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师的苦乐观

2022-02-14吴薇

江苏高教 2022年12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职业学术

吴薇

(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职业认同关系到其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大学教师的苦乐观与教师信念一样,也会影响其专业发展和学术生涯。大学教师职业究竟是苦还是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苦乐观涉及对大学教师这一学术职业的认识问题,还会影响大学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态度。以往学术界对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有不少的研究,但对大学教师的苦乐观尚无专门的探讨。本文从教师发展的视角,以研究型大学教师为主,论述大学教师的信念与苦乐观,分析大学教师的苦与乐,探讨大学教师学术生涯先苦后甜的四阶段,并探究其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苦乐的变化表现。

一、大学教师信念与苦乐观

自古以来,教育的最普遍目的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大学教师苦乐观也与教师信念相关,是教师对自我认识的一个维度。

(一)大学教师信念

坚定的教师信念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形成恒心,对专心从事教职相当重要。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不是他们的知识或方法,而是其对学生、自己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1]。

教师信念系指教师对其教学历程中所接触的人、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知识、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相关方面所持有的主体性认识和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从而指引着教师的思考与行为[2]。这里的“信念”是指其信以为真的对教学活动中的人、事、物等的观点和看法[3]。在研究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笔者逐渐认识到,关于大学教师信念,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很多时候还应包括一种含义,即对大学教师职业的信念,或者说对学术职业的自我认识。

教师职业信念是指教师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师劳动价值方面所产生的坚信不疑的态度,是人们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动机之一[4]。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有利于使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形成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通常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使教师形成坚定的教师信念,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正如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强调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5]当教师具有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的时候,自然会爱教乐业,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师工作。

(二)大学教师的苦乐观

每位大学教师在其人生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教师信念,而苦乐观与大学教师信念密切相关,简单或者通俗地说,即当大学教师好不好? 苦不苦? 值不值得? 如果觉得大学教师很苦,就不会打心眼里热爱这个职业。如果觉得大学教师很快乐,或者觉得有苦有乐,即使苦也是正常的,对大学教师职业就会持积极的看法,更好地投身于教师工作中去。这样一种苦乐的观念是教师能够坚持不懈,甚至在遇到艰难困苦时努力奋斗的力量。

对大学教师职业苦乐属性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苦与乐就有许多认识。苦与乐,犹如生与死,是人生中一对基本的矛盾。人生不可能只有乐没有苦,也不可能只有苦没有乐。孔子云:“未知苦,焉知乐?”离开“苦”的经历便无从觉解“乐”的真谛[6]。中国传统儒家的苦乐观则以“安贫乐道”作为对待苦乐的态度。宋代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将个人苦乐与民族和国家的苦乐联系在一起,以民族和国家的苦乐为苦乐。

中国成语有“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其积极意义在于承认了“苦”的作用价值,有利于唤起人的斗志,将人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极佳的位置。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某些特定的时刻,需要集中精力进行人生的“大会战”,人的一生总会面临着几次“必须跨过这条坎”的一刻,比如说高考或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果能够比较好地“跨过这条坎”,我们的人生就能够获得一个好的态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更加可能获得一个好的位置,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人一贯主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也正是中国古人苦乐观中的智慧所在[7]。

在教育和教学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苦学与乐学两种观点。或认为学习从本质上说是苦的,因此有“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格言。或者认为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乐的,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的学者认为,苦与乐都是人的情感体验,决定一个人情感体验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若客观事物满足个体需要,会引发快乐之类的正性情感体验;若客观事物不满足个体需要,则会引发痛苦等负性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乐学[8]。或者认为,苦与乐是辩证的统一,“苦”是手段,“乐”是目的,“乐”必须通过“苦”才能达到,即“苦尽甘来”[9]。

