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国有企业嵌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以柳钢集团为例

2022-02-14

关键词:对口共同体中华民族

陈 牧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每个时期,党和国家始终关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缩小和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平衡发展问题[4]。其中,国家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建立的一批公有制企业扭转了民族地区现代化产业一片空白的现实困境,对当地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5]。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共同繁荣发展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基础内容[6]。因此,研究民族地区国有工业企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经验和路径,对解决好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打牢民族团结基础具有重要意义[7]。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和作用:“由于地产的买卖,由于农业和手工艺、商业和航海业之间的分工进一步发展,氏族、胞族和部落的成员,很快就都杂居起来。”[8]列宁的著作也有相关涉猎:“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特别有利的条件并且特别迅速,因此在这里有巨大的民族差别的泯灭,统一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迅速更加彻底。”[9]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认为工业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交往、形成民族认同。近期的研究一方面通过界定民族互嵌的内涵[10],[11]22-28、分析其具体实践[12]、功能价值[13]和建设保障[14],梳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和地方实践经验,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来源和路径[15]等,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建设民族互嵌社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或重要方面,在实践上应推动“利益+情感共同体”建设向“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升[16]。这些从概念出发的研究很好地梳理了从经济角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思路,但缺乏较具体的实证经验总结,可能会错过具体实践中的丰富、多元、活泼的经验。另一方面,有的研究通过研究具体的产业经济活动,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如有研究通过对甘蔗种植[17]、商业贸易[18]、县域经济[19]等具体的嵌入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考察,发现这些经济活动的发展提高了民族地区生计水平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频率,也全面提升民族幸福感[20],推动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的机制建设。然而,从国有工业企业嵌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机制的研究还不多,而党和国家通过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等方式在发展中解决民族地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经验在工业企业嵌入过程里最为集中。因此,本文拟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钢集团”)作为个案开展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剖析国有工业企业嵌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经济路径。

柳钢集团是国有工业企业嵌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代表,是国家通过对口援建的方式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建立的最早的公有制企业之一,64年来柳钢集团扎根民族地区,勇当广西工业发展排头兵,大力开展生产建设,现已发展成泛北部湾经济圈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甚至在2021年跻身为全球第18大钢铁生产公司[21]。柳钢集团为广西带来了外部的人力、技术、文化、理念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更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柳钢集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以共同进步发展为目标,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统一战线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成企业促和谐、谋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2022年,柳钢集团被评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22];同年5月31日,柳钢集团联合其他31家企业共同签署了《柳州国有企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议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业兴市 开放强柳”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聚力推动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3]。柳钢集团发展史是一部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奋斗史,广西工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民族团结史。一代代柳钢人团结进取、艰苦创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并不断加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保障了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将通过梳理党和国家对口支援柳钢集团发展和柳钢集团对口帮扶乡村振兴的经济社会嵌入过程,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有工业企业嵌入式发展之经验。

二、工业建设:对口支援奠基柳钢集团快速发展

党和国家通过对口支援的方式,使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资源和力量在空间上、产业上和社会上嵌入经济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推动民族地区开发、民族产业和民族互嵌社区建设。

(一)嵌入空间:柳钢选址推动地区开发

1949年末的中国,经济社会百废待兴。为了支持广西这个民族地区的发展,党和国家将钢铁行业纳入广西工业发展规划,原中共广西省委、广西省人民政府按照党和国家的指示,决定建立一座钢铁厂,以供内需。

1957年,柳钢厂址审定初期,党和国家委派苏联地质专家潘捷列夫与广西地质队共同参与勘测工作。随后,国家建委区城规划局、冶金部武汉黑色冶金设计院、排水设计院武汉分院、铁道部成都设计第二分院、柳州铁路管理局等10个单位受党和国家派遣,联合参与柳钢选址的评定工作。各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组成了“柳州工业区规划设计中心小组”,负责柳钢的整体综合研究、编制和鉴定工作,并由国家建委区城规划局牵头负责全程规划和统筹安排,各部门的技术人员被分成了钢铁、地质、交通运输、造纸等8个方向的工作组,分别负责能源、地形、道路等方面的勘测和建议。最终,综合多种因素,原中共广西省委将柳州市北郊鹧鸪江村和马厂村一带设为柳钢建厂厂址。1958年初,柳州钢铁厂及其相关产业项目的规划安排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复。1958年7月,柳钢一号高炉正式破土动工,这一天也成了柳钢诞生之日[24]35-64。

