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大政党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2022-02-14刘小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刘小钧

(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现代化揭示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作用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般趋势。在这个一般趋势下,不同国家必然因国情差异而选择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1]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和鲜明特色、本质要求。与其他国家各类型政党相比,强大政党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属性不仅体现在党的组织规模庞大上,而且体现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能力要素全方位、立体式发展,还在于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普遍信任,奠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又以最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一茬接着一茬干,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求党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党能力,“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2](p177),形成强大政党建设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匹配促进机制,以强大政党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在强大政党领导下真正开展的

强大政党领导是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各派政治力量都没能担负起领导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最关键的变量。

1.强大政党领导是后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现代化运动首先起源于西方,然后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现代化向世界传播过程也是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不断奴役和殖民其他国家和人民的过程,“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p36),使资本主义世界交往体系建立起来。西方殖民者根据本国发展需求片面开发殖民地,造成殖民地畸形发展,再加上西方殖民者蓄意挑起争端和制造矛盾,这些都为殖民地后来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崩溃,一大批殖民地纷纷建国独立。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探索本国现代化过程中,不仅没有实现国家繁荣稳定,反而形成了所谓军人干政和寡头统治的“普力夺社会”[4](p160),政局动荡,社会失序,民不聊生,政治上的衰朽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混乱。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富有远见和治理能力的政党来收拾殖民时代留下来的烂摊子,无法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有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起步越晚,它的现代化进程就越需要在更强大的组织手段下完成。”[5](p98)这主要是因为,“为了保护伟大的国家利益,计划、整合以及全面管理公共事务的功能,只有一个受到良好动员起来的多数支持的、强大的全国性政党领导才能掌控”[6](p200)。一个强有力政党的领导是决定落后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新加坡现代化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韩国的“汉江奇迹”也得益于朴正熙领导的民主共和党。同时,强大的政党通过整合社会力量,组织政治参与,推进政治制度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秩序。如亨廷顿所言:“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4](p341)

2.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现代化事业举步维艰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交往体系。西方列强挟工业文明之势跨海东来,强劲狂暴的欧风美雨使农业文明的中国陷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7](p3)从那时起,中国踏上了艰难曲折的现代转型之路。从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从“防御现代化”的角度朦胧地认识到国家现代化的相关问题。从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启动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到新中国建立前,其间先后经历维新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北洋军政府和国民政府等历史时期,曾经效法西方各国包括日本的现代化,先后出现自由主义、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工团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开展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文化救国、乡村建设等现代化实践,结果却是“百年的变革始终在抄袭外国与回归传统之间摇摆,时断时续,杂乱无章,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找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8](p358)。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各政治派别的现代化主张和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外在阻力异常顽固且强大。资本—帝国主义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勾结联合,力图将中国维持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状态,他们对旧道德的极端保守,对旧制度的极端维护,对新事物的极端排斥和抵制,对变革的极端恐惧和扼杀,构成中国现代转型和文明进步的主要障碍,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国运衰败的主要原因。其二是内在能力不够强大。受阶级上和理论上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始终未能造就一个强大的现代政党,不能制定正确的方针和策略,难以聚集起足够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无力摆脱来自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主义的三重束缚,因而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中国资产阶级“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9](p1514)。在空前的民族危机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来改变国家内外交困的现状,为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奠定政治前提,“在中国内部生成的强大力量变革最为集中地体现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0]。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五四时期的风云际会,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同中国工农运动相结合、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历史和人民最终决定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真正开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强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设一个大党,不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党,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党。”[11](p179)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属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奠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全面提升,“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12](p15)。正是强大的中国共产党真正揭开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序幕。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开始局部执政,在彻底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同时,也在积极建设一个新世界(1)参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广泛开展政权、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财政、金融、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各项事业建设(2)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63页。。“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私营商业总体上得到了较快发展,集市贸易和圩场贸易也比较活跃。”[1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领导人民建立人民主体地位的全新政权,重塑了权力来源与行使之间的互动关系,完成构建现代民族—民主国家的政治任务,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开放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利用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就如何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了全面规划和系统部署。首先,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的政治高度,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p21)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规划了“分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重点部署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举措。再次,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复杂形势,指出:“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2](p26)最后,围绕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大原则从领导力量、发展方向、价值取向、动力来源和精神状态等方面,为我们进入新的战略阶段,把握新的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克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完成新的战略任务,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基本遵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原则。