具体到大学教师的苦乐观,笔者认为,也应辨证地看待。大学教师的苦乐观是大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学术职业的感受。苦乐观与人生观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苦乐观。认识痛苦与快乐的内涵,摆正苦与乐的关系,对大学教师从事学术职业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大学教师坚定志向,勇攀学术高峰。认识大学教师职业的特性、明了治学的甘苦、树立正确的大学教师苦乐观之后,就会对大学教师的学术生涯产生深远而稳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从事大学教师职业的方向性和坚定性。如果不能形成正确的苦乐观,大学教师就难以热爱大学教师职业,难以在工作中产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愿意投入精力备课,不容易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难以发现大学教师的乐趣。

二、大学教师的苦与乐

(一)大学教师之苦

任何职业都有苦有乐,不过大学教师,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也有与自己职业性质相关的苦。具体地说,大学教师之苦有以下几点。

1.上课之苦。教学在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需要专门训练的知识传播活动。教学是大学教师的天职,也是对大学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教学是多维且艰巨的,它需要专业素养、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成功的渴望,还需要教学知识、学科领域知识、基本文化陶冶和技术资格。毫无疑问,教学的成功与否还与诸如快乐、痛苦、害怕、兴趣、态度、动力等内部因素密切相关,与外界提供的机会、支持和创造的氛围等外部因素更为紧密。一个善于表达和沟通的教师,对教学一般不会抵触。但是也有一些善于科研却不善于表达而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人,上课不受学生欢迎,于是上课变成一个苦差事。马克斯·韦伯在谈到教学与科研关系时指出:“每位受到召唤、有志从事学术工作的年轻人,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所肩负的重任具有双重面貌。他不仅需要具备学者的资格,同时也必须能够作一位好老师;而这两种条件并不一定全然吻合。一个人可能是十分杰出的学者,同时却是一位糟糕透顶的老师。”[10]

讲课是需要耗费精气神的工作。要上好课,需要精力的投入,需要有激情,因此课时多的话,上课是相当累的。有任教多年的教师私下说,当了几十年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上课,时间固定,不能有一丁点迟到,否则可能被当作教学事故处理。尤其是本科生课程,还不能调课。而如果上不好课,选修的学生人数不够学校规定的最低限,可能就无法讲授原来准备的这门课程,不仅面子上不好看,而且长此以往,连饭碗都不保。即使一再强调本科教学的重要性,但在研究型大学,大学和院系的考核标准都是以科研为重,而教学评价因为比较难有刚性的评价指标,所以不少教师对教学提不起多少兴趣。

2.导生之苦。在研究型大学,大部分教师有指导研究生的任务。中国的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一旦形成师生关系,基本上就是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由于中国是一个重人情与面子的社会,自己指导的弟子积极进取、出类拔萃,导师也心情快乐,脸上有光。弟子成绩很差、学位论文送审或答辩无法通过,不仅学生灰头土脸,导师也心情郁闷。在中国的大学环境中,无论已经招进来的研究生专业基础和文字水平多差,一般情况下导师都要努力去带,通常总要将自己的弟子培养到毕业才算了事。由于现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多有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发表论文不够就无法获得学位,因此有些导师在发表论文方面尽可能与研究生合作,甚至有的导师将自己写的论文挂上弟子的名字,以帮助其过关。当指导的研究生水平较低甚至感觉“朽木不可雕”的时候,当看到研究生的作业、学位论文水平差的时候,大学教师会感觉很苦。“从道理上说,大学教师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学生的文字,要有耐心和宽容,但想想读到硕士博士,竟然还有文字不通顺的情况,也实在难堪。如果是中小学生,文字不通顺,老师还较为理解,因为毕竟还处于识字启蒙和基本的学习读写阶段。但到了上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层次,文字的基本功还不具备,有点说不过去。”[11]与报刊、网络文章不同,无论学生的作业或论文多么差,大学教师都不得不看,因为这是本职工作,所以看到学生乱七八糟的文字时很苦。另外,如果招到不理想的研究生,其心思不在学习上,导师就很吃力。尤其是现在有些研究生心理比较脆弱,导师就要更加耐心地指导与帮助。

