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课堂下高中地理价值观教育探究
2022-02-14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
◎王 军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绿色课堂能够助力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地理学科是具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综合性特征的一门学科,高中地理学科知识通常包含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几个方面的内容,蕴含丰富的地理价值观等相关教育资源。基于此,立足于绿色课堂背景下,充分挖掘高中地理学科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教育资源,寻找价值观教育和地理教学的交融点,以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是高中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一、注重地理知识原理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
高中地理中的价值观教育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若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脱离原有的地理知识,就相当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进行地理知识原理讲授时,要充分将价值观与地理知识原理相结合,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思维方式以及学科思想,使学生在绿色课堂中形成科学的地理价值观。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地理价值观的渗透。首先是言语说服法,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通过导入名人名言,使课堂的教学更具有说服力,教师解读名言并进行适当总结能够使学生理解探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宇宙、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再如,教师在进行“彗星”的讲解时,可以将彗星巧妙拟物化,彗星的形状犹如一个扫把,因此也称扫把星,此时教师要对此进行延伸;传说见到彗星就会有厄运缠身,但其实这是迷信,可不能将这种说法告诉别人。此时课堂氛围就会因教师的巧妙教学而调动起来。教师通过反面例子的举例,告知学生远离封建迷信,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来看待世界。其次是陶冶教育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各种宇宙图片,播放宇宙相关的视频,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宇宙天体的讲解过程时,可以通过展示7~10张不同星云的图片并加以适当的解读,使得学生在视觉上受到一定的冲击,对宇宙的美进一步深入了解。教师通过陶冶教育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欲望,树立科学的探索宇宙的态度。
以上两种方法将地理知识原理同价值观的教育相结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为学生解读相关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向学生渗透审美意识和科学态度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对宇宙世界的进一步认知,实现地理价值观的融合教育。
二、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价值观即立足人的感官思维之上而产生的抉择、判断、理解以及认知,即人判断事物是非的价值取向或思维方式。现阶段我国教育中的基础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优良的公德意识;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基于此,在进行高中地理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文时,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太阳是如何影响地球的,通过图文资料辩证地展示太阳对地球的作用,促进学生理解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指导学生知晓宇宙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具体教学如下;由于太阳对人类的影响随处可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如果太阳消失了,地球将会面临着怎样的灾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没有太阳世界就会变得一片漆黑,植物会死亡,人类也会因为没有食物而灭亡”,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表示肯定,并进行相应的总结,然后在交流期间将人类、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表述,对地理价值观进行渗透教育。
再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提出问题,如“太阳中的巨大能量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影响?”“太阳辐射对于我们的影响如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仅要学会看待积极的一面,还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此外,教师还可以以日常出游的图片为例,用实际例子来告知学生太阳辐射对人体皮肤的伤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看待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现象。
三、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绿色课堂背景下的地理价值观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重知识轻价值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学本身的发展,充分发掘教材中有关价值观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文时,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知识相对抽象,对学生空间立体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对话。具体如下;教师在讲解昼夜长短产生的原因时,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然后以现场情景对话的方式进行汇报,将小组5位成员进行分工,一名为主讲,其他四人分别拿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的图片围成一圈,然后四名学生模拟地球公转转圈,主讲人讲到对应的季节时,对应的同学就转至大家面前,以清晰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不同季节的昼夜变化。特别是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能够将地球运动的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且站在讲台上汇报的同学也可以亲身感受并理解地球公转的意义。在这样的绿色教学背景下,教师进行有效点拨,更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再如,教师在进行昼夜变化规律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安排每小组四名学生,各设定在新加坡一人、俄罗斯一人、澳大利亚一人,最后一人作为旁白。首先由旁白介绍三人所处位置都属于东八区,分别设定四个场景,即3月21日上午六点、6月22日上午六点及晚上六点、9月23日晚上六点、12月22日上午六点和晚上六点,介绍三人在四天中不同地区的生活现象,然后对规律进行相应的总结。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在所学即所用的过程中形成解释生活、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态度。总之,创新教学方法,将情景教学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来,能够激励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规律和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将生活实际与地理知识充分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实现绿色课堂下高中地理价值观教学的目标。
四、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
