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2-02-14刘建荣邱浩宇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刘建荣,邱浩宇

1.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中共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广东 深圳 518208

生态文明教育,包括生态文明精神、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实践等的教育,其以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的文件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融合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知识。对大学生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国土国情等方面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和提高知识技能,使其主动践行绿色消费和低碳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45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需要,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因此,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充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生态文明教育的正确原则,全面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与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高校是知情意行协同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阵地,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试炼场”。因此,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都应以学生为本,创造舒适、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温馨、温暖、温情的学习氛围,培养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绿色消费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成才与成人的关系,提高学生探索自然、创新科技的兴趣与能力。只有让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中接受真情实感的生态文明教育,激发大学生爱护自然、关心生态环境的热情,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实践,在生态文明知识的不断丰盈中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359-360习近平总书记还阐释了“自然、人、社会”三者的有机统一,也为学校以学生为本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归根到底是其自觉地把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于心,并能知行合一。因此,需要以学生为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生自觉以生态文明精神陶冶心灵,增进其对美好自然环境热爱情感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念,树立生态价值观,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力和创造力,把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化为行动,自觉处理自然、人、社会的关系,促进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高校生态文明知识教育,就是要从大学生的立场和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生态文化知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赢得学生的共情与共识,促进学生全面系统地运用生态文明知识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高校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就是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实践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相关的课题研究,坚守生态文明底线,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地考察,多次深入秦岭、黄河、长江及浙江安吉等地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一系列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战略性建议与指导性纲要。他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361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370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374站在全人类共同家园的视野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总之,“逐渐得以体系化概括与呈现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成为引领和指导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政治准则”[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回答问题、指导人们务实解决问题,这也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引。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设时,务必从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出发、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从地域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情况出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增添校园文化的生态意蕴,把生态文明理念与校园精神文化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活动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达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育人、校园生态环境育人的目标。

(三)坚持系统建构的原则

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系统结构。人不仅依赖自然而生存,更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发展是人活动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360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尊重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尊重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尊重人与自然、社会的系统性特征,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发挥生态文明的育人功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个体责任,提升“三全育人”的实效。

(四)立足长远目标的原则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需要从自然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才能生活。优质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的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更是需要自然资源提质增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2]359。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短期行动,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坚持不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制定生态文明教育的长远规划与目标任务体系,使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践行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自觉养成节约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为美丽中国建设肩负起责任和使命。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已逐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但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及部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统筹等有待进一步提高改善。

(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有待丰富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生态文明建设自被提出以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逐步展开,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虽在课堂教学的教材和教案中有所涉及,但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明晰,理论分析有待深化,生态文明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应遵循高校教育的特点,不仅要对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还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与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大学生真正了解生态文明的内容,懂得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等,满足自身学习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理论基础,只有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才能找到行动的方略。如,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及其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与路径,防污治污的途径与措施,垃圾分类的知识与对策,等等。目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课堂教学、学校展板宣传、文创产品设计等多种形式贯彻落实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但具体内容与内涵的延伸学习与讲授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讲授,使其巩固并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从而使生态文明理念从知识、思想意识落实到实践的行动方法与路径中。

(二)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养成相对松懈

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大学生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是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多以校园文化活动方式开展,从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演讲、辩论、故事会到大学生的生态文化墙手绘、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花样创新,向大学生宣传了生态文明理念,帮助大学生掌握了许多的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但在一些高校校园生活中,一些垃圾未按要求分类投放,寝室整洁需要检查监督,餐桌卫生依赖保洁工人,教室等校园环境卫生只能通过聘请物业公司劳动服务来解决,等等。可见学生在生活中的劳动习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相对欠缺,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实践养成,在日常生活、行动中显现生态文明的素养。

(三)部分高校各部门在生态文明教育上统筹不足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等学科知识教育,也包括生态文化、生态价值、生态文明等人文精神教育,还包括生态技术、生态标识、生态工艺等生产生活教育,是一个丰富的系统性工程。一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在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高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与硬件设施配备不断完善,一些高校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的经费投入比例得到较大提升,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然而,一些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上的学科协作、部门配合存在不足。一是缺乏生态文明教育专项经费,造成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和实践难以落实;二是缺少牵头协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独立管理部门,各学科、各部门囿于各自的知识和工作领域独自开展教育活动,生态文明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也缺乏协调合作,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也大多是学生社团自主自助活动,学生的生态知识呈现碎片化;三是涉及生态文明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也相对缺乏,而且基本与生态知识教育相分离,少有二者结合的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也缺乏系统性的运行。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多开展粗放式的分散活动,学校各部门合作统筹不足,导致学生在生态文明行动中要求遵循的不一,进而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不高。