二、强大政党赋予中国现代化以鲜明特色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强大政党建设逻辑相伴而生、相向而行。“中国共产党是居于全面领导地位的、长期执政的特殊执政党。”[14]从强大政党建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气质、科学方法和发展道路。

1.中国式现代化彰显自信自立、独特原创的精神气质

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贯彻自信自立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坚持道路自信的坚强定力和坚定立场”[15]。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等领导人就自觉反思苏联模式的局限性,提出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毛泽东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16](p380)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7](p258-25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习近平关于独立自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判断有三点:第一,独立自主既是基本原则,也是基本规律。“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8](p64)第二,独立自主既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实要求。“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2](p19)第三,独立自主基于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文化自信。“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9](p339)

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原创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2](p327)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把握好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要求我们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作为一个超大人口规模国家的实际出发,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从促进公平正义角度,我们要破解现代化过程中分配不均、两极分化的世界难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的角度,解决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实现物质富足,又实现精神富有;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角度,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摒弃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系统全面、重点突出的科学方法

既坚持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她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我们党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在见证和经历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全面、重点突出的科学方法,既以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思想方法,从整体上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统筹处理好各方面、各环节、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又坚持突出重点,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关注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全面推动现代化的整体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全面的现代化。“系统全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努力基础上,尤其是经过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已经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个新征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素、发展目标、方式方法、发展步骤、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里,坚持系统全面的科学方法:一是全面谋划了2035年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并规划了未来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这些发展目标,综合统筹物质繁荣与精神富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国内与国际等多方面因素。二是总体规划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分两步走”战略安排,综合考量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的有机衔接,全面兼顾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积累渐进与量变突破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上的系统性、全面性,又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延续性、阶段性,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处理好系统全面和重点突破的辩证关系。系统全面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牵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牛鼻子,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牵引和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民主政治上,我们强调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重点,从制度保障、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重点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文化建设上,重点是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社会建设方面,我们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完善分配制度、促进高质量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3.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现代化建设首先是一个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道路选择至关重要。这是关系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根本问题。当前现代化模式主要有西方式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以资本统治和市场至上为基本逻辑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其成功案例主要局限在欧洲和北美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以及作为零星点缀的若干亚洲国家。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占据国际分工中的有利位置,主导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全球化,在全球资源分配格局中攫取了最多的资源和利润,这是西方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西方式现代化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不具有可复制性。更重要的是,当资本主义演变为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后,资本统治的掠夺性、独占性和排他性决定了其不会允许世界上其他地方再出现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绝大多数实行资本主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未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根本原因在于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化模式,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没有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陷入各种发展陷阱和困境。

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和方向,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开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20](p238),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决定了现代化的“中国样态”和“中国范式”。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统筹兼顾物质丰富与精神需求、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世界难题,在充分利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力推进共同富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摒弃了以资本统治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不是靠殖民征服、资源掠夺,而是靠自我积累、内部转化,走自主性、内生性的和平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全新路径,是现代化首次在非西方地区、非资本主义的东方大国的成功实践,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经过几代人的持续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人民付出巨大代价才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与时俱进地发展这条道路。

三、以强大政党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发展

百年来,中国现代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雄辩地说明,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强大政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1.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和高位优势,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现代大机器社会化生产的基本规律,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充分利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遏制资本支配一切的负面效果,破解了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法治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高位社会形态的全面优势,因而成为中国人民改变自身前途命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选择。党领导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行稳致远[21]。