高中地理价值观的教育要立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要符合学生终生学习和大众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教学,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例如在教授《地球的圈层结构》一文时,教师可以把地球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具体如下;教师首先设置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我们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了解地球的内部情况呢,同时在屏幕进行西瓜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将西瓜看作是地球,然后提出“怎样知道这个西瓜是熟的还是生的呢?”通过探讨,教师要将学生的回答合理引入对地球的振幅和挖掘勘探中,也就是引出地震的相关知识,从而对地球内部圈层进行讲解。在此期间,教师进行提问,同时用一些日常生活事例进行引导对比,最后合理过渡到本次课程的知识点上,深入探索地震形成原因以及地球内部整体构成,充分贴合绿色课堂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
此外,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还可以抛出;“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有无相互关系?”“有无清晰界限?”等问题,同时结合问题,展示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大气圈之间的联系图。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以上四个圈层之间是无明确界限、互为包容且相互交错的,它们属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以图片加问题的形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相互联系的地理价值观。
五、注重案例研究教学
事例研究教学贴近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对地理有初步感知。例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状况,形成保护资源的环境观,教师在讲授人类活动与水循环之间的影响时,可以先利用“泉州城市发生内涝”的实际案例来进行阐述。在屏幕上展示有关城区内涝的情况,然后抛出问题“如何通过水循环原理来对该城市的内涝情况进行解释?怎样有效缓解该城市以及全世界的城市内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城市内涝的相关资料,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随后,教师对水循环原理、城市内涝以及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讲授,有助于学生对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人地协调的地理价值观。
六、注重榜样与示范的作用与力量
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同样是推动绿色课程背景下的地理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对于高中地理价值观的教育,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同时要引导其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例如,在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的生存态度。在课程的导入环节播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该电影主要讲述一只老虎与一个少年在海上生存、漂流的故事,通过电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懂得怎样在艰苦环境中生存。教师在进行电影题材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特别是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应用地理知识在海上独自生活,向学生传递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意识和理念,深受学生的喜爱,并以此作为榜样。同时,洋流这一内容相对较难,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又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的新闻报道,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洋流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现象。此外,基于学生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教师还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对于探索自然的学习能力。
七、注重学科间融合
在进行高中地理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最有力、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因为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会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教师可以通过其他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可以通过陶冶教育法、案例研究法等向学生进行地理价值观的渗透。在培养学生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念的过程中,各学科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学科之间的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能够互相解释、互相借鉴的。例如,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中就包含相应的地理知识;“巴山夜雨涨秋池”体现的是地理中热力环流相关的内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出了垂直地带存在的分异性规律。因此,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学生所熟知的古诗词,站在地理的角度来对古诗词进行相应的解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动力。比如,教师在讲解气候影响景观或者地貌景观的形成内容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古诗词的方法进行授课,引入语文学科中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首古诗词,从地理角度解析四川崎岖险峻的地形和交通闭塞的盆地地貌,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以及古诗词。
再如,地理中的海陆风知识与物理学的比热容知识有所重叠,此时教师就要积极进行融合教学,促进学生实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以学习过的各科知识来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此外,高中地理知识中对于大气、岩石、水的内容介绍是一个不断循环、运动的状态,这主要体现了辩证的唯物主义观,而唯物主义属于政治学科的哲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以上内容的时候可以与政治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总结出辩证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理解哲学内容。总之,地理教学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可以让晦涩难懂的地理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还可以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价值观。
综上所述,学生地理价值观的培养不单是靠参加一次活动或者看一场电影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进行价值观的渗透教育,促使学生进行积累与实践,潜移默化地内化到其行为与思想中。因此,按照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绿色课堂的教学理念,在地理价值观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感受的机会,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使其能够在此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地理学科中价值观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