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2022-02-1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老师

李 雨

(江西省萍乡市教学研究室 江西萍乡 33700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作为思政课教学主导者的教师队伍存在着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进阶性不强;在具体推动一体化过程中,课程目标把握不准确,融通性不足;课程内容重复赘余,衔接性不强;课程教学相互独立,合作性不高;教学方式粗放单一,主题性不强;课程评价标准不清,量化性不强等诸多问题。本课题组在了解问题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和课题组成员实际,特此提出区域内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以期通过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多路径实践研究,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三级”进阶,推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

(一)初阶:思政课教师价值观一体化建设

推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首先应从思政课教师价值观层面入手,对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提出共同遵循的价值原则,从而形成思想上的高度认同。具体来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坚定道路自信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

不管是哪个学段的思政教师,必须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发自内心地认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文化,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这是思政课教师准入时应评估的首要内容。这种自信来自哪里?来自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讲好各学段思政课的内驱动力。

2.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任何一门学科繁荣发展的背后,一定有一群对这门学科充满热爱和执着的专家学者。同样,思政课教师对于自身学科和课程教学的热爱,对思政课的高质量推进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让心中有爱的人讲育人之道,才能赢得学生对思政课发自内心地尊重与实际践行。因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思政课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入了解我国思政课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不断增强自身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3.引导学生形成应有的责任感责任观

思政课教师价值观的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在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中形成对思政课高度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这种对学科的自信和认同,应深嵌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观中,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传递自信,引导学生形成应有的责任感责任观。因而,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将规律的普遍性与社会实践、学生思想实际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力争做到价值引领和传授知识并重,并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向正确价值观自觉转化的过程中形成其应有的责任感并自然地发展为正确的责任观。

(二)中阶:思政课教师素质一体化建设

作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施主体,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在整个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异常重要。具体有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1.每个教师均具备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视野

在中共中央关于学校思政课的整体性规划中,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具备相对完整而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视野。除了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功底之外,对于思政课教学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以及更大范围的其他学科知识均须有所涉猎,并能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整体性把握。在思政课日常教学中,使自己逐步具备高瞻远瞩地规划和有机融合各类知识的能力。

2.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具备该学段课程内容的知识素养

2019 年8 月1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须具备承担和胜任该学段课程内容的知识素养。自己能根据课程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在思政课教学中进行层层递进的讲授,充分把握好授课内容的深入与浅出,既不越界也不虚化,并能自觉根据各学段课程目标的设计体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

3.注重和加强对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探索

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自身素质培育中要注重和加强对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探索,使自己在学科研究中形成良好的方法论视野。具体来说,要深入学习并领悟各个学段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知识体系,找出共性内容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将每一学段教学目标及相应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建构中,帮助学生不断在学深悟透中形成运用和整合知识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和素养。

4.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认识思政课教学守正与创新间的关系

思政课,究其学科自身性质来讲,就带有思辨性。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就要求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能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正确把握思政课教学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认识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改进、创新的要求与加强、提高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善于辨别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与着力点,既做好各学段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也坚守应有的经典与底蕴。

(三)高阶:思政课教师能力一体化建设

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价值观一体化和教师素质一体化的基础上,我们须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能力一体化,促使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培育和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能力。

1.对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均须深刻领悟思政课统编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并把这种深刻认识有效地贯穿在日常思政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学术讲政治,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答问题,把各学段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讲准、讲全、讲深、讲透,使思政课的说服力更加符合每一学段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特点。

2.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和创新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句话适用于经济发展,亦适用于思政课教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均应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在思政课教学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能力。学会主动推进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针对不同学段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把教学方法用活、用巧、用得当、用得恰到好处,使教学过程更好地通过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来引导学生。

3.对各学段课程思想、教学理念的联结力与衔接力

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难点与着力点所在,这也是对思政课教师能力的强有力的检验。因此,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对学校思政课的整体规划与分段安排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刻领会教材体系在内容设计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并站在遵循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做好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结、衔接与转化。

