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市中小学多模态双语校园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2022-02-14郑琳琳朱梦蝶张效珍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标牌双语国际化

郑琳琳 朱梦蝶 张效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深圳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建设更加开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是其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教育领域,全面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就成为迫切的任务。

国际化校园文化包括国际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国际化物质文化指教育资源配置与设施等的国际化,国际化精神文化则指学生、教师、科研管理人员等各类教育主体的国际化意识及理念。主动加强设计和培育是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的一大途径。其中,改善硬环境(如在已有设施添置国际化的元素、增设校园英文标志)能够提升物质设施的文化蕴涵,增强国际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1]

语言景观是新兴的语言学研究领域。兰德里和布尔赫斯最早提出“语言景观”的概念:“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的公共标志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特定领域、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2]福塞维尔把模态分为五种类型: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3]多模态校园语言景观则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符号系统(包括文字、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的校园语言标志,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去识别。语言的多模态化能够协助语言景观构建完整的意义,实现信息传递功能。校园精神文化必须借助人类感官可以捕捉的多种模态或符号有效再现。因此,建设多模态双语语言景观作为全面提升校园国际化的重要渠道,值得重视。

基于以上实践需要,本研究以深圳市龙华区三所外国语学校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多模态语言景观在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中的功能,期待为中小学提供实践性较强的校园文化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深圳市中小学校园语言景观的建设现状

(一)学生对校园语言景观认识现状

学生对于本校的语言景观建设情况大体满意。其中,认为本校的校园标志数量可观且设计能够引起行人注意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6%以上;而认为本校语言标志数量仍有待增加但设计别出心裁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0%以上。由此可见,学生对本校语言景观的设计方面满意度较高。但是,仍有6%左右的学生对本校文字标志的数量和设计都不太满意。

(二)校园语言景观多模态化建设现状

大多数校园语言标志会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符号系统,已基本实现多模态化。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设计元素包括文字、符号、图案(包括校徽)、色彩等传统符号,少数语言景观也会纳入形状、材质(如石碑、木板、布)等元素。整体来看,校园语言景观符号系统以文字为主,图像、色彩等符号为辅,但对于声音、动画、其他现代技术的运用较少。

(三)校园语言景观双语化建设情况

在深圳市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语言标牌在教室里。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小学教室的语言景观标牌双语化程度高于64%,双语化建设程度较高。

在双语景观当中,汉语和英语存在着一定的主次关系,体现在语种布局、字体大小等方面。例如,在教室门牌的布局上,“五年级(九)班”的汉语语言景观位于“Class9 Grade5”的英语语言景观上方。在字体大小上,“五年级(九)班”汉语语言景观明显大于“Class9 Grade5”的英语语言景观。又如在学校墙面上的一处“节约用电,随手关灯”语言景观,其汉语语言景观位于其英语翻译的英语语言景观上方。在字体大小上,其汉语字体明显大于英语字体。这体现出语言景观构建的重要原则之一:权势关系原则。弱势一方的语言在使用方式上,受到强势一方的操控。[4]

语言景观上的中英双语展现出学校国际化氛围浓厚的特点。同时,建设双语语言景观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进一步提高学校国际化的建设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深圳市中小学语言景观建设现存问题

(一)多模态化过程中各模态间意义联系较弱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过程中,各个模态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应该协同传达话语信息。比如文字模态和图像模态应该是相关联的、是互补的。有时图像必须借助文字说明才能确定本身的意义,有时有组织、有结构的图像能深化文字想表达的含义。在语言景观中,语言或文字是中心,其他模态的作用大多是辅助文字意义表达。因此,其他模态应该围绕着语言文字的主要意义进行设计。

在学校中,部分多模态语言景观的文字模态与图像模态关联较弱,甚至毫无联系。如某标牌的中心思想是“多学知识”,搭配的图像却是一群人搭着肩、面带笑容向前走。这一图像似乎是为了传达同伴间的友好关系,与文字内容的关系不密切。如此一来,在这个语言标牌中,图像模态的利用就并未最大化强化意义的表达。反观某地面标志,在表达“靠右行走”的中心意义时,用右脚掌这一形状辅助传达,使得意义表达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双语语言景观现存问题

1.拼写、语法、翻译错误

首先,在校园语言景观中发现双语语言景观中常见的低级错误——拼写和语法错误。根据调查发现,存在此类现象的校园语言景观虽不多,但仍发现少数语言标牌在拼写时出现漏拼、错拼等问题。例如某体育器材室标牌出现英文拼写错误,且使用了不可数名词“equipment”的复数形式;中英机械翻译的情况同样存在,例如某个地面标志直接将“脚步轻”直译为“light your feet”。