3.科研之苦。在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科研是教师最重的负担之一。美国学者哥德史密斯认为:“做科研才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而且这项任务极其艰难……事实上,做研究就像人生中任何一件大事,就像抚养孩子、开创事业和撰写小说一样。无疑,有时候这种经历很痛苦,似乎事事都不顺利,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要最终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自信心,否则研究者就会找不到坚持下去的理由。”[12]

随着学科评估的开展,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对教师的考核注重在C 刊甚至A 类刊物发表论文,而核心期刊尤其是CSSCI期刊有限,特别是要求博士生发表多篇C 刊论文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在从事学术的群体越来越庞大的情况下,一些C刊为了保持或提高影响因子反而减少了发文量之后,发表论文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难度日益增大。教学型大学以教学为主,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教学工作量,即使课讲得不好,由于多数是必修课,上完规定的课程,达到要求的教学工作量,主要任务便算完成。可是在研究型大学,考核标准大部分以科研为硬指标,要想晋升职称,获得部省级课题、发表相当的论文是基本条件,有的大学还有获奖要求。这对不擅长科研的教师来说,是很苦的事情。在原来的体制下,有的大学教师即使活得很苦,也不想走,只好继续苦熬下去。这类大学教师可以说是以学术为“苦业”。笔者曾对中国和荷兰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工作环境观和教学科研关系观的调查与分析显示,相对荷兰研究型大学,中国教师普遍感觉到科研压力和工作量增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13]。

4.考核之苦。以上三方面的大学教师之苦,往往在各类考核的时候集中体现出来。随着大学排行榜时代的到来,包括在追求一流大学、进行学科评估的过程中,量化的指标成为比较各大学水平高低的尺度,于是大学也用量化的指标考核教师。一个大学教师从入职到退休,要经历入职考核、晋升考核、导师聘任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还有绩效考核、评优考核等各种各样的考核,让教师深感烦苦。因此,有学者认为:“放眼当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我们的大学教师即便不是最累的,至少也是最累的之一。这种累,不仅是身累,更是心累,是一种疲于奔命而又无所适从的累,一种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累。这种累,当然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但是有理由认为,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最直接、最具摧毁力的因素,当属大学里的各种‘业绩’考核办法。”[14]因此,大学教职是自由度很大、但自律性也很强的职业,因为实行目标考核,具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使许多教师不敢懈怠,无法轻松。

(二)大学教师之乐

大学教师职业有苦也有乐,有些苦也可以转化为乐。笔者认为,大学教师之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之乐。教学本身也能够给大学教师带来快乐。“所有的优秀教师似乎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即热爱所教的科目、为能激发起学生对该课的热情而产生明显的满足感,并能使学生相信自己眼下所学的内容非常重要。”[15]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基本上是原来的“985”或“211”大学、现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质量较高。给天资比较聪颖、悟性高且好学的人上课,确实更能够获得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的知识也在逐步增长。与学生讨论互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看到学生从课堂中受益,会有一种欣慰感和满足感。而且,人类的天性包含表现欲,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把自己想说的学术观点说出来,有一群稳定的听众或者参与讨论者倾听你的演讲,也能获得一种表达的快乐。有的优秀教师上课充满激情,讲到精彩之处出口成章、神采飞扬,学生反应也十分热烈,赞不绝口,令教师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育才之乐。育才与上述教学密切相关,都属于教书育人的范畴,但又有所不同。上述的教学主要是指上课或讲课,而育才主要是指培养人才,即指导研究生。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孟子也是教育家,他有一种苦乐相伴观或化苦为乐的思想。他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6]他的“君子三乐”说,前两乐说的是家庭平安、问心无愧,是与普通人都相关的,而其中的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则是只有培养人方能体会到的快乐。孟子所说的“英才”应该也是指已经发蒙过的青年学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基本上是属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才俊。

