2。 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II 型品种要求。
2.4 抗病性、抗虫性
2017―2019 年河南省杂交春棉区试中,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对中棉所9713 进行抗病性鉴定, 结果:2017 年枯萎病相对病情指数(病指)10.1,黄萎病相对病指29.4,耐枯萎病、耐黄萎病;2018 年枯萎病相对病指6.7,黄萎病相对病指33.0,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19 年枯萎病相对病指4.1,黄萎病相对病指34.4,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2019 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鉴定, 中棉所9713 的棉铃虫抗虫株率达100%。
3 适宜种植地区
该品种适于河南省植棉区春播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期和密度
营养钵育苗于4 月初下种,5 月上中旬移栽;露地直播于4 月下旬播种。 适宜密度为每666.7 m2种植2 000~3 000 株,高肥水地块适当稀植,瘠薄地、旱薄地适当密植。
4.2 田间管理
底肥每666.7 m2施磷酸二铵30 kg、 尿素12 kg、氯化钾12 kg;7 月中旬重施花铃肥, 结合浇水每666.7 m2追施尿素13~18 kg、 钾肥7~10 kg;8 月上中旬补施盖顶肥,每666.7 m2追施尿素5~7 kg,后期用含2%(质量分数,下同)尿素和0.5%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溶液喷施,防止蕾铃脱落;整个生育期按照少量多次原则进行全程化学调控,蕾期、初花期和花铃期每666.7 m2分别施用缩节胺 (纯品)0.5~1.0 g、1.0~2.0 g 和3.0~4.0 g。
4.3 病虫害防治
根据棉铃虫发生轻重, 适当施用农药进行防治,一般2 代棉铃虫不须防治,当3 代、4 代棉铃虫百株2 龄以上幼虫超过5 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花蚜虫、红蜘蛛、盲蝽和烟粉虱等害虫[3]。加强棉田病害发生监测,提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枯萎病和黄萎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