(二)嵌入产业:对口支援建设民族产业

1958年初,在深入了解全国钢铁工业建设的现状后,党和国家提出要将钢铁发展从沿海延伸至内陆,每个省份都应建造一个或两个钢铁厂,先发展起来的地方应抽出60%的专业人员去支援各省钢铁厂的建设。在此期间,在广西方面迫切请求支援建设的同时,党和国家发出了中国国内支援广西工业建设的号召,由此拉开了柳州钢铁厂建设的帷幕。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彼时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响应了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抽调3万多名汉族、苗族、满族、仫佬族等不同民族的建设者齐聚柳钢,鼎力相助,使柳钢平稳渡过“用工荒”,也开启了共同建设柳钢的新篇章[24]67。

其中,原冶金工业部在技术上为广西协调人力和物力资源,从重庆、马鞍山、上海等地的钢铁企业以及各地矿务局相继为柳钢配调了2 437名技术工人,并在生产过程中抽调、培养一些技术人才,其中包括炼钢、轧钢、机修、矿山、焦化、耐火材料等多个门类的1 000余名技术骨干,帮助柳钢员工尽快地掌握设备操作和维修的技能。经过培训的柳钢员工都能做到独立操作各种设备,并对柳钢集团随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柳钢建设过程中,中建部四局二公司和四公司里分别抽调3 000多名建设者负责土建工程、600人负责矿山和车间部分工程。……”[24]79

为了柳钢的建设,“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在炼铁、炼钢设施配套制造上各部门都优先给柳钢安排[24]68。在柳钢建设最艰难的时刻,5 500余人次的干部、群众和人民解放军都撸起袖子,两次到柳钢义务劳动,同柳钢员工一道克服人力、设备、材料、运输等诸多困难,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24]101。

柳钢的成功离不开各方的支援,直至今日,从设计、基建到运营,仍能看到老一辈建设者留下的印记。正是他们的前赴后继激起了广西各族人民的昂扬斗志。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广西绘制了一幅幅民族互助与互嵌式发展的动人画卷。

(三)互嵌社区:多措并举促进民族互嵌

“不同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的群体如何能和睦地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城市、社区,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古老的问题之一,也是现今时代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敏感问题。”[25]依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对口支援,柳钢集团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企业为内核的大型民族互嵌社区,不仅在空间上互嵌,在生产上、生活上和文化上也有密切的互动和联系。

首先,柳钢集团建设多元丰富的园区,提供各民族间的空间互嵌场所。柳钢集团现有员工32 000多人,包含汉、壮、瑶、苗、侗、回、满、仫佬族等2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共有9 800余人;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员工家属,总计超10万余人,都以柳钢集团为中心进行生产、生活(1)数据来源:柳钢集团内部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就广西钢铁脊梁新辉煌》。。这么大规模的人群聚居虽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但同时,生活习俗、文化信仰、语言各方面都存在差异的民族群众在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冲突、摩擦。柳钢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围绕全体员工逐渐形成的民族互嵌社区不仅自建了住宅区、工作园区,还自建了学习园区、生活娱乐区,这为多民族经济互嵌与文化交融提供了可能性,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场域空间。城市互嵌式社区的实体状态,是在自然的土地上通过修建而形成各种建筑排列的住宅分布,不同的少数民族实现嵌入式居住[26]。员工入职后,柳钢集团在住宿分配上采用乱序分配法,将不同民族的员工分到一个宿舍,形成了空间互嵌的居住格局。柳钢集团民族互嵌社区拓展了各族员工的交际范围,使他们有更密切的互动和联系。空间属性是民族互嵌的首要条件和第一属性,在此基础之上的多重互嵌才能真正实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其次,柳钢集团通过坚持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予少数民族青年才俊在就业、培养、提拔上更多的机会,为他们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有效地调动了集团各类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各族人才在生产上实现互嵌交融,在产品创新、技术进步等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柳钢集团的高、中层少数民族干部39人,占高、中层领导干部总数的16.73%;科级干部少数民族干部275人,占科级干部总数的20.02%;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占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1.05%;在柳钢集团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和技师带头人中,少数民族专家、带头人有63人,占20.66%;此外,柳钢集团少数民族党员共有1 380余人,占党员总数的21.78%(2)数据来源:柳钢集团内部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就广西钢铁脊梁新辉煌》。。

