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张家界市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实现路径
2022-02-14覃小逢
□覃小逢,吴 栋
(中共慈利县委党校,湖南 张家界 427299)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涉及文化、产业、生态、组织、人才的系统工程,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乡村文化建设就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乡村文化建设先行。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必要了解和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证调查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笔者为更真实了解张家界市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赴市、县文旅广体局与市、县、乡镇三级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了座谈会;在16 个村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涉及张家界的两区两县;面向农村居民发放575 份调查问卷。综合调研发现,目前张家界市乡村文化建设的主流是好的。在问卷调查中,约67%的农村居民对所在村的文化建设表示满意,超过78%的农村居民认为所在地领导干部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深入剖析调查情况,张家界市在乡村文化建设上面临着一些机遇与挑战。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张家界市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1.1 国家对“三农”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
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湖南省、张家界市均给予了政策支持。从国家层面来看,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持续选派工作队助力文化兴村。从省级层面上看,“十四五”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从市级层面上看,张家界市不仅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还设置了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如2021 年给予1 768 万元用于5 批贫困村文化设备添置,为创建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给予了配套资金100 万元。从国家到省再到市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为张家界市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1.2 张家界市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带动效应
张家界市旅游资源丰富,接待游客人数众多,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提供了市场。据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统计,2018—2019 年全市接待游客分别为8 521.7 万人次、8 049.3 万人次。即使在疫情影响之下,2020 年全市接待游客4 946.11 万人次,2021 年1—9 月全市接待游客4 518.03 万人次。张家界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吸引了一大批游客,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提供了广阔市场。此外,张家界市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有很强的城市吸引力,引入资金的渠道较宽,面临的发展机遇较多,这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更多活力。
1.3 张家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突出优势
2020 年国家文旅部通过了“打造张家界地域特色多民族民俗文化新名片”示范项目。张家界市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境内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如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仗鼓舞,融合多民族的九子鞭、傩愿戏、花灯以及大庸阳戏等,成为张家界市发展乡村文化的一大亮点。此外,张家界市桑植县作为“红色土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拓宽了张家界市乡村文化建设道路。
1.4 乡村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内生动力
随着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农村居民对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加。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非常希望和比较希望多参与文化活动的农民占95.82%,说明绝大多数农民有参与文化活动的强烈需求。一部分农村居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会自费或自觉组织文化活动,如张家界市慈利县零溪镇百寿村有乡贤自费请戏进村、农民自发众筹看戏的传统;张家界市慈利县象市镇农兴村自发组织成立了张家界市农兴艺术团,自娱自乐的同时积极参与全市“送戏下乡”等公益性演出,而且登上了国家级舞台,这更加论证了农村居民对于文化有强烈的需求。
1.5 网络新媒体平台繁荣发展的传播带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以微信、抖音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载体。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日常通过网络新媒体丰富自己文化生活的农村居民占51.8%,抖音、快手、微信等网络自媒体平台成为农村居民丰富文化生活的主要途径。张家界山水组合原创山野民谣《你莫走》的走红更有力地说明了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在改变人们以往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文化传播的平台。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张家界市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2.1 乡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薄弱。张家界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绝大多数乡镇、村还处于构想阶段。根据问卷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的村仅占17.57%,由此可见,张家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二是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张家界市地处山区,道路崎岖,且乡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大多位置偏僻,部分乡村道路建设标准未满足旅游景区道路标准,文化旅游配套设施严重滞后。三是理念认知存在偏差。张家界市处于经济发展落后区,党员干部和农村居民更关注经济的发展,对乡村文化发展缺少新思路、新理念。
2.2 公共文化服务供求矛盾较突出
公共文化服务供求矛盾主要体现在文化供给的单向性导致“供不应求”,造成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张家界市大部分村虽按照“七个一”标准建设,但很多硬件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普遍存在使用率低的问题。调查问卷显示,“偶尔会”或“不会”使用村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农村居民达57.04%,仅有23.3%的农民经常会使用村里提供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这说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率并不高。所以,在关于“当前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否能满足您的需求”的问题调查中,仅有15.1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完全满足其需求,这说明当前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不能贴合农民的文化需要,进一步导致农民的文化生活并没有因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而得到实质性改变。据问卷调查显示,70.43%的农村居民还是以观看电视节目为主要娱乐方式。
2.3 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短缺
据调查问卷显示,从事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74.96%以上由村支两委兼任,说明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这一主体,文化专干以村支两委兼任为主,存在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等问题,未充分调动其他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建设主体过于单一。
2.4 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到位
一是文化资源筛选、定位不清晰。实地走访发现,张家界市文化资源丰富,但也存在未深入挖掘本地区特色文化的问题,导致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大多地区未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同质化竞争激烈。二是片区规划欠缺。由于山区地形特点,文化资源分布呈分散状态。在市、县、乡层面,没有明确片区规划,缺少分类整理,导致各地文化活动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到位。近年来,基于农耕文明形成的传统文化不断消失,根据调查问卷显示,46.78%的受访居民表示本村的传统文化少数得到了保护或没有得到保护。超过50%的受访居民表示本村的传统文化少数得到了传承或没有得到传承,这说明传统文化资源在乡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2.5 乡村文化建设体制待完善
一方面,配套制度少,基本以贯彻落实省、市级规章制度为主,仅有少量具体制度及措施。另一方面,自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撤销,管理机制未及时调整,特别是与乡村文化建设相配套的激励、评价、管理、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沟通管理不畅。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张家界市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3.1 抓好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凝心聚力
