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基于分工的角度

2022-02-14徐冬先

山西农经 2022年21期
关键词:分工城乡高质量

□蒋 雪,徐冬先

(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篇章。在脱贫攻坚取得重要成效的同时,我国城乡融合发展逐步进入新阶段。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要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利用科技、知识与合理调整分工结构等要素的驱动,为农村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应举全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见实效。

1 新时代城乡关系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多方因素造成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现象,具体表现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产业链条等分割。整合分割的城乡资源要素,可形成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局面。

1.1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城乡统筹兼顾的政策发生转变,开始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产生了以农村辅助城市、农业辅助工业的发展新趋势。人口和资源不断向城市聚集,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由此形成。改革开放之后,着重对农村进行一系列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强农村与城市的联系。

21 世纪以来,城乡关系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不断加强农村城市化建设,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房价不断上涨,农村土地被随意征用,土地耕种面积减少,乡村城镇化推进缓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对城乡关系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相关部门应大力统筹工农、城乡关系,构建以乡村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体系[1]。

1.1.2 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的现象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931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 412 元,是农村居民的2.5 倍。数据显示,城乡的贫富差距依旧较大,城乡的融合发展依旧有较大空间。

恩格尔系数能衡量城乡居民的经济状况。农产品价格指数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对于以种植和销售农产品为主要来源的农村居民来说,农产品价格稳定并非好消息,反而会因为农业种植成本增长、自然灾害等原因影响收入,拉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2]。

1.2 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生产力的不充分发展和不合理分工造成城乡发展两极化。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乡村与不发达地区生产力发展依旧有较大上升空间,资源在市场中的流通存在阻碍。城市生产要素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动,确保资源配置公平。城市的分工较为科学,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生产力。

一方面,农村处于半市场化状态,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资金的流通具有一定阻碍,分工形式较为单一,生产工具更新换代慢,生产效率低,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单一,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另一方面,农村向城市单向输入劳动力资源,导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分工配置失衡,进而造成城乡发展两极化。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矛盾的改变是提出决策的主要原因。城市与乡村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发展的重要矛盾之一。要根据马克思的辩证法,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城乡关系问题进行政策调整,达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3]。

2 合理分工是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实现新时代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着力方向,优化分工是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力。应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发挥分工机制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从城乡创新发展、城乡共享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2.1 提高城乡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城乡产业经济发展

优化分工结构,创建聚集产业要素合理分工分配的交换平台,推动城乡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与升级。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因材施教,根据分工的不同培养掌握高精尖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人员应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与发明专利的运用,实现农业经济的商业化模式,提高市场价值。促进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中转化,拓宽分工的维度,促进城乡发展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激发传统农村产业的内在活力,实现城乡创新发展[4]。

2.2 提高城乡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优化分工不仅能促进乡村生产力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还能促进城乡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提升。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与城乡发展之间的融合更加紧密。

在融合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城乡治理方案,提高基层的城乡社区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分工的创新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治理平台,实现城乡高效协同管理,促进各要素在城乡合理分配与流通。

2.3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城乡开放发展

《2021 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提到,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乡村经济业态丰富与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通过合理构建分工,使科技在产业生产中得以有效运用,加快乡村产业升级与产业体制和技术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以乡村的第一产业为基础,高质量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合理升级,扩大乡村产业的收入范围,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资源要素高效流通,推动城乡开放发展[5]。

3 新时代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提出,城乡融合能有效解决城乡矛盾。分工理论虽然在批判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背景中产生,但对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问题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解决新时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需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分工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促进资源要素流通,打破城乡区域的贸易壁垒,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3.1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经济的二元体制造成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城乡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的不平等交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

其中“促进要素向乡村流动,与城市之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建立起相应的政策体系”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基础。需培养农村高质量人才,确保教育公平,为建设乡村提供人才资源;实行合理高效的分工,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确保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6]。

3.1.1 改变城乡分工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机制

农村的主要产业是第一产业,即种植与售卖农产品,但农产品价格不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城市的主要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即生产工业产品、二次加工农产品、提供服务产品,此类产品具有附加价值,价格较高。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业分工的新形式,改变农村原有的分工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增加技术、管理和数据等要素,促使农村多元化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

3.1.2 确保教育平等,培养高素质人才

城市与乡村的教育资源不均。农村可享受的教育资源少,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城市可享受的教育资源丰富,大多从事脑力劳动。分工是促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的原因。因为分工的产生,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人操作,所以根据个人的天赋和后天的受教育程度产生了不同的劳动。为了减少分工带来的脑力对立、城乡对立,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进一步促进乡村发展。

3.1.3 分工激发乡村活力,促进充分就业

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财富增长。我国已经实现全面脱贫,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要保证产业良好发展,确保粮食产量,保证农村发展的根本。发展特色富民产业,需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结合,提高分工的多样性,增设工作岗位。让农民充分就业是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3.2 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促进产业融合化、交错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特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市场高效畅通,通过促进竞争、深化分工的优势,提高市场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打破地方保护,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内循环,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7]。

3.2.1 健全城乡统一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实现建设用地与耕地统一规划和管理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合理调配建设用地与农业耕地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将土地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多的地区或乡村调配给相对发达的地区与城市,前者提供土地与劳动力,后者提供资金与技术,两者之间优势互补,有助于全国土地交易的合理分配、占补平衡。

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流失、耕地荒废与城市房价上涨。为了减少城乡发展不协调现象,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率与产值,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合理规划新增城镇人口与建设用地。

为了确保农村迁移人口在城镇高质量定居,应在住房方面新增居住用地与人口的合理规划,在农村人口流动的情况下保证城市住房价格稳定,确保农村人口在城市的生活质量。

3.2.2 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就业率,形成高质量转化,让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通。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建立全国统一交易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拒绝不正当竞争与垄断竞争,为市场化的生产要素流通机制提供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8]。

发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作用,挖掘农村的巨大市场潜力,推动农村产业技术革新,促进农村收益与内需双向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拉动内需,缩小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收入差距。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对农村人口进行职业教育和上岗培训,让人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畅通城市与乡村之间技术与人力资源的交换,确保城乡产能流通,缩小城乡发展差距[9]。

3.2.3 强化分工协作,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立的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分工,强化各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围绕城乡人口、土地、财政和产权制定相关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着重规划与统筹乡村,遵循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管理。

张磊与黄世玉(2022)[10]提出,应打破不合理的城乡区域壁垒,确保城乡市场发展平等与开放,激发市场主体竞争活力。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城乡产业中作为交易主体的企业与个人构建公平的交易环境。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构建良好的投融资体制,促进商品及要素跨城乡区域流动,降低交易成本,使农村能够留住更多优质的要素资源,从而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分工城乡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