2.开设小语种课程的学校未考虑多语语言景观

根据语言景观中语言种类的不同,语言景观可以被分为单语、双语及多语语言景观。从整体情况看来,中小学的语言景观在语言选择上以双语为主。有些深圳中小学以小语种兴趣班教学为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然而在这些学校中,语言景观只涉及汉语和英语景观。其他外语语种在校园语言景观中的缺位,反映出当前中小学校园语言景观在语言选择上不够丰富多样,与本校的特色不一致。布置多语校园语言景观,一方面能够促进学校的国际化氛围,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因此,此类学校应该将多语语言景观纳入整体语言景观建设中。

三、结论和建议

校园语言景观,特别是多模态化的双(多)语语言景观,对外语学校精神文化的表达、国际化环境的创设以及学生习得知识都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表达,校方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关注校园多模态化语言景观的建设

在教育情境内,多模态化理论已经在学科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要实现校园语言景观的多模态化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从研究中可知,多模态化的语言景观对受众是更具有吸引力的。因此,校方在设计语言景观的过程中可以将更多模态纳入设计范围,如色彩选择和对比、图案和符号、标牌的形状、语言景观的有声化和动态化、字体选择等。但这些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应以文字内容为基础,适当结合多种意义表征方式,提高单个文字标识的表达效率。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语言景观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本校师生参与度。在部分深圳中小学,语言景观建设过程中已经涵盖了教师的参与(教师自主设计标志、外语教师翻译标志上的文字等),但大部分师生仍被排除在建设过程之外。一个由师生共创的校园物质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更有助于加深师生对本校文化的理解和印象。语言景观的设计过程也能够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

(二)丰富校园文字标志的模态和内容

根据调查,学生对校园语言景观的多模态认识情况如下:

1.相较形状规则(正方形、长方形等)的语言标牌,学生更容易被形状不规则(如特定物体形状)的标牌所吸引;

2.相较色彩单一且偏暗的语言标牌,学生更容易被色彩丰富明亮、对比强烈的语言标牌所吸引;

3.字体颜色与标牌背景对比明显的语言标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学生更关注有图案的语言景观;

5.动态的文字或画面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6.学生更关注有声音的语言标志。

对于本校语言景观的设计上,学生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他们希望能在校园文字标牌中添加一些符合学生审美和兴趣爱好的元素和模态。在形式上,学生希望在校园内看见展现卡通形象、动画图案,鲜艳色彩、语音讲解、多语化的语言景观;在内容上,较多学生希望校园语言景观能够呈现学科科普知识、励志标语、地图指引、潮流元素、运动等相关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对建设本校语言景观的积极性较高,且想法多、创意性强。

因此,中小学学校在多模态化过程中,模态的设计要注重受众的感官体验,结合内容进行创新。学校可以在不同的模态中融入现代化元素,添加网络流行语、动漫、运动等内容;同时也可以体现学科融合,呈现科学、国学、美术、书法等相关知识,传达“在生活中学习”的观念。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利用语言景观的育人价值,设置与励志、环保、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相关的内容。最后,在校园语言景观中融入办学理念、学风、校徽校标等内容也有助于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助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播。总之,校方应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可采用定期做调查问卷或抽样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想法,以此作为语言景观建设的依据之一。

(三)推进校园语言景观双语化或多语化建设

调查发现,有超52%的学生会大致阅读语言景观中的内容,学生对于双语语言景观的整体关注度高。在有关设置双语景观标志的意义调查中,有超过82%的学生认为双语语言标志可以帮助建设国际化校园,超过69%的学生认为其能够帮助营造语言氛围。整体上,学生对于双语语言景观中的英语部分呈现积极态度。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学在校学生对于校园语言景观的双语化或多语化建设持积极意见且抱有较大的期望。同时,在建设校园语言景观时,语言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表达校园精神文化时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双语校园语言景观的建设更是全面提升校园国际化的重要渠道。因此,校园语言景观双语化需要进一步建设及规范。首先,学校应重视校园双语语言景观的基础建设,对双语语言景观中的拼写、翻译等基础问题加以严格审查。其次,校方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统一编写的汉英景观相关辞典(例如《汉英深圳公示语辞典》),实现双语校园语言景观的全面覆盖。中小学也可以与高校开展合作,发挥高校英语专业的优势,开展相关语言景观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挥出高校的专业与科研优势。最后,中小学学校可以在校园语言景观多语化建设时考虑加入小语种语言,以此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国际化氛围。

提高校园文字标志的双语化或多语化程度,可以让教师、学生切实体会到校园内的国际化氛围,以此推进学校国际化建设。当然,校园语言景观的双语化或多语化建设对中小学学生的外语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校方可以通过在学校语言教学空间内设置双语或多语语言景观达到文化浸润的效果,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结语

本研究认为多模态双语语言景观对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有重要影响。随着越来越多模态形式的出现,学校也应该聚焦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多模态语言景观的作用;除此之外,为创设国际化校园和良好的外语习得氛围,校园文字标志的双语化也是校方应关注的重点。在未来的语言景观建设过程中,各中小学也可以丰富校园语言景观的内容,提高本校师生的参与度。

猜你喜欢

标牌双语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暑假打工记
暑假打工记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标牌如画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