(四)部分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活动参与度不高

学校的建设本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环境与教学环境相得益彰。让莘莘学子在良好的环境中体会读书的乐趣,享受学习的快乐,接受生态文明的教育,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技能,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学校的愿景。因此,每一所高校都会重视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加强校园生态环境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凸显高等学府应有的风格与风貌,彰显大学精神。但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不能简单依靠传道授业,也不是置身于优美的绿化环境中就能养成的,除了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日常行为的浸润,以及学校民主管理的跟进到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也是主阵地,保护校园环境应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责任,通过赋予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才能养成具备生态文明意识的日常行为习惯。但学校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上基本归属于学校后勤保障部门,与生态环境教育缺乏有效衔接,大学生缺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民主管理体验,因而缺乏自觉维护、保护、参与建设校园生态环境的意识,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有待巩固。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环境、方法、载体、途径来完成,大学生才能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创新生态文明建设。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综合考虑教师与学生协同互动、日常生活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因此,为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进行,可结合学校和地域实际,在尊重主体自觉能动性基础上,采取“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实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育人: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堂教学

学校课堂教学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则是学校课堂教学主要受众,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广度与深度,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现实性与时代性,能够更好地完成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康德说:“人需要学校性的教育或者教导,以便在技能方面达到其所有的目的。这种教育给人以其自身作为个体方面的价值。而通过达到目的的教育,他被培养成为公民,这样他就获得一种公共的价值。”[5]学校应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教学能否取得成效归根到底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否和谐并产生共鸣,学生的知识学习也在于教师的主动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学习。只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进入学习情境,发挥主体能动性主动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最高的语言技巧往往是通过真情实感来表达的。”[6]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贴近学生的实际教育人,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将生态文明的知识要点传递给学生,不仅引入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而且应重在讲清楚这些概念中所蕴含的内容及其关系。一是将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知识融入课堂,丰富课程教材与课堂内容,在揭示人与自然关系时阐明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点明晰生命共同体的内涵、价值与其中的辩证关系,实现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的统一,既丰富教材与课堂的知识内容,也增进教材与课堂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二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技能,如针对社会及学生中存在的浪费资源、污染破坏环境等问题开展讨论。同时,教师应在学生交流互动的讨论后及时进行点评,“点评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环节,好的点评能够触及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大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初衷”[7]。教师通过点评帮助学生澄清思想、明辨是非、增加生态文明的法律与道德意识,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三是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外的延伸性生态文化阅读,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的生态科学技术知识丰富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防污治污、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的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的方式方法,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形成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二)实践育人:生态文明理念纵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也就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学知与践行要相协同,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中明确提出“八个统一”的教育方法,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指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8]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还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9]学习,就是学与习的统一,学知识还必须复习、练习、实习,才能培养并巩固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0]也就是说,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变成物质力量,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除重视融入教材与课堂之外,还要拓宽课堂广度[11],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45学生在生活中全面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还需要在许多方面予以重视和加强。如垃圾分类与基本的降解处理方法,这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的实践问题,不能只懂得知识概念,而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中掌握方法并落实;同样,防污治污,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制造一定的污染,废旧电池和电子产品、食品和医疗废弃物等这些生活中的污染源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学生需要学会从这些身边事做起,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文明的行为素养,增强生态文明的实践能力。

(三)环境育人:生态文明理念激活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在广义上是指所有校园的教学与实践活动,狭义是指学生的课外活动,这也是学校教育除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链接、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介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需要课堂教学与丰富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协同开展。主题鲜明、计划周详、目标明确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把活动内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予以贯彻与落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行为习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以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为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意行统一,达到生态文明理念为大学生共知、共情与共同践行。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生态文化知识竞赛,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的内容;手绘生态文化墙或宣传栏,可以拓展学生生态文明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的科学技能;开展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宿舍文化活动,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组织学生开展生态保护小手工制作,可以开发学生节约资源、友好环境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网络平台,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互联网载体,可以宣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讨论,引导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要深刻认识新媒体环境的新机遇、新挑战及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深刻变化,强化新媒体新技术学习和应用的意识,树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维,形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工作优势和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12]。总之,应多部门深度合作、协同支持、共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氛围,激发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达到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的目的,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形成。

(四)管理育人: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制度优化

学校不仅由物质化的基本设施构成,更是需要制度化的管理来运行。学校的校舍与园区绿化,只是为学校教学提供了硬件设备;而完备的组织构建与制度保障,才能推动学校顺利运行,并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与秩序,调动学校师生的学习与工作积极性。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需要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必要的人力与财力支持来实现的。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是服务育人,学校的管理决策应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工作上。管理制度应从细微着手,系统协调,围绕师生开展制度管理服务育人活动,把握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并提供靶向服务,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和引导人。服务工作最能体现学校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学校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服务工作质量。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育人方面,管理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因时、因事、因人制宜,确立专人、专部门协调管理,保证全体学生接收到生态人文精神、生态文化知识、生态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培养,并在生态文明养成方面加强学生参与生态环境卫生与保护的制度化管理。如垃圾分类定点投放是必须的,但分时投放就缺失了人性化设计;教学场馆的卫生适当地请保洁人员打扫是可以的,但使用场地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卫生打扫;校园绿化除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之外,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也是学习绿色发展知识的一种途径,是学生丰富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可以细化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优化校园环境,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又能在校园环境维护上引入学生参与管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学校在管理服务学生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知行合一,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能力、行为素养。总之,思想需要通过行动来实践,实践需要制度来保障,制度需要管理来落实,管理需要以服务为价值精神。可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最终需要落实在制度管理服务育人的实践中,才能保证学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在学习和实践中润化、生成、践履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