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首先必须增强中央权威,维护全党核心。维护党的权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恩格斯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22](p375)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人民掌权执政,只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克服各种挑战和困难,有效捍卫人民利益。习近平指出:“党中央权威,全党都必须自觉维护,并具体体现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去,决不能表面上喊着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实际上没当回事,更不能违背中央大政方针各自为政、自行其是。”[23](p96)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奋斗目标,要求全党上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严肃政治纪律、政治要求、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对无视政治纪律、弱化政治领导、淡化政治立场、模糊政治方向的错误行为,必须依据党内法规予以严肃处理,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勇气和担当,使党的政治领导力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匹配、相协调。最后,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必须严格执行落实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政策代表人民利益和国家意志,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绝不允许推诿塞责、变通打折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消极现象。严格执行党的政策,一靠党的纪律的刚性约束,严肃处理消极执行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政策等问题;二靠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和激发他们干事业、谋发展的积极性,使每个党员都能够“创造性开展工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4]。

2.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5](p437)理论原创力和思想引领力,是一个政党力量的重要表现。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理论原创力和思想引领力,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精神动力。从源头上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赋予中国共产党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为破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层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思想启发和方式方法,因而是党思想引领力的精神源头。博大厚重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和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党思想引领力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融合,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境界获得了迈向现代性的历史契机,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民族特性,而中国共产党是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并孕育出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6](p13)

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引,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掌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最新理论武装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最新飞跃,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对于我们把握战略机遇,迎接挑战风险,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自强,澄清思想上的误区迷障,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动力来源

群众组织力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竞争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变革,是共产党的力量来源。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消灭资本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为最高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崇高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善于团结组织群众,教育引导群众,激励鼓舞群众,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把蕴含在群众中的伟力释放出来,才能逐步实现这个伟大艰巨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当前,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如期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必须注重发挥党的群众组织力的传统优势,善于做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群众组织工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党的群众组织力从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来源:一方面,从世界观意义上,确立群众是新时代的奋斗主体,新时代美好生活属于全体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27](p287),“一个国家的力量在群众的觉悟”[28](p347),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体承载。“始终关注民意是党施政的重要基础。”[29]。党的任务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新创造,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团结带领群众争取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从方法论层面上,深入分析新时代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始终从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作决策,遇到关系复杂的利益问题时,以群众长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始终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以党的领导克服利益分化、思想多元带来的分歧冲突,寻找利益最大公约数,以互利共赢代替零和博弈,促进社会共识,为现代化建设凝聚起深厚的社会合力。

4.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增强党的社会号召力,要通过大众媒介、政治组织、活动议程、民主协商、文化符号等途径和方式,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政策主张、奋斗目标、精神谱系和典型人物深入人心,使社会大众在价值选择、心理偏好和行动取向上自觉主动地认同党的形象和主张,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从政治社会化层面,党的社会号召力表现为社会大众对党的主张和形象的认同。一方面,始终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彰显了科学理性和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是激励和指引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另一方面,大力宣传优秀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大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不惧牺牲的党员干部。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铸就了党的精神谱系,他们的动人故事和感人事迹塑造了党的良好形象,构成了广大群众对党厚重的情感基础和信任之源。这是党长期执政的宝贵政治资源。

从组织社会化层面,党的社会号召力源于党建的有效社会嵌入。党组织广泛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通过组织下沉同社会深度融合,党的建设内化于社会结构中,实现了党的建设全面覆盖和全面渗透。从数量上看,截至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514.8万名,现有基层组织486.4万个,覆盖率超过99.9%,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基本实现了应建尽建[30]。通过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内联外通,建立起以党组织为关节点的有机网络,这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特殊结构优势。从功能上看,从政党重塑社会结构,党建引领与社会结构之间形成同构关系,产生耦合效应,党组织的作用在于整合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激发其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利益社会化层面,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源于利益代表上的彻底性。利益是政治运行的核心,政治关系围绕着利益生产和配置而展开。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26](p11-12)中国共产党秉承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因为这种利益代表上的纯粹性和彻底性,奠定了党与群众之间牢不可破的血肉关系,党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信赖和有力支持。任何污蔑中国共产党,抹黑党的形象,败坏党的声誉,将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中剥离出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因为违背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会得逞。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