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结合劳动教育的尝试

2022-02-14许玲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习作劳动初中语文

许玲芳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云山学校 广东广州 510800)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自古以来,劳动都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被放置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教育部也专门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并提出了“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的基本理念。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通过学科教育渗透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语文习作教学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语言输出活动,学生既能在具体的习作训练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劳动教育体验,同时也能通过自身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进行劳动观念、情感的深刻表达。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应将习作教学作为进行劳动渗透教育的重要形式,并通过渗透、结合策略的多元化探究,来增强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劳动体验、深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认知,这样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劳动意识、劳动品质以及劳动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一、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它不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更能以实践的形式落实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任务。因此,在当前劳动教育备受关注的形势下,教师应将劳动教育积极融合渗透到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使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得以有效发挥。

(一)通过劳动教育的结合,增强了习作教学的育人内涵

在立德树人成为学校教育基本任务形势下,各个学科、各个环节的教学都肩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而习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样需要注重其德育内涵的增强。而通过劳动教育与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结合,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作作为脑力劳动的本质,同时还能在对具体劳动活动的参与中、对劳动题材习作训练的深刻思考中,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深化学生对劳动教育中德育内涵的感悟与理解。这样就在增强习作教学育人内涵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劳动意识、劳动品质的培养。

(二)通过劳动教育的结合,提升了学生的习作创新能力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习作作为学生进行语言构建、运用的一种创新性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具备更加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写出内容新颖、立意新奇的作品。而劳动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具有显著的创新教育内涵,因此,通过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在具体的劳动成果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类创造性,实现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还能在对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的灵感与能力。这样就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在初中语文习作中实现更加有效的创新。

(三)通过劳动教育的结合,优化拓展了习作教学的形式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习作教学的形式相对单一,机械性的写作训练很难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自主生成。而通过劳动教育与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结合,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劳动写作素材进行主题性的习作训练,同时也能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劳动内容开展自主、开放性的习作训练。这就使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形式因劳动教育的融合变得更加多元、灵活,以此实现了习作教学形式的优化与拓展。

二、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结合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探究

(一)结合阅读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提炼劳动习作主题

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读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主题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策略的实施,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来开展多元化的习作训练,使学生能围绕劳动主题进行语言的构建与运用。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习作的训练。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具有劳动教育因素的文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这些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受的思考与表达,使学生能通过读后感的形式,来抒发自己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感悟。如,《敬业与乐业》是一篇关于劳动教育的议论文,分别从“敬业”和“乐业”两个角度进行正确劳动意识和劳动态度的论述。在对其进行阅读教学以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读后感的习作任务,使学生能结合文中的观点进行自身劳动观点的阐述,以此实现自身错误劳动观念的纠正,达到劳动渗透教育的目标。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劳动内容,自主提炼习作主题。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自主感知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会因为自己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文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以习作的形式进行表达,以此实现劳动教育与习作教学的结合。如,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一课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被牧羊人坚韧毅力感动的同时,也感受到牧羊人身上所具备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同时在这一阅读教学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习作任务,并要求学生以劳动教育为视角进行自身劳动观点与认识的表达。这样读写结合的习作训练方式就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思考,以此促进了劳动教育与习作训练的有效结合。

(二)结合教材中的单元写作要求,开展劳动题材习作训练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也几经修订,编排形式也以单元为主,每个单元中的教学内容会围绕相应的主题来进行设计与安排。而在习作教学方面,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会有相关的习作栏目,并结合单元教学内容给出一定的习作主题或写作要求。因此,在结合初中语文习作教学进行劳动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就应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单元写作要求的结合,进行劳动主题的确立,使学生能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获得深刻的劳动感悟。

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实践》栏目中,为学生布置了三个习作任务,其中第二个是以《节日》为题进行散文的描写,第三个围绕自己动手做事的经历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教师结合教材中单元的写作要求,就可以通过相应的写作指导,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在以《节日》为题散文写作的指导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五一劳动节”为主题,既可以通过节日由来的分析,进行国际上倡导劳动精神的宣扬,也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普通劳动者的观察与描写,实现良好劳动品质的歌颂。这样学生就会在对习作的构思与完成中实现了对劳动教育的深刻思考。在以自己劳动经历为主要内容的习作指导中,教师就应要求学生真正地动手参与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等的具体劳动过程,并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身心体验、劳动过程中遇到问题以及劳动成果等细节的感受及观察,这样就真正地积累了学生关于劳动题材的写作素材,也会在习作的过程中进行自身真情实感的表达,以此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良好情感,有助于学生劳动意识以及劳动习惯的培养。

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劳动渗透教育中,语文教材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对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因素、相关的习作教学要求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把握,在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实现劳动体验情感表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只通过理论传授、旁观式的观察,是很难获得深刻劳动感悟的。因此,在结合初中语文习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渗透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具有实践性地参与到某一项劳动活动中,通过自身劳动过程的体验,来加深对劳动教育的深刻认知,同时也可以结合具体的劳动生活进行相关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学生就会在真正参与、感悟中写出具有深度的劳动题材作品,实现学生劳动体验、劳动情感的真实表达。

如,在以往的初中习作教学中,只要涉及劳动者的习作,学生肯定会写农民、清洁工等劳动者,所描述的事件也大同小异,不管是内容还是立意都存在显著的雷同。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劳动渗透教育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拓展自身的习作思路,对社会中“三百六十行”中的劳动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对其的劳动艰辛给予深刻的感悟,这样就会在相关的习作训练中,写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如,快递人员是当前社会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劳动者,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为我们丰富的物质生活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与自己熟悉的快递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趣事、难事,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机,兼职从事快递工作,以自己亲身的经历来感受这一职业的艰辛。这样学生就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进行了相关写作素材的积累,在进行劳动题材习作训练时,就会感到得心应手,能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表达最为真挚的劳动情感,获得良好的劳动渗透教育效果。

(四)结合具体的劳动习作任务,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并发挥出了非常显著的教育优势,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劳动教育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进一步渗透,教师就可以在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在对某项劳动题材习作任务的完成中,更加深入地参与、感悟劳动实践,以此获得更加良好的习作渗透教育效果。

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的习作训练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描写我们常见劳动者”的习作任务,并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完成。这样学生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描写对象,并分别对自己的描写对象进行日常的细致观察。然后,学生在通过自主观察积累一定写作素材的基础上,以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对自己所描写对象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学生在进行描写时,就会有一定的侧重点,富有情感地进行劳动者外貌、品质的描写,以此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结合习作的批改环节,加强对学生劳动认知的引导

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批改环节作为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构建、运用效果进行点评的平台,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对劳动教育进行渗透的过程中,就应积极地借助习作批改这一环节。这样教师不仅能通过作文批改来了解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同时也能实现对学生认知偏差的纠正,以此来促进学生正确劳动意识的形成,优化劳动教育与习作教学的结合效果。

如,教师应注重将劳动教育内涵引入习作批改的标准之中。教师在对学生习作作品进行批改评价时,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同时应注重学生作品中体现的劳动情感和劳动认知。如在进行《他让我感动》的习作训练中,很多学生都选择了环卫人员这一描写对象,但是有的学生由于没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描写中无法传达出深厚的劳动情感,教师就应对其作品进行中肯的评价,鼓励其真正地投入到相应的劳动实践中。

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的渗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意义重大,是对学生良好劳动意识、劳动品质、劳动习惯进行培养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人文性和自主生成性,来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与融合,并通过教材中劳动教育因素、写作要求的结合以及现实生活中具体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来进一步地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引导,使其能进一步地产生深厚的劳动情感、获得更为深刻的劳动感悟,以此促进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习作劳动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