二、整合资源,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

(一)注重中小学思政课相同、相似主题的教学衔接

中小学思政课因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但学段间亦有相通之处,且呈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特征。比如说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目前中小学部编版思政课教材基本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可现实中诸多思政教师并未从整体上思考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与内在逻辑,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经常针对不同学段教学内容采取相同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初衷大相径庭,并未真正凸显出相同或相似教学主题的进阶性,经常出现低学段讲得过“深”、高学段还在“浅”析的问题。

(二)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

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是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的重要方式。我们既可以通过区域中小学思政教师培训会这个平台进行集体培训,也提供给不同学段思政老师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亦可是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在各自学校进行集体备课邀请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师一起来参谋,从而推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要加强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故而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均有跟党的领导相关的章节,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同学段的学生读本均有相关内容,如何整合资源,呈现出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显得尤为重要。

三、共享主题,推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践一体化

(一)契合时代背景,确定共享主题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顽强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史剧。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因而在全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会上,我们确定共享主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贯穿思政主线,确定教学目标

小学段主讲的教师是:萍乡师范附属小学廖水峰老师和湘东区实验小学的赖红老师。赖红老师基本功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强,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以交通建设变化为切入点,通过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了解交通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和舒适。整堂课围绕比一比——交通巨变、听一听——奋斗历程、读一读——交流变化这三个活动环节,让学生认识到不仅仅是交通建设发生了变化,全国各行各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发生了巨变,从而让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赖红老师语言亲切自然,饱含深情,以“情感”为第一条线索,围绕记忆展开教学,首先和学生当下的生活对接,回忆生活中的快乐记忆,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喜庆记忆,再承接到国家和民族的苦难、耻辱的记忆。接着以“内容”为第二条线索,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史料讲解“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事件,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揭露日本侵华暴行,感悟国土沦丧,生灵涂炭。赖老师讲到动情处,数次声音哽咽,学生和在场老师深受触动,热泪盈眶。

初中段执教的两位老师分别是来自萍乡市上栗中学的李冰老师和来自萍乡市安源学校的刘蕊老师。李冰老师抓住脱贫攻坚战典型人物黄文秀的事迹,利用谈一谈如果你有黄文秀的资历,你会怎样选择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引入课题《永远的初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观看视频——黄文秀的先进感人事迹,说一说最让你感动的事情,让学生明白她的选择是正确的;最后通过写一封信给黄文秀,把人物精神激发到自己实际行动上来。整堂课充满温情、爱和感动,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刘蕊老师选取的是长征题材,课题是《重温远大征程,弘扬长征精神》。老师通过齐颂《毛泽东—七律长征》和几组数字引入,让学生明白长征之长;通过观看红军老战士回忆长征经历视频和讲述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体会长征之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白长征之魂——长征精神;一句设问: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长征精神吗?为什么?将学生带入续长征之脉。整堂课教学设计精巧,教师富有激情,效果明显,体现了“小课堂,大思政”的理念。

高中学段主讲的老师是湘东中学冯小春老师和萍乡二中刘芳老师。两位老师的课堂各有特点,冯小春老师课堂围绕“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阶段展开,理论性较强。刘芳老师通过三个议题“探索救国的路、回看过去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连成一线,思路清晰,讲授过程气势磅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更接地气。两堂课的设计,均体现了思政课堂的“大视角、大框架、大思维、大格局”。

(三)师生共反思,增强一体化实效

此次小学、初中、高中共讲主题思政课活动,在师生间引起强烈反响。思政老师们纷纷表示:在最开始接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个概念时,还是一头雾水,对于作为一线思政教师具体如何操作显得茫然无措。通过参加此次共讲主题思政课活动才发现原来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一切都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具体的实践来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促进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从而切实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关于此次共享的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选取得特别好,既切合建党百年的时代大背景,又紧紧贴合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使不同学段的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核心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有利于深深厚植学生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坚定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学生课后也纷纷发表感言:作为学生的我们,当勤学好问,乐学深思。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中国,没有战火侵扰,也没有《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言的:“生活中受饥饿之苦,学习中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的烦恼。”因此,我们更应珍惜学习的机会,把握寸金的光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共产主义接班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点滴小事做起。现在的我们,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即是最大的爱国。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百年的光辉征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点上,更要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斗争,吃苦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会实现。

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积极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任重而道远,仍须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前行。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老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老师,节日快乐!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送给亲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