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组成
2022-02-14覃艳艳葛建邦黄进韦朗秦叶芊芊覃荣车
覃艳艳 葛建邦 黄进 韦朗 秦叶芊芊 覃荣车
摘要 为了调查与更新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和爬行动物种类,在查阅文献及汇总原有两栖爬行動物种类的基础上,采用访问法、样方法和样线法等对保护区(包括洞穴)的两栖爬行动物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记录的两栖爬行动物共有4目21科61属94种,其中两栖类2目7科14属24种,爬行类2目15科47属70种,其中3种为保护区的新记录种。区系成分分析表明,保护区两栖类为华中区的区系特征,而爬行类则为华南区的区系特征。保护区有11种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名录,有6种列入CITES附录,中国特有种类有14种,保护区的两栖爬行类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关键词 两栖爬行类;动物区系;保护;木论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S 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1-012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1.032
Composit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of Guangxi Mulu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QIN Yan-yan1, GE Jian-bang2, HUANG Jin1 et al (1.Management Center for Guangxi Mulu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uanjiang, Guangxi 547100;2.World Na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 of Huanjiang Maonan Autonomous County, Huanjiang, Guangxi 547100)
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and renew the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of Guangxi Mulu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Guangxi, the composition of terrestrial and cave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of the reserve was surveyed through interview, quadrat and transect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of the reserve consist of 94 species in 61 genera, 21 families, and 4 orders (amphibians: 24 species in 14 genera, 6 families, and 2 orders;reptiles: 70 species in 47 genera, 15 families, and 2 orders), of which, 3 species are new records of the reserve.The analysis of floristic composition showed that amphibians in the reserve were the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entral China, while reptiles were the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 China.11 species of which were listed as Key Protected List of China, and additional 6 species were listed in CITES, as well as 14 species were endemic to China.The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of the reserve is valuable for conservation.
Key words Amphibians and repitles;Fauna;Conservation;Mulu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作者简介 覃艳艳(1977—),女,广西环江人,工程师,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4-23;修回日期 2021-06-04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木论保护区”)是中亚热带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类型[1],保护区总面积8 969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5 482 hm2,缓冲区面积1 647 hm2,试验区面积1 840 hm2。随着对木论保护区调查的深入,包括护林员不断拍到一些两栖类照片,特别是在保护区开展关于药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调查之后[2],很多非药用两栖爬行动物也不断被发现,使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因此,笔者整理了保护区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种类及其栖息地状况,研究了保护区两栖爬行类物种丰富度及其威胁因子,以期为提高保护区物种及其栖息地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1 调查方法
1.1 文献法 通过查阅保护区相关文献和可作为重要资料存档的相关科学考察报告,找出已经有记录但未在该调查中发现和记录的动物种类作为调查的补充。
1.2 访问调查
以常在林区中工作的人员和分布区范围内自然村(屯)中老猎户及中草药种植人员等为主要采访对象。访问内容主要是了解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和分布等以及当地人们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在完整地收集访问资料的基础上,调查组成员在1∶50 000地形图上勾画出分布区。此外,在访问过程中,采用半结构式访问方法,首先围绕野生动物种类和分布的问题,让受访者自由发表意见,再从意见中整理出相关信息。
1.3 野外调查
1.3.1 两栖类。两栖类野外调查主要采用样方法。采用样方法調查时,根据地形把样方设计成方形、矩形或圆形等。保护区野外调查的抽样强度按照不低于5%的原则进行[3]。
调查时在保护区搭帐篷,并在晚上调查水域周边两栖类动物的种类、数量。19:30—20:00开展调查,用专用的探险头灯(型号:PETZ法国产)照射,一旦发现两栖类种类,记录种类、数量。
木论保护区重要特色之一是洞穴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4],洞穴中有很多洞穴两栖类动物。调查方法参见文献[5]。利用上述的探险头灯进入洞穴中采集标本并进行鉴定;如果当时不能鉴定,则保存标本带回实验室鉴定。
在实际调查中,除了使用样方调查外,还与爬行类调查一样,使用样线(带)法开展两栖类动物调查。
1.3.2 爬行类。
采用样线法调查爬行类动物的种类、资源和分布情况,抽样强度与两栖类动物调查相同。样带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兼顾各种生境,包括喀斯特阔叶林、灌丛、农田、村落等。由于该调查仅关注种类负责,调查时结合护林员的巡护任务开展。每条样带由2位有经验的护林员负责,调查小组以1.5~2.0 km/h的行走速度沿着预先确定的样带前进。调查过程中填写调查记录表,记录发现动物种类、实体数,并尽可能地拍照,以便更准确地确认物种名称。
1.3.3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受威胁状况。