再次,柳钢集团围绕员工和家属打造多元服务体系,推动各族员工和家属在生活上实现互嵌团结。如:为满足员工和家属的医疗、康养和养老的需求,柳钢集团创办了柳钢医院,注册成立了桂林仙源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柳钢老年公寓;为满足员工精神文化需求,创立了新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打造了环境优美的四星级宾馆——柳钢宾馆;为保障员工住房,打造了“清华坊”楼盘项目;每年春节前,集团组织召开新春团拜会、民族团结进步座谈会等,会上集团领导与各民族员工代表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及生活情况,并送上关心与新年祝福;每年植树节,组织各单位各民族员工开展“共建柳钢民族团结进步林”活动,把民族团结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为畅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渠道,柳钢集团依托其“智慧工会”“青春柳钢”等平台,征询各族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切实解决各族员工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最后,柳钢集团推动文化和精神上的互嵌,积极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民族政策解读、文明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培育各族员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举措促进民族特色文化融入企业工作,引导各族员工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如柳钢集团通过组织文艺会演、民族特色百家宴、民族风情联谊交友等活动,动员各族员工积极创作民族舞蹈,开展民族间联谊。在民族特色百家宴上,各族员工都拿出本民族的特色美食,有苗族的酸汤鱼、壮族的柠檬鸭、水族的姜子鸭、瑶族的葱油鸡等100余种民族特色佳肴,充分展现了员工风采和民族文化,在美食品鉴的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往交流,深化了各族员工对“开放包容、团结融合,诚信为本、同创共享”企业文化的理解。饮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一种民族交往的文化活动,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27]。这些文化活动均为各民族员工搭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推进企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同心同行。

三、工业帮扶:柳钢集团对口帮扶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柳钢集团建设的历史,是各族同胞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奋发向前的伟大历史。柳州钢铁厂建设期间,中央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全国各族同胞以赤诚之心待柳钢;建成之后,柳钢集团以温暖之心反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自身优势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描绘出了一幅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动人画卷。

(一)产业精准帮扶,构建经济共同体

组织是建立合作的基础,只有组织才能把零散的农户整合为农业经营户,进入市场实现与城市对接,才能达到城乡一体化的互嵌[28]。从脱贫攻坚期开始,柳钢集团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与民族团结工作高度融合,制定下发《柳钢集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负责对口帮扶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大田村、吉曼村、乌吉村、九同村和红水乡黄奈村,柳城县大埔镇六休村和冲脉镇米村,以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乔善乡古城村和宝坛乡五地村等9个行政村,帮助其产业进行整合、改造和升级。首先,柳钢集团建立了人员的对口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资源优势及主力军作用,以“团支部+帮扶户”联合承包、结对共建的形式,动员征集56个集团基层团支部3 224名团员青年积极参与,与帮扶户共同种植“乡村振兴同心林”,共种植养护了56亩(即3.73公顷)罗汉果林,并每年捐赠56 000元资金用于罗汉果种植。其次,柳钢集团规范了产品的对口帮扶机制,为推动帮扶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将零散农户整合为农业经营主体,为其产品设计特色标签,统一各类农副产品出厂标准,使各帮扶村的产品不仅符合市场监管规定,还能做到产品溯源,使产品安全可控,品牌信任感得以提升,打造了广西国资国企扶贫农产业销售品牌。再次,柳钢集团打通了销售的对口帮扶机制,搭建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延伸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如在乌吉村、吉曼村的产业扶贫中,通过加大火烧笋采摘和禾花鲤销售,带动这两个苗族村寨的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休闲观光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最后,柳钢集团落实了多元联动的对口帮扶机制,通过联动“政+银+企+村+农”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发展帮扶村的集体经济合作项目,助力各帮扶村稳步扩大生产规模,为村集体经济贡献近40万元。