唐代教育家韩愈将教师职责精炼地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基本上属于教学或教书育人的范畴。教书育人、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往往对导师学术声望的增加大有助益。当学生成长为著名学者或者重要人物后,导师的名望通常倍增。因此,教学或培养青胜于蓝的人才也是增加大学教师学术资本的重要途径,而导师通常与研究生关系密切,众多成材的学生往往是大学教师最重要的社会资本。以教育学界为例,2014年教师节前夕,潘懋元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说自己很幸福,“我是‘播种者’,又是‘收获者’,得英才而育之,这是一名老师的最大快乐”[17]。2018年9月9日,顾明远荣获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在他眼里,学生成长就是自己快乐的源泉,他在获奖感言中说道:“我要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促使我不断学习,不敢懈怠,是他们给予我生命的价值和快乐!就是在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基础上,我获得了成就感。”[18]

3.科研之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成就的需要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科研成就往往能够给大学教师带来成就感。美国学者约翰·达利说:“我们大部分人选择成为教师,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将会在工作中获得乐趣,这些乐趣可能来自于研究带来的满足感,来自于和学生的融洽关系以及教学本身的过程,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拥有不断学习的理由,拥有自由选择什么研究课题等等……享受其中的乐趣才是这份充满压力、薪水很低的职业之所以值得去追求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最终的动力应该是研究带来的一种纯粹的乐趣。”[19]

科研是研究型大学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工作。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自己的学术论文被高层次刊物录用或者获批重要项目,这是一种巨大的肯定和成就。在研究型大学,无论怎么提倡要重视教学或教书育人,科研还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的大学教师属于“读书种子”,就是以学术为“乐业”,天天沉浸在学术的快乐之中,这是大学教师的最高境界,当然只有少部分大学老师能够达到这个层次。不让以学为乐的大学教师在实验室或书桌旁做学问,对他们而言是很痛苦的事。这类以学为乐的大学教师甚至不觉得科研是工作,而是一种需要或生活方式,并乐此不疲。要让自己的才气变成名气,主要还是通过发表科研论著,将思想变成文字,将实验成果发表出来,变成学术声望。与过去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社会不同,要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广为人知,才能体现其价值。

4.自由之乐。与其他多数职业相比,即使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大学教师职业最明显的好处是享有时间自由的快乐,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学术人生是相对自由的人生,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一般课时不多,有许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工作时间上的灵活性是大学教师所得的最大好处”[20]。

大学教师还有寒暑假,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主要实行弹性工作制。对大学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而言,经常就是居家治学,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边界很模糊。包括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更加凸显大学教师职业自由度和灵活性的特点。当然,即使是在寒暑假,许多大学教师也不是休闲,而是忙于做研究,但毕竟是一种自己决定时间、地点和内容的方式,具有自由之乐。

5.环境之乐。工作环境对生活快乐具有重要影响。相对其他职业,大学教师的工作环境显得十分优越。大学校园多数面积阔大,环境优美。不少大学校园不仅建筑典雅庄重,而且绿草如茵、树木苍翠、环境宜人。有些名牌大学还成为著名的风景点,大学教师仿佛在一个大公园中工作和生活。多数大学不仅自然环境好,而且人文环境更好,大学教师“工作在文化丰富和充满生气的环境中”[21]。随着近年来中国大学教师待遇的逐步提高,大学教师的收入在许多城市已经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加上工作稳定和有保障,大学教师还可以通过本职工作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而且日常接触的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这种工作环境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

教师、医师、律师是社会上专业性较强、也较受尊敬的三种职业。律师、法官等司法系统的人员和医师等医疗队伍的人员,都是与教师类似的白领工作,但律师面对的都是犯罪或纠纷方面的人和事,往往是人性的恶和生活的阴暗面,医师面对的是痛苦或忧愁的病患,而教师职业是阳光的职业,大学教师更是与心智逐渐成熟而又活泼向上的青年人打交道,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得年轻。教师、医师、律师这三种职业都是与人打交道,但工作性质很不一样,因而工作环境也不一样。“在大多数方面,大学是个好地方,在智力和文化方面它们是富有的,而且充满了有兴趣和渴求知识的年轻人。如果一个人是本着良心做事的,工作会是很辛苦的,但是它也是灵活、令人鼓舞和充满变化的。”[22]