进行种群及栖息地调查时,记录各调查样区野生动物及栖息地受到的主要威胁、受干扰状况及程度。根据样区调查情况,结合资料查阅、访问调查,对野生动物及栖息地受到的主要威胁、受干扰状况进行评估。威胁及干扰程度分为强、中、弱。
1.4 数据处理
调查结束后,及时对原始表格进行整理,做成电子表格;如果有照片,把动物名称与照片数据等信息录入电子表格中。同时,在样线上标出发现动物的地点和数量。
两栖爬行动物的分类系统采用王剀等[6-8]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9]以及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划分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第3号公告)公布的保护名录进行[1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和区系组成
木论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共有4目21科61属94种(表1),其中两栖类2目7科14属24种,爬行类2目15科47属70种。
该调查发现,木论保护区以前没有记录到的动物新记录物种3种:适应喀斯特洞穴生境的两栖类务川臭蛙(Odorrana wuchuanensis)和适应喀斯特洞穴的爬行类荔波睑虎(Goniurosaurus liboensis),以及洞穴中发现的三港雨蛙(Hyla sanchiangensis),其中三港雨蛙只有照片,未采到标本。
木论保护区两栖类区系成分中,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3区广泛分布的区系成分占37.1%,华中区—华南区成分占34.4%,两者相当;排在第3位的是华中区成分,占17.1%,华南区和西南区的成分所占比例均小于10%,因此,两栖类成分应划为华中区区系。爬行类以东洋界为主,区系组成中最多的是华中—华南—西南区3区广泛分布的种类,占所有爬行类种类的50.0%,其次是华中—华南区的成分,占34.4%;华南区和华中区独有的成分分别占10.3%和5.3%,尚未见西南区独有的成分。因此,木论保护区爬行类的区系应该是华南区系,也表现出明显的区系过渡特征。
2.2 国家重点保护的两栖爬行动物
其中11种两栖爬行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包括国家II级重点保护两栖爬行动物细痣瑶螈(Yaotriton asperrimus)、务川臭蛙、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乌龟(Mauremys reevesii)、荔波睑虎、蟒蛇(Python bivittatus)、脆蛇蜥(Ophisaurus harti)、三索蛇 (Coelognathus radiata)、舟山眼镜蛇(Naja atra)、眼镜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
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入极度濒危(CR)的种类包括务川臭蛙和平胸龟2种; 被列入濒危(EN)的种类有棘腹蛙(Quasipaa boulengeri)、棘侧蛙(Q.shini)、乌龟、滑鼠蛇(Ptyas mucosa)、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金环蛇(B.fasciatus)、眼镜王蛇7种;被列入易危(VU)的种类有棘胸蛙(Q.spinosa)、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等12种和近危(NT)5种(表1)。
在国际野生动植物贸易公约(CITES)中,列入附录I的物种有平胸龟1种,列入附录II的物种有虎纹蛙、蟒蛇和滑鼠蛇等5种(表1)。
2.3 中国特有两栖爬行动物 目前保护区记录到的中国特有两栖爬行类动物共14种,占所有记录的两栖爬行类种类的18.9%,其中包括中国特有两栖类6种和中国特有爬行类8种,包括细痣瑶螈、隐耳蟾蜍(Bufo cryptotympanicus)、花臭蛙 (Odorrana schmackeri)、务川臭蛙、锯腿原指树蛙 (Kurixalus odontotarsus)、小弧斑姬蛙 (Microhyla heymonsi)、荔波睑虎、青脊蛇(Achalinus ater)、坡普腹链蛇(Amphiesma popei)、环纹华游蛇(Sinonatrix aequifasciata)、龙胜小头蛇(Oligodon lungshenesis)、山溪后棱蛇(Opisthtropis latouchii)、乌梢蛇(Ptyas dhumnades)、绞花林蛇(Boiga kraepelini)。因此,保护区是中国特有两栖爬行动物的基因库。
2.4 两栖爬行动物主要的威胁
木论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栖息地主要有喀斯特森林、灌丛或灌草丛、农田、山区溪流及特殊的地下岩溶洞穴等。由于历史的原因,保护区内有不少居民,他们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影响显著,对经济两栖爬行动物的传统利用一直是影响种群的主要因素[11]。由于爬行类中的蛇类和龟鳖类的市场价格高,当地群众见蛇就捕的现象仍难以禁止。其次,居民和家养的家畜家禽对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境产生了更大的边缘效应。第三,当地群众有一种误解,见蛇不打三分罪,一些群众认为遇到蛇是不吉利的现象,必须要把蛇打死,才可以避免不吉利的现象發生。
3 保护措施
要保护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首先要实施栖息恢复工程,开展社区共管,帮助当地社区寻找替代的生计,减少对保护区的依赖[12],使栖息地质量得到恢复,扩大野生动物适宜的栖息地环境;其次是加强保护区保护力量,加大巡护和执法力度,减少对保护区部的干扰及当地群众对保护区两栖爬行类资源的破坏;第三,加强社区的宣传教育,提高当地群众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保护价值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郑颖吾.木论喀斯特林区概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2] 谭卫宁,韦筱媚,覃艳艳,等.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2):415-419.
[3] KREBS C J.Ecological methodology[M].Menlo Park,California:Addison-Wesley,England, 1999.
[4] LOUIS D,FRANCK B,ANNE B,et al.Mulun and surrounding karsts (Guangxi) host the richest cave fauna of China[J].Subterranean biology, 2008, 6: 75-79.
[5] 李友邦,葛建邦,黄晓红,等.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中西部洞穴生物多样性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5):509-513.
[6] 王剀,任金龙,陈宏满, 等.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更新名录[J].生物多样性,2020,28(2):189-218.
[7] 莫运明,韦振逸,陈伟才.广西两栖动物彩色图鉴[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周放,莫运明,韦振逸,等.广西陆生脊椎动物分布名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9]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爬行动物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0]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EB/OL].[2021-02-06].http://www.forestry.gov.cn/ main/3457/20210205/122612568723707.html.
[11] 张永宏,龚大洁,闫礼,等.贵州省从江县太阳山两栖爬行动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94-195,202.
[12] 李贵玉.自然保护区社区合作管理研究[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