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文的操作误区及对策
2022-02-14李海波文玉珍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上栗镇第二中学
◎李海波 文玉珍(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上栗镇第二中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素材。教材收录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课文时,常常因为找不到恰当的教学方法而陷入自读课文教学的误区,为此必须找到对策来解决这类问题。
一、自读课文及其操作要点
自读课文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得知识、方法、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的课文体系。
自读课以学生的自我阅读和感悟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在阅读中主动去探求阅读知识,同时,通过不断地阅读,去检验已有的阅读知识,积累阅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自读练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能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二、组织自读课文的常见操作误区
(一)教师教读自读课文
部分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读课文的学习时,常常会因惯性思维而采用必修课文教学方法——教师教读,将自读课上成教读课,上课流程和内容与教读课无异。设置自读课文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学自行感悟出文章内涵,得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理解,教师教读的做法致使自读课文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
(二)教师对阅读进度的跟进不及时
部分语文教师在对待自读课文时,认为“自读”就应该由学生自由阅读,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安排进度,却没有做到及时跟进阅读进度。自读课文虽说是“自读”,但它跟课外阅读的文章并不相同,它有着与教材主旨和素质教育要求相符合之处,也有着深刻的文章内涵与写作意图,需要学生去品鉴。所以自读课文不能完全由学生自己安排,教师也需要及时跟进。
(三)教师安排学生使用零碎时间阅读
部分语文教师认为教学安排紧凑、教学任务重,为了赶教学进度和安排更多语文练习,就将自读课文从课堂中去除,让学生在课间时间、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自读课文。与报纸杂志文章不同,自读课文不能使用零碎时间去阅读,它需要在整块的时间内去阅读、感悟和挖掘文章的内涵,所以一篇自读课文的阅读学习至少需要一节课的时间。
(四)师生在阅读过程中忽略注释
部分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时不会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注释,学生自己也会忽略注释。因为教读课文的教学习惯,教师在阅读古文时会特别在意注释,但在阅读现代文时却经常忽略。课文注释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且自读课文的注释相比于教读课文,除了共同拥有的名词解释外,还多出了旁批和阅读提示,在没有老师教读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过程中结合注释去阅读文章,对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
三、自读课文操作误区的对策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读
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读课文的学习时会习惯性地将其上成教读课,要改变这一问题需要教师作出角色职能的改变,从“教学生如何理解课文”转变为“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课文”。教师要从阅读的主导者变为阅读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阅读自读课文前,可以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去解答,或者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阅读课文来感悟文章的意境,又或者是学生在对课文内容不了解时给学生提供思路而不通过直接解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以自读课文《昆明的雨》的课堂学习为例。在学生开始自读前,教师先给同学简单描述昆明的景物、特色,再描述下雨的场景,给学生一个朦胧的意境,让学生带入“作者为什么要写昆明的雨,昆明的雨有什么特别的?”等问题去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行通过阅读文章寻找答案,感悟《昆明的雨》的文章内涵。学生阅读文章之后,根据学生本身已有经验结合文章内容自行联想,归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传达的内涵,得出结论:《昆明的雨》并非单纯写雨,而是利用写“雨”来回忆昆明的人物、事物、景物,表达作者对昆明的思念与热爱之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仅起回答学生疑问、给学生指引方向的辅助作用,不主动干涉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这样安排教学,将阅读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行感悟,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教师适时跟进学生
自读课堂上,部分教师让学生自行安排阅读进度,自己却没能及时跟进学生进度,对于此类状况需要做出改变。自读课文的主导者是学生,而老师也应是参与者。在学生进行自读课文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进行任务安排和时间规划,规定哪些时间段去思考、解决哪些问题,让学生在计划时间内进行自读和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在课堂进行过程中要适时地跟进学生进度,保证学生学习自读课文的质量和效率。
以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为例,在学生开始自读之前,教师和学生商议做任务安排和时间规划,列出3个任务:①找出文章的线索;②找出本文的主要写法及作用;③归纳文章的寓意。并安排时间规划:①用15分钟时间通读课文;②用10分钟时间解决任务;③快的同学可以提前进行下一个任务,有问题询问老师。安排完成后,学生立刻开始阅读并解决任务,教师到时间节点时确认学生进度。经过学习和思考,对任务做出解答:①本文有一明一暗线索,明线是小桃树的成功过程,暗线是作者的人生经历;②文章的主要写法是借物喻人,借小桃树的坎坷经历比喻自己不平凡的人生;③文章的寓意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磨难,只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永不停歇地追求梦想,才能战胜苦难,迎来光明未来。这样安排下来,不仅课堂时间安排严谨,整节课很充实,而且有了教师及时跟进学生进度,能避免部分学生走神的情况。
(三)教师合理安排阅读课堂
部分教师以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张为由让学生使用零碎时间去阅读自读课文,这种行为必须尽早改变,自读课文需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细细阅读,老师要把自读课课堂还给学生。
以自读课文《孤独之旅》为例。《孤独之旅》是一篇小说,小说这种文体并不适合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如若使用零碎时间去阅读《孤独之旅》,学生会经常读了一部分内容后被迫中断,后面在续读时内容就无法衔接,需要重新浏览前文,不仅阅读效率低,也不利于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因此,教师需要安排至少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对这篇小说进行自读学习。学生在足够时间下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和三要素,利用自己的理解把握文章主题:小说通过叙述杜小康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描绘出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故事。教师安排阅读课让学生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学生才得以完成阅读、思考、感悟的整个流程,而不被迫中断,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师生结合注释阅读
自读课文设置有名词解释、旁批、阅读提示这几种课文注释,名词解释为学生解释文章生僻词语的作用,有时也会交代背景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段;旁批是对文章一些重要语句进行批注,为学生找到阅读文章的切入点和方向;阅读提示一般在文后,提醒学生要重点分析某个句子或某个情节。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利用这些注释,学生可以更迅速地理解课文。
以自读课文《台阶》为例。《台阶》的开头第一句“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就有一个旁批“起笔引人深思,父亲为什么‘总’有这些感觉?”这就提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父亲这个角色,他跟台阶有什么不解之缘?这个旁批直接提示了课文的中心线索是父亲和台阶,让学生根据线索理清课文脉络。《台阶》的阅读提示是要学生对文章中父亲形象进行分析以及找出文中一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这些提示给学生自读课文指明了思路:首先是把握课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然后是分析课文的细节描写。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可以更快速地完成《台阶》这篇自读课文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高效地达成学习任务,就要引导学生用好课文注释。
四、结语
自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途径。希望以上对策能帮助教师减少操作失误,助力学生更高效地进行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