学术职业既给大学教师带来辛苦和挑战,也给大学教师带来快乐和收获。苦与乐有的时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些人看来是苦的事情,可能在另一些人看来并不是苦。例如教学在有的教师看来很苦,但有的教师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虽然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甘苦,但相比较而言,大学教师还是快乐多于痛苦。因此,在社会各种职业中,大学教师具有相当高的职业声望,大学教师是一种越来越有吸引力的职业。

三、先苦后甜:学术生涯四阶段

各行各业都是起步阶段较为艰难。学术生涯一帆风顺的人很少,就像酸甜苦辣都要经历的生活,无论是痛苦的承担,还是甜美的享受,都是要逐步经过的一个个阶段。有学者将大学教师的学术生涯比喻为“学术马拉松”,分为起跑阶段、加速阶段、冲刺阶段[23]。笔者认为,在大学教师的学术生涯中,从博士生到助理教授或讲师、副教授、教授,甚至特聘教授,有许多学术阶梯需要攀登。在这个过程中,层次越高自由度和成就感就越大,两者基本上是成正比的。一般情况下,学术之道越走越宽,越到高处越好走;年轻教师的生存压力最大,教授的日子相对轻松。虽然在学术阶梯上越往高处越忙,但忙得充实,活得更为体面。因此学术是一种可以终身积累的事业,学术生涯是可以稳步递进的人生,也是几十年的学术长跑过程[24]。学术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挑战和不同的感受。笔者认为大学教师,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学术生涯一般要经历以下由苦到甜的四个阶段。

(一)博士生:艰苦奋斗阶段

在大多数国家,博士生是从事学术职业的初阶,获得博士学位是申请成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欧美一些学术生涯规划指南都是从博士生开始论述的,如翻译成中文的《芝加哥学术生涯规划:从研究生到终身教授》《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学术生涯指南》等书。当今要在中国的研究型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科担任教师,获得博士学位是申请教职的基本条件。

万事开头难。任何大学教师在学术生涯的起始时期,都要经历艰苦奋斗的阶段。从事学术职业的人,要有乐于吃苦的思想准备。在学术生涯最初的博士生阶段,除了修读课程之外,主要还是做研究,或者自己选择专题,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导师的课题做研究。博士生阶段最大的挑战是不仅要写出达到要求的学位论文,而且面临着发表核心刊物论文的压力,这比21世纪以前的研究生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艰难多了。

许多研究型大学的博士生都有到国外联合培养或留学的经历。现在许多研究生家境不错,在国内学习至少生活方面不太苦。但是出国学习生活往往相当苦,而且有各种跨文化学习之苦,无论是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学习、和导师的交流、适应环境等方面,都有适应的问题。尤其是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要满足发表两三篇C刊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更是让许多博士生苦不堪言。

(二)讲师:苦中作乐阶段

在大学教师的起步阶段,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被戏称为“青椒”“菜鸟”,通常是讲师或助理教授职称,薪水较低,住房狭小,生活比较清苦。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承担与学术无关的琐碎事务的负担感呈年龄越低感受越强的趋势,它会给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造成精神压力与精力涣散[25]。

不像师范生一般学习教学方法课程和经过教学实习,研究型大学有不少青年教师在博士生阶段就是学习做科研的,因为没有教学经验,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往往感觉上课相当吃力,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备课。有些初出茅庐的大学教师上课效果不好,容易沮丧甚至有挫败感,通常要经过几年的磨炼,才逐步走向熟练,这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科研方面,由于职称头衔低,连同样的论文也较难发表,多数刊物往往愿意采用教授层次的作者的论文,因此讲师发表论文压力很大。作为“青椒”,最需要发表论文以便脱离大学教师的最底层,但职称低却又是最难发表论文的群体,因此刚入职的讲师或助理教授群体是大学教师中最苦的群体。

