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现实培育路径研究
2022-02-14尚琦新疆师范大学
◎尚琦(新疆师范大学)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主要群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使其顺利与社会接轨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敬业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开展大学生敬业价值观教育关系到青年的职业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从理论性和现实性两方面来看,加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研究具有客观必然性和时代迫切性。
敬业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特殊时期,我们不能对其采取和其他教育主体相同的教育方式,忽略其特殊性,而是应该依据群体独特性采用不同的、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和网络技术的发达等原因,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国内外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这些交杂的社会思潮或多或少都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也可能让大学生形成不正确的、违背主流的价值观。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不断摸索并制定出具有大学生认知特点、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敬业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性内涵和伦理道德资源,爱国、诚信、敬业、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个人层面最基本的价值范畴。要想让大学生真正认同、在实践中去践行,最重要的就是坚定立场,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根”和“源”,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后,我们更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一分力量。“敬业”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礼记·学记》:“三年视敬业乐群”,《礼记》中提到的“敬业乐群”是古时候学校对于学生进行考核的阶段之一。“敬业”一词经过古代和近代的发展,由一个简单的词逐渐转变为敬业之道,贯穿于政、商、师、医等多个领域,内涵也逐渐发展丰富。
(一)尽职尽责
尽职尽责是对从业者的一个要求,要求从业者要竭尽全力完成其本职工作。首先,要“勤”于本职,对待工作勤奋。事业的发展、功名的建立,一切的前提都只能是个人的辛勤劳动。在古代圣贤看来,懒惰不但会消磨人的意志,同时也不利于人生事业的成功。历代贤人志士更是以勤自勉、以懒自省,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也证明了勤奋对于个人事业成功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尽心竭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在古代圣贤看来,尽心尽力是所有从业者都应该遵循的准则。最后,要有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对从业者的最高要求,表现为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义务感。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多种形式的美德故事、成语、格言诗句,都生动而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敬业”尽职尽责的内涵。在今天,尽职尽责也还是对从业者的要求之一。
(二)诚信无欺
诚信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视的一种职业品质。商人从商要做到货真价实,诚实不欺骗。从古代开始,“货真价实”就代表着一种诚实守信的从业态度。诚信不仅是中国古代商人经商的时候要遵守的基本准则,也是他们在获取事业成功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经验。另外,商人要有契约精神,承诺的事情必做到。诚实守信还表现在商品交换中要对同伴保持信任的态度,在以诚信待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同时,也相信他人会以诚信回报自己,由此形成一种比较稳定和长久的信任伙伴关系。诚信是人最重要的品质,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对诚信的重视从未改变过,这也是我们要一直保持下去的优秀品质。
(三)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指一件事情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却还希望能做到更好,表达出不断要求进步的态度。精益求精要求做到不断钻研,提高个人工作技能,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是与完成工作相比的更高要求。在传统社会,不仅注重个人职业道德的修养,对于完成工作所需的技术也是十分看重的。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精”,不管是在技术还是态度上,都要保持一种“求精”的精神,只有掌握精湛的技术,依靠技术水平才能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而这种对于工作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流传到今天也发展为工匠精神,大国工匠会为了一件作品倾注几年甚至更久的心血,为的只是完成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作品。
二、发挥多主体、多方位育人的合力作用
培育大学生敬业价值观要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出更加符合现实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路径。发挥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多方面作用,坚持系统教育和多元渗透的原则,在课堂上和社会实践中采取多种方式育人,发挥多主体、多方位育人的合力作用。
(一)课堂育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想形成正确的敬业价值观,必须要先对其进行正确认识。毫无疑问,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的主要来源是课堂,因此牢牢把握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进行理论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对理论的内心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把敬业价值观的理论逻辑梳理清楚,只有让大学生真正理解了其内在逻辑,才能将“知”转化为“行”,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促使他们自觉自发地将理论知识投入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将“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教学与各学科协同教学相结合。思政课更多是以课程的形式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和讲授,而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更加侧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这两种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将敬业价值观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部分,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模式,更有助于敬业价值观的传播和贯彻。
(二)实践育人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是,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进入社会之后很少用得上,这也侧面反映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现在许多大学也将第二课堂的成绩纳入奖助补贷申请资格考核的标准之中,甚至将第二课堂赋予比课程成绩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奖助补贷评定过程中占比更多,这也侧面促使大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在课堂中,大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性,而在第二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充分发挥自主性,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促进内在驱动力的形成,做到知行合一。
(三)协同育人