一方面,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树立示范标杆。坚持“严”字当头,做到严选、严育与严管。坚持严选,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决抵制政治标准不达标、入党动机不纯者。坚持严育,加强农村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坚定政治信念。丰富教育内容,扎实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拓展教育形式,利用新媒体、实践考察等形式增强教育效果。形成学习制度化,严格党员接受党性教育过程中的管理。坚持严管,要高度重视农村党员队伍管理,建立多层级管理机制,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考核制度、联系人责任制度等相关制度,做好农村党员年度目标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发挥引领作用。要推进村党支部政治建设,发挥其对群众的政治引领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的党性修养;严格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支部内部政治生活,引导农村党员用党章规范自身行为举止。要推进村党支部思想建设,发挥对群众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对农村党员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共产党人价值观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引导农村党员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将思想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推进服务型村党支部建设,发挥团结凝集广大群众的作用。切实关心群众的日常生活,帮助其解决困难,彰显村党支部服务群众的重要功能。坚持需求导向,增强服务针对性;强化阵地建设,拓宽服务形式。
3.2 重塑乡村精神,补好农民精神缺失重要短板
解决农民精神缺失的问题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繁重、最复杂的问题。
一方面,挖掘、继承和发展已有乡村文化资源,摒弃“只输送,不培育”的理念。要改变通过“送戏下乡”、文化下基层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单一、实效性不强的“输送式”方式,坚持“自我培育”理念和共建共享原则,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共同发掘和继承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如民族文化、当地圣贤名人故事等,增强农民价值归属感。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精神重塑。重塑乡村精神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先导,使乡村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要“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和载体,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乡村社会公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及个人品德建设,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形成价值认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3.3 坚持以人为本,明确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导向
3.3.1 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首要任务
要完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动态反馈机制,识别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最真实的需求。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上的“供需”矛盾,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提供满足广大农民群体一般性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又要坚持“一地一策,一群体一服务”供给办法,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文化服务。
3.3.2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一是坚持农村事情农民办。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在文化表演、文化产业等文化活动上的主观能动性,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显示自我的价值属性。二是用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回村建设,例如通过资金支持发展乡村经济,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实施“农民进队伍”的乡村文化建设工程,吸引农民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等。三是维护农民合法的文化权益。要树立法治意识,把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保障农民在文化建设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农民创造性。
3.3.3 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与建立多层次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相结合
受思想观念固化、知识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影响,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借助其他群体力量来带动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如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性文化人才,可以发掘本土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可以充分借助驻村工作队的力量。
3.4 统筹“经济+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经济循环发展
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融合,统筹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实现乡村文化经济循坏发展。
一方面,以经济强村战略为抓手,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物质经济保证与硬件基础。要利用乡村特有资源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2]。基层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坚持“富心先富身”原则,引导村(社区)利用本地特有资源发展合适的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解决“富身”的问题,为“富心”打好基础。要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乡村道路建设、环境治理、文化资源保护,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文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否则乡村文化建设很可能因为缺乏相应的条件和环境而沦为空谈。另一方面,以“文化+”推动产业发展,做好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即运用“文化+N”的模式,推动文化和其他领域的融合,产生文化经济,这样才能赋予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3]。例如“文化+旅游”,走文旅融合之路;“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还有“文化+互联网”“文化+科技”等。
3.5 建立工作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管理
3.5.1 建全乡村文化建设日常管理机制
要构建由基层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基层负责文化工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宣传、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合力。要尝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群众出力”的乡村文化建设大格局,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事业中。要实现“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实现群众的全面发展上,把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渗透到乡村文化建设的管理工作中,突出人性化管理,增加管理的弹性[4]。
3.5.2 完善乡村文化建设培养交流机制
要完善培养交流的主体,既要注重对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者的培养教育,也要注重对农村居民的培养教育。要丰富培养交流的内容,从思想上引起乡村文化建设参与者对于乡村文化工作的热情。同时,要发掘更多能够与实际文化工作紧密联系的培养交流内容,吸取工作经验,增强工作能力。要拓宽培养交流的方式,探索内外培养交流相结合、线上培养交流和线下培养交流相结合的方式[5]。
3.5.3 建立乡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
要完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考核评价内容,更加突出农村居民文化建设满意度、公平性以及文化效益产出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要尝试把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指标纳入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选拔任用中,促进基层各级用心、用力做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要探索乡村文化建设工作量化考核评价标准,注重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量化考核,做好各项指标的比例分配,从而适当提高农村居民满意度的指标比例,突出群众的获得感[6]。
3.5.4 健全乡村文化建设表彰激励机制
各级政府要完善乡村文化建设激励机制,并使激励机制切合工作者的实际需要,切实起到激励作用。可以通过物质奖励进行激励,加大对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有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的额外物质奖励力度;可以通过荣誉进行激励,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设置专门的荣誉奖项,激励相关工作者干事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通过职业发展进行激励,在进行任用选拔时把在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上的成绩纳入到选拔条件中,或是适当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者提供较多的发展平台和实践锻炼机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