(三)副教授:甘苦并存阶段

进入研究型大学担任教师三五年后,多数人都成了副教授,专业方面有所发展,生活方面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这个时候比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各行各业都可能出现的问题,从事大学教师职业,也有不少人在一定阶段会出现职业倦怠。陷入职业倦怠的大学教师往往觉得工作很苦,而觉得教师职业辛苦的人,更是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两者互为因果。

大部分人从事大部分事情都是甘苦并存的。其实,在副教授阶段,事业上还是比讲师或助理教授阶段好过一些,毕竟在职称方面上了一个台阶,或者实行非升即走制度的大学,也从预聘助理教授转为长聘副教授了。指导的研究生也开始毕业了。有不少副教授还在自己从事的专业二级学会中开始担任理事一类的学术职位……不过,想到后面还有一级更难的教授台阶需要攀爬,又觉得有许多挑战和压力。

(四)教授:苦尽甘来阶段

与一些职业如艺人或诗人早慧不同,从事大学教师职业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一般都是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教授及以上的头衔,是学术阶梯的最后阶段,一般来说是苦尽甘来的阶段。评上教授或博士生导师,在职称方面一劳永逸,再也不用在重压下赶着发表论文,或者竭尽全力申请课题以便通过晋升了。

学术声望的积累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有学者对我国50多所高水平大学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至少在61岁之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不存在一种常见的波形生命周期现象,其学术活力呈现一种线性上升的过程。46岁以上教师对学术工作的热爱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除人文学科外,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教师近三年的产出都有随年龄变化而逐渐增加的趋势,都在61岁后达到巅峰值[26]。当然,在从事大学教职的人中,个体差异很大。同样是教授,有的人从事学术职业如鱼得水,悠游涵泳;也有的人评上了教授之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尤其是现在中国各种各样的人才头衔很多,教授里面又有不同层次的分化。

因此,即使是到了苦尽甘来的第四阶段,也不是完全没有苦了。到了教授阶段,也还有教授的苦恼。比如在各类排行榜和学科评估的压力下,在永无止境的年度考核、聘期考核方面,不少大学对教授发表C 刊论文数的要求比讲师、副教授高许多,甚至要求发一类或一级刊物论文,对博士生导师也有课题及其经费、发表论文等硬指标,否则可能面临降级或停招博士生的问题,因此许多教授也轻松不得。不过总体而言,教授的接触面广,教授身份发表高层次刊物论文毕竟更容易,苦恼还是比青年教师少。

关于大学教师的苦与乐,要辨证地看。随着年岁的增大,学术道路越走越宽,通常是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在学术起步阶段,一般来说基本上都是求别人,求刊物和出版社编辑、要求去出席学术会议。而做到教授层次的学者,与刊物和学术会议的组织者是互有所求,而且大部分都在某个二级学会中当到常务理事了。尤其是顶尖的教授,一般都能当到某个学会的副理事长,甚至是理事长或会长,并且往往是重要刊物和出版社来约稿,许多会议主办者特邀去作主旨报告,经济收入也比较高,日子肯定比一般的大学教师好过许多。但是,前提是要有先前努力的奋斗和艰苦的付出。没有年轻时候的拼搏,不可能当到教授或者特聘教授,也就没有中年以后较高的学术地位。一些功成名就的著名教授对学术已经到了乐此不疲的境界,真正能享受到学术的乐趣。

苦与乐是相对而言的,同样一件事情,对一个人来说是苦,对另一个人而言却可能不觉得苦。大学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因为乐业的教师更敬业,所以我们应提倡积极进取的乐业精神或乐业观。大学学术环境、评价体系或制度是形成大学苦乐观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环境、宽松的氛围、优秀的学生,对教师形成乐教观和事业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紧张的人事关系、高压的评价要求、不好学的学生,是教师形成苦教观和事业不兴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学一方面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注重教法指导、改进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奖励优秀教师和成果,增加学术成功体验等,形成乐教的学术氛围和环境。除了让大学教师发展中心进行教学方法的帮助以外,大学还应在入职培训时加强大学教师信念的养成,对年轻教师进行苦乐观教育,让青年教师对大学教师职业和学术生涯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师职业学术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