首先,在主体方面,敬业价值观教育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虽然最终实践的是个人,但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为个人的行动提供条件,也就是说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帮助个人实践以取得成功。在学校里,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要积极发挥课程主渠道功能,利用思政课程传播敬业价值观理论。家长要与学校建立良性的沟通互动机制,相互配合。整个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利用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大学生们能够体会到敬业价值观在社会上形成的良好风气。其次,敬业价值观同时也涉及多个学科,高校内部也要形成教育合力,正如前面提到的要将“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将敬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各个具体课程的教学环节,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和穿透力。
三、用网络教育平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为了应对当前网络时代的变化对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冲击性,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和获取渠道多,另一方面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还未完全确定,极其容易受到多种意识形态的或好或坏的影响。因此我们更应及时抢占思想高地,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其优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敬业价值观。
(一)发挥主流媒体教育功能
新闻媒体本身就有宣传教育的功能,而主流媒体更应该结合自身优势,担当起培育和弘扬敬业价值观的责任。主流媒体,其所拥有的资源及其平台都是优于其他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更加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所以主流媒体更应该发挥教育功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进行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养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弥补课堂上思想理论教育的不足,比如缺少针对性。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成体系的教学,这种教学是面向课堂上的所有学生制定的,一方面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可能会觉得内容枯燥无味从而产生一种抵触和无所谓的情绪。但在网络教育平台上,新媒体会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利用大数据推送符合个人口味、更容易被接受同时也是大学生关心的内容,这样其实更容易达到教育的目标,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合适的方式,不会产生抵触情绪。
(二)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宣传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其他媒体,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普通群众,教育的对象始终是人民群众。因此我们要坚持用贴近群众生活、符合大众口味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充分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将敬业价值观内容与优秀艺术作品相结合,同时也可以融入一些榜样人物的故事,更加容易产生价值共鸣和认同。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接收到的信息十分繁杂,他们在接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极有可能动摇政治立场,因此我们要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设计适合的宣传内容。比如,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追星,如果想宣传敬业价值观,可以把他们追的“星”作为“榜样”,从这些明星入手,找到他们敬业的相关事例,再进行宣传,这样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也能帮助产生个体的认同。再或者,可以把教育内容做成微视频,将宣传性和娱乐性结合,加上当下流行的配乐,投放到抖音、微博等短视频平台。现在的大学生会利用碎片时间刷短视频,而微视频的形式能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获取关于敬业价值观的知识。
四、强调自我教育和内化认同
除了要运用课堂、实践、环境和网络等多种方法针对大学生进行敬业价值观教育之外,更为重要的环节是将教育内容由外化转为内化的过程,也就是由外部灌输转化为内心认同。自我教育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在生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进行道德修养,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更加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激发教育对象内在的驱动力。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想法、自主性很强的群体,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过程中,他们都更注重自我感受,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强调自我教育和内化认同才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那么其较强自主性就会变成“催化剂”,帮助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一)明确目标,树立典型,保证正确方向
要想达到促进自我教育的目标,首先得保证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要保证正确价值观导向,弘扬主旋律。这是培育敬业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大学生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由于自身判断力有限,容易受到迷惑,从而动摇个人立场,所以在培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持方向的正确性。其次要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广泛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大学生产生践行敬业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主动性,将自我教育和外部的引导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教育观念,也为把观念转化成行为提供前提。
(二)转变观念:灌输和内化认同的转化
法国社会学家杜克海姆认为“内化就是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观转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在自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独立个体性的存在,其主体意识可以得到充分提升,也能在其中体会获得感,从而实现对自我素养的持续提升。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塑造自身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多使用的是单向的老师向学生灌输理论,有时甚至会错误地转变为“填鸭式教学”,这些方法不仅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程度,更有可能会让大学生产生反感甚至反抗的情绪。而自我教育将学生从被教育、被管理的地位提升到主体地位,首先就要从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改变以往一味地灌输式教学,采取有互动、有反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从被灌输转变成内心的认同。只有在思想观念上真正认可、认同敬业价值观,才能知行合一,从行动上践行敬业价值观。
总之,本文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多主体多方位合力育人、网络平台的宣传教育与自我教育和内心认同的转化,从观念和行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等多种层次探讨了培育和践行敬业价值观的现实途径,阐明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现实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