此外,在脱贫攻坚期间,柳钢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扛起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发挥国有企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对其消费帮扶的109个村200余种特色优质农产品,柳钢集团定期承办广西国有企业扶贫农产品展销会,通过“企业员工超市+扶贫产品供销商+民族地区定点帮扶村”的模式,集中定向采购民族扶贫农产品作为工会会员节日慰问物资,让更多民族地区优质扶贫农产品常态化进入员工的“菜篮子”,还推动这些农产品进饭堂、进商超酒店、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机场,帮助农户持续增收,助力广西决胜脱贫攻坚战。

“截至2020年底,9个民族地区扶贫村全部脱贫摘帽,所有帮扶村2 297户贫困户、8 768名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3)数据来源:柳钢集团内部材料《发挥国企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

“大田村酿酒厂已投入生产,大田米酒将在柳钢集团春晚上推广,扩大销售渠道……九同村杨家、吴家人饮水工程顺利通过国家扶贫项目资金检查……在乡村振兴同心林里,每亩罗汉果种植株苗在120~200株,在现有市场环境下,每亩每年可产生纯利润3 000~4 000元,合计每年为帮扶户产生20余万元的收入……柳钢集团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也将带动产品加工、包装、运输等各项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4)访谈对象:LCD,男;访谈日期和地点:2022年8月5日,柳钢集团。引文中的“亩”即为1/15公顷。

在柳钢集团产业帮扶下,对口帮扶的村民得到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借助柳钢集团所拓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村民们也看到了光明前景,开始加入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经营。柳钢集团在产业对口帮扶、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带领各帮扶村发展了特色产业,以优异的成绩反馈给各帮扶村的人民,让人人共享发展的成果。柳钢集团通过将对口帮扶项目产业化、规模化,构建以柳钢集团为纽带,各帮扶村为节点,各村村民共同参与的经济共同体。

(二)人才循环输送,构建就业共同体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广大农民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知识的实际需要日益增长[29]。自2015年以来,柳钢集团不仅授人以鱼,派出40多名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或工作人员到融水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柳城县等地的9个少数民族村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投入扶贫方面的资金物资折合8 510余万元,援建扶贫项目64项(5)数据来源:柳钢集团内部材料《发挥国企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而且还授人以渔,帮助各帮扶村进行相关的产业化培训,并逐步形成了就业帮扶机制,解决对口帮扶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一是在村就地就业帮扶机制。以柳城县冲脉镇米村长山屯扶贫车间为例:一方面,通过驻村干部与村民的充分沟通、交流,柳钢集团调派下属服装公司对长山屯村民进行技术培训、设备安装维护、发放订单等方面的培训,降低企业用工的门槛;另一方面,柳钢集团帮助该村集体于2018年10月19日成立了勤得财贸易有限公司,即长山屯服装厂(扶贫车间),承接柳钢集团的工装裤订单生产,帮助了2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服装厂积极吸收残疾人、贫困户就业,直接带动每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6万元,实现了帮扶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二是易地就业帮扶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帮扶工作,柳钢集团降低了对少数民族员工的入职要求,优先招录对口帮扶村适龄青年到柳钢集团本部和防城港项目基地工作,从而实现“一人在柳钢工作,全家彻底脱贫”。现在柳钢集团对口帮扶的村里有27位少数民族适龄青年被安排到各工作岗位。例如柳钢集团后勤中心的乔海燕:

“乔海燕曾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大田村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正当她陷入毕业找工作的焦虑,柳钢集团驻村的韩瑞书记推荐她到柳钢集团面试。经过层层面试和体检,乔海燕争取到了心仪的岗位。现在,她不仅为柳钢集团出力,还在柳钢集团的推荐下回到了家乡参与帮扶工作。”(6)访谈对象:LJL,男;访谈日期和地点:2022年8月5日,柳钢集团。

多年来,柳钢集团在对口帮扶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各民族平等的观念,为贫困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培养少数民族员工能力,给予各族青年才俊相同的就业、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带领他们参与国家建设、家乡建设;通过人才培养,改“输血”为“造血”,为帮扶村的村民带来了产业和专业化的知识,逐渐形成了“民族团结—企业培养—全民学习”的人才循环输送链,形成了以柳钢集团为中心的互嵌式就业共同体。

(三)教育结对帮扶,构建文化共同体

“扶志”是以贫困农民和学生为目标,注重从思想上建立起脱贫的信心,切断贫困文化的“穷根”,从而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30]。柳钢集团坚持把扶贫和扶志结合起来,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的职责,以“请出来”“走进去”两种方式进行教育对口帮扶。

一是“请出来”。在柳州,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不曾离开过自己的村寨。因此,柳钢集团多次联合少数民族学校开展“七彩课堂”,邀请少数民族学生到柳州市区体验都市魅力,领略更多元的文化。让少数民族学生明白读书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开阔眼界,是为了今后的生活能有更多选择和更多精彩。

“在柳钢集团团委的组织下,不仅在每个帮扶村举行了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还带学生参观了柳州的各个纪念馆、博物馆以及带他们观看‘七彩课堂’的爱国主义电影,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意识。活动中,柳钢员工与每位学生都进行了一对一深入的交流,帮助他们实现‘微心愿’,为他们解答在学习上、生活里的困扰。2022年,柳钢集团帮扶的753个学生的‘微心愿’都实现了。”(7)访谈对象:LJL,男;访谈日期和地点:2022年8月5日,柳钢展览馆。

二是“走进去”。柳钢集团提出了“成长淬炼”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帮扶,号召各部门员工分别对90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进行“一帮一”长期帮扶。通过柳钢员工以身作则,引导帮扶的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努力拼搏,鼓励他们肩负起新一代青年的使命,使其改变“学而无用”的观念,努力成为国之栋梁。

近年来,柳钢集团多次发动爱心助学的教育帮扶活动,动员了许多的年轻学生走出大山学习新知识,也动员了许多老师、学者走进大山更新教学内容,夯实教育基础,构建出一个结对帮扶的互嵌式文化共同体。

四、从嵌入走向互嵌的“柳钢模式”及其启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问题是各族同胞的多层次认同,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认知、信念与情感。各民族同胞守望相助,在工业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广度、深度、持续度前所未有的共同体。柳钢集团经过64年的发展,走出了将民族工业互嵌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的“柳钢模式”,这对于全国范围内国有企业参与民族团结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少具有以下2点启示:

(一)对口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特色经济路径

对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的政策模式,旨在帮助落后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1]。1958年柳钢集团建立之初,党和国家高效统筹,协调全国各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口支援柳钢建设,号召各民族同胞积极投身柳州的工业发展,参与柳钢生产建设,开启了柳钢建设“大会战”,书写了“各族人民建柳钢,齐心协力助南疆”的动人篇章,在八桂大地上建起了被誉为“壮乡明珠”的十里钢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全国各地的技术员、各民族的工人在柳钢建设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以柳钢为中心构建起了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空间单元、物质基础,建立了各民族之间的精神联系,形成了深厚的情感联结。中央对口支援柳钢集团,是党和国家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证明,也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央统筹、协调发展国有企业和东中部人才嵌入地方社会的有效措施。有了党和国家的对口支援,柳钢集团锐意进取,将党和国家的“输血”援助转化成自身的“造血”能力,不断创新,推动自身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挺起了广西工业发展的“钢铁脊梁”。

