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视域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优化研究*

2022-02-14杨正林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软件技术高职专业

杨正林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0)

引言

教育数字化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当务之急,给职业教育的变轨超车带来了历史机遇。《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到,我国要在2030年实现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变成世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导致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尤其是软件专业人才的短缺。因为软件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无法摆脱传统理论知识学习的禁锢。因此,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来制订对应的解决策略,对相关课程进行优化,以此达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为保证教学质量,大多数院校还停留在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授课形式,实践课程相对较少,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育的需求不相符,因此,理清现阶段课程现状、剖析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对培育技能型专业人才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现状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要求的提高,高职学生不仅要在理论基础上做足功课,同时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更深入的了解。软件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维持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平衡,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拘泥于专业知识致使视野狭窄

现如今的社会不再仅需要理论型人才,更多的是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拥有专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因此,高职软件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得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拥有对应的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在制定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大部分参考于本科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与本科专业课程差别较小。课程体系中,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微机组成原理基本没有设置。选修课程基本保持在本专业的领域内,可供选择的选课程数量相对比较少,通常只有2~3门课程。以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课程体系中有C语言、计算机应用基础、MySQL数据库、计算机组成原理、web前端开发技术等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学院共开设6门选修课程,均为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理论性课程。对于软件测试、计算机的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等实操性课程开设很少。

2.重理论轻实践倾向明显

在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应试教育模式非常明显,这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自主性的培养。一方面,受传统教育影响,教师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安排以及教材,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这种授课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学生更看重学分和成绩,对于实践类课程学分不高甚至拿不到学分的情况,更倾向于选择仅需要考试就可以获得学分的课程。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交流、重形式轻实效的单轨制的教学形式,无论是从教学方法、教学需求,还是教学手段上,都已经和时代的需求相背离,既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又不利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难以达到教育实效。

3.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通常情况下教学内容会简化实际应用场景,只对特定情况下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简单介绍,教学内容集中在概念、语法、理论等方面,无法做到与最新的技术、理论、概念进行衔接,无法做到与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相适应。此外,很多教师在教授一门课程之后不愿意去学习新知识,故步自封,一直停留在第一次讲授这门课的状态。比如,很多教师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还在使用Office2007甚至是Office2003进行授课,但是现在Office版本已经更新到Office2021。

4.课程框架固定缺少个性化

与本科院校生源高考成绩高、生源质量好、学习能力强相比,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学习背景各不相同,学习能力差异很大。针对学生在学习背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上的差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保持一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课程框架的设置不够灵活,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要完成学院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和技术技能专业课,无法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另外,选修课程设置数量不够,大部分是本专业相关的理论课程。以软件技术专业领域为例,一名有软件工程背景的学生,想学习微机组成原理相关知识,但是在该领域的主干课程、选修课程都无法找到与其相关的课程内容[1]。

5.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单向的教师输出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知识,背诵相关概念,无法真正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这种教学内容刻板,单靠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的说教方式,无法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参与到课堂之中来。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容易沉浸到知识之中而忽略学生的接受和领悟能力,以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为例,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一方面涉及软件层面的交换机配置命令,另一方面涉及硬件的搭建,这些内容对于没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而言内容上显得有些复杂和枯燥,学生很容易丧失兴趣,从而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展开,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虽然目前一些课程已经开始设计相关实践课程,但依旧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展示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问题之间的联系,难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很多教师观念中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理论教学是实验内容的根本,实验内容不系统无法做到以实际项目为导向,各实验之间割裂比较严重,不少学生学完了本门课程,在期末考试中也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对与本门课程的知识认识并不深刻,仅仅停留在应试阶段,无法做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

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优化原则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与本科学生是两种不同的学习类型,其课程体系与评价标准完全不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要以培养目标为准绳,在知识基础上培养能力,以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作为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以计算机实际操作为方向,兼顾学生自我发展,科学设置课程内容[2]。

知识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经验的汇总,知识除了以经验为代表的经验知识以外,还包含理论知识。科学知识的边界会随着社会、时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扩张,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基本没有从事过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没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所以他们不仅需要学习理论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实践技能、管理知识以及社科知识等。

能力是指人类能够顺利完成某一生产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的大小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的主要衡量标准。能力总是和人的具体实践活动相联系。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技能复合型人才,他们除了具备作为学生应当具备的信息接受能力、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外,更应该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和知识的泛化能力。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应该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训练课程为依托,有针对性的通过完成实际项目等方式加强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以及知识拓展能力。因此服务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优化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原则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和本科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本科以强调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迁移,而专科更多的是以技能应用为主,培养的是专业技能人才,更突出围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属于综合培养模式,既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2.特殊性与一致性相统一原则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和本科学生有一定的共性,即一致性,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素质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等。但是,大专学生作为专业技能型人才,更多关注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操作技能,如电脑维护、软件功能实现等。较为一致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学生个人成长中的独立性,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兼顾学生的独立性,做到特殊性与一致性相统一,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因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以培养既能够承担社会生产实践责任,又能够进行实际生产活动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所以对高职软件专业学生而言,除了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教学设计、课程安排等都要以具体的专业实践为准绳。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论是课时量,还是任务量,保证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占比均衡,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要协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解决方案相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也应当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互相促进,确保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能够有较为感性和深刻的认知。