在民族地区需要帮扶之时,发展强盛的柳钢集团又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对口帮扶力量。柳钢集团在接受中央“输血”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之后,不忘反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产业精准帮扶,建构互嵌式经济共同体,辐射周边乡镇、帮扶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扶贫农产品的销售,帮助帮扶群众持续增收,推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8)数据来源:柳钢集团内部材料《发挥国企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搭建起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新桥梁。

由此可见,对口帮扶模式被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民族工业发展之路,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柳钢集团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民族工业振兴和互嵌式发展,证明了广西民族工业发展史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民族团结史。

(二)五个互嵌:从空间、经济到社会、文化和心理的民族互嵌机制

民族互嵌不仅是各民族“混居”“杂居”“合居”,更是在“求同存异”过程中寻找和达成情感关联,建构社会认同[32]。柳钢集团多年来摸索出了从空间互嵌到经济互嵌和社会互嵌,再到文化互嵌和心理互嵌的实践路径。

经济互嵌是指社区成员以及各民族社区以合作互利的形式共同参与产业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33]。借助党中央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帮扶政策,柳钢集团承接了中央对地方的空间嵌入,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了10万人的空间互嵌式社区。柳钢集团在空间互嵌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经济互嵌,构建了一个互嵌式发展经济共同体,以柳钢集团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和贫困村,带动了各民族繁荣与发展,推动了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

在对口帮扶的基础上,柳钢集团形成了从嵌入地方到互嵌式发展经济共同体,进而构建了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柳钢集团的全体职工首先形成了一个超10万人的互嵌社区,进而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产业帮扶建立了超过20万人的互嵌式发展的经济共同体。柳钢集团正是在各民族经济互嵌的基础上使得各民族有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中华民族文化圈,拥有共同的社会经济生活,这有利于改善民族职业结构、缩小民族发展差距,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经济互嵌是各民族文化互嵌的基础,文化互嵌反过来又促进经济互嵌。为了化解柳钢集团各民族员工因风俗、语言、饮食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冲突和矛盾,柳钢集团通过举行欢迎会、联谊会、相亲会、百家宴等活动,建设“开放包容、团结融合,诚信为本、同创共享”的企业文化,打造一个共创共享的文化互嵌平台。

心理互嵌是在风俗、文化、语言、信仰等多种差异下形成的一种彼此交流、互相帮助的现象,即集体有着共同的心理暗示和价值认同。在集体生产生活中,在同一社区中容易产生相同的心理体验,进而形成一种心理归属感[34]。心理互嵌是在空间互嵌、经济互嵌和文化互嵌的基础上产生的,其重点是基于交往交流之上的民族认同,对柳钢集团员工而言,它不仅包括对企业的认同,还包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17年建成的柳钢展览馆对外展示几代柳钢人永久保存的历史记忆,以历史记忆激发曾经并肩奋战的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共鸣,并在各民族相互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实现心理交融和互嵌,将一代又一代的柳钢人对企业的认同、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统一起来。

“多民族国家没有合理的多民族社会结构作为支撑,最终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11]23广西作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常有必要借助大量类似柳钢集团这样的国有工业企业,通过互嵌式发展实现东中部地区和西部民族地区的跨区域资源互动,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五个互嵌”是构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必要条件,体现各民族多重认同的有效统一。不同于中国历代王朝提出的“徙民实边”,柳钢集团的“五个互嵌”实践走出一条“工业强边”的互嵌式发展道路,有效推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交往是其形式、交流是其内容、交融是其本质要求[35]。柳钢集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地区,构建了相互包容、互惠共生的互嵌式社区,打造了一个文化共享、团结协作的社会空间,实现了社区空间互嵌与公共空间互嵌的统一、经济互嵌与社会互嵌的统一、文化互嵌和心理互嵌的统一,真正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交融和共生共融。

结 语

当前,“我们经济居先、文化一体的民族国家模式已经支撑中华民族初步实现了伟大复兴”[3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精神与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嵌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带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民族互嵌被认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形式,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建立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集中华民族建设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于一体。”[37]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应该借鉴柳钢集团建构互嵌式发展模式、参与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事业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国有企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

猜你喜欢

对口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对口帮扶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