三、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优化途径

1.以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精简优化课程内容

根据科技发展潮流调整课程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云计算、元宇宙、大数据等新概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可适当减少内容重叠度较高或相对过时的课程,增加新技术、新产业相关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打好稳固的专业技能基础。就计算机行业而言,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种新的语言,从早期的VB语言到现如今的Go语言,计算机技术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如果学生不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那么学生步入社会后很有可能发现自己所学知识已经落伍,甚至被淘汰,在找工作过程中选择的余地就会少很多,能拿到的薪酬很有限,也很容易拉低学生职业发展的上限。因此,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学习最新知识掌握最新技术,把握时代脉搏与走向,才能不断武装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3]。

根据行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以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向,减少理论性内容,增加实践性项目,适当提高教学课程设计中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以问题为导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积极促进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筑牢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石。另外,需要确保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的错峰开课,保证在学期时间线上各个课程之间不冲突,无空缺。

根据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所谓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所制定的目标,以高职院校学情为指导,依托科学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开设的课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所有模块根据一定的形式组合形成一个系统[1]。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交叉学科之间的知识揉合,将理论学习、项目实践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持续将先进的经验和最新的理论引入到教学中,有助于学科知识的纵向深入和专业技能在横向项目上的拓展,最终实现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专业技能的提高,既能够满足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设计,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以增加选修课程为依托强化个性化培养

在不改变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将现有的课程设置框架由原本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职业能力基础课程、职业能力核心课程、选修课更改为基本素质教育课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职业能力基础课程、职业能力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后,适当增加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选修课程数量。学业导师积极引导学生以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为衡量标准在职业能力主干课程中有侧重地选择领域主干课程,同时根据学校相关要求选择对应的选修课程。为提高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可通过提高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和选修模块课程数量在所有课程中的占比,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增加不同的选修课程有利于不同职业发展规划、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学习接受能力的学生自主地学习与巩固相关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

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发展,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产教融合已成为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软件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面向信息产业需求的产教融合教学理念是培养高素质软件专业人才的根本。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实践项目中,可以迅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国务院推出的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更高水平发展,这也对高职院校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育的重心从以成果为导向转移到以过程为导向,从以内容为主转移到以方法为主,从理论为主转移到以实践为主,从以内容讲授为主转化成以技能培养为主。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对人才的工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企业单位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苛刻,高职院校要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环境中的适用性、泛化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实现教育模式的改革,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方法与产业具体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有机结合,从产业需求中学习技能,打造多维度、多元化、螺旋式上升的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能力提升培养体系。通过该体系,实现由理论课程到专业实训再到实习实训的全过程,打通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壁垒,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要以实际工程案例应用为抓手,以企业生产环境中的工程问题需求为导向,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环境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拓展能力,一切从实际出发,培养锻炼学生解决社会经济生活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打破单纯说教式教育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树立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的理念,采取个性化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在校学习课程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校企双方联合设计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实训实习,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投身到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解决问题中,既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利于学生经验技能的积累,提高对现实生活中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以此达到教育实效。

4.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末正式提出。该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教育的关注点从强调老师“教”课到学生“学“习,从强调授课方式到强调学习方法,同时从原来的“教师、教材、课堂”向“学生、收获、体验”递进[2],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综合性强、学习知识杂的特点,被动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达到能学会讲、能做会教的目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设计和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出发点,改进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3]。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这个前提的指导下,要统筹考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从探索出较为科学规范并且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同时,为了保证科学性,在改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考虑这几个因素:“为什么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预计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没有通盘的考虑,较为随意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势必会影响教学的科学性以及完整性[4]。另一方面,要正确评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制作出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现在很多教学模式为了追求效果、图文并茂,更有甚者过分追求酷炫的课堂效果,本末倒置,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急哦啊与北京的学生,教师要在每节课之前根据授课计划、上节课学生反馈意见、相关课程最新发展情况等诸多因素进行全盘考虑,对教学模式进行补充修改,这是把握好教学节奏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就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和认知,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与其他学生讨论,教师也可以选择参与到讨论中,在讨论中掌握学生的想法、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以此进行教学进度的调整和教学重难点的突出[5]。

猜你喜欢

软件技术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UGNX软件技术在农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软件技术的组合逻辑电路模型分析与实现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张家口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