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乙醇酸穴位埋线不同治疗间隔时间对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差异▲

2022-02-13任英杰徐文华

广西医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线体肥胖症单纯性

任英杰 徐文华 李 峰 万 超 张 晨

(广东省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 治未病中心,2 推拿科,广东省深圳市 518104)

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身体脂肪含量过多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中医学认为肥胖是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体内膏脂堆积过多,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的一类病证。肥胖可并发多种疾病,增加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2]。目前临床上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中医学手段主要为针刺及穴位埋线疗法,接受常规针刺治疗的患者需每日或隔日就诊,多有不便[3]。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症具有效果显著、患者就诊频次低、治疗费用较低、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是目前肥胖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4]。近年来穴位埋线在单纯性肥胖症中的应用较多,关于其疗效、作用机制、取穴等也已有相关研究报告[5],但其治疗周期,即两次治疗之间的间隔时间,尚无定论。本研究使用现代生物医学材料聚乙醇酸线体,应用以传统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探讨其最佳的治疗间隔时间,以寻求最佳治疗效果前提下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减轻治疗痛苦,降低经济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为临床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治未病中心肥胖门诊(98例)及推拿科(22例)就诊的12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西医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符合《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6]及《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7]中的相关标准,即成人体重≥标准体重的20%、体质指数≥26 kg/m2、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符合上述任何一项者。(2)符合《中医内科学》[8]中有关肥胖的中医诊断及辨证,辨证分为4个证型,即脾虚不运证、痰湿内盛证、胃热滞脾证、脾肾阳虚证。(3)18岁<年龄<55岁。(4)近3个月内未服用减肥药物及未接受其他减重治疗者。排除标准:(1)垂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继发性肥胖者;(2)合并明显器质性疾病者;(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患精神性疾病或意识障碍者。剔除和脱落标准:(1)剔除标准为未按本研究的治疗时间及疗程进行治疗者,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2)脱落标准为因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者、失访者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每组30例,其中甲组有2例患者未按照疗程治疗而被剔除;乙组有1例患者因工作调动无法继续治疗而脱落;丙组、丁组各有1例患者因未按治疗时间及疗程治疗影响观察指标而被剔除。因此,最终共纳入115例患者,其中甲组28例、乙组29例、丙组29例,丁组29例。4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表1 4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治疗方法 (1)穴位埋线取穴:主穴取中脘、天枢、大横、带脉、水分、气海。脾虚不运证者加足三里穴、脾俞穴;痰湿内盛证者加阴陵泉穴、丰隆穴;胃热滞脾证者加曲池穴、上巨虚穴;脾肾阳虚证者加肾俞穴、关元穴。(2)穴位埋线操作方法:嘱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暴露埋线部位,用记号笔定点标记穴位。术者清洁双手,打开一次性换药包,注意双手不接触内侧,将聚乙醇酸可吸收外科缝线(华佗牌3-0,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020号)置入换药包内的纱块上,将5 mL无菌注射器置入换药包盒内,倒适量0.5%碘附于另外一空盒备用。术者戴一次性使用无菌操作手套,取换药包内弯头镊子夹取棉球浸湿碘附后消毒施术部位,以每个埋线部位为中心向外消毒两次。消毒完成后,左手持5 mL注射器针头,右手持直头镊子夹取一根聚乙醇酸缝线(每根长度均为1.5 cm)置入针头前端,注意至少留取0.5 cm长度的线在针头外,换右手持针,左手辅助将施术部位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皮下并推至穴位埋线所需深度,出现针感后,退出针头,使聚乙醇酸缝线埋植在皮下组织或肌层内,出针后用换药包内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处。嘱患者24 h内保持埋线穴位针孔处干燥。(3)治疗时间:甲组、乙组、丙组、丁组的治疗间隔时间为7 d(即每7 d进行1次治疗,共计治疗13次)、14 d(每14 d进行1次治疗,共治疗7次)、21 d(每21 d进行1次治疗,共治疗5次)、28 d(每28 d进行1次治疗,共治疗4次),1个疗程共治疗85 d,每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4)所有治疗均由同一名医师操作。治疗期间要求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嘱患者不可节食,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禁酒,配合适量运动;埋线治疗后3 d内禁游泳、拔罐治疗。女性月经期间不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1)分别测量或计算治疗前(第1次治疗当天)及治疗后(治疗1个疗程后的第1天)患者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测量体重、腰围时要求定时(早餐后2 h)、定工具(同一秤、尺)、定着装(穿着同件衣裤)。(2)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红肿、硬结、皮下淤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3)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患者的疗效。其中临床治愈指体重下降至标准体重或超重范围内(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但超出体重<20%者属超重);显效指体重降低>5 kg但未达临床治愈标准,体质指数减少>2 kg/m2,腰围减少>7 cm;有效指体重、体质指数及腰围分别减少3~5 kg、1~2 kg/m2、4~7 cm;无效指体重、体质指数及腰围分别减少<3 kg、<1 kg/m2、<4 cm[4]。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4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4组患者体重、体质指数和腰围的比较 治疗前,4组患者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甲组、乙组的上述指标优于丙组、丁组(均P<0.05),而甲组、乙组、丙组、丁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4组患者体重、体质指数、腰围的比较(x±s)

2.2 4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4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14,P=0.007),且甲、乙两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丙、丁两组(均P<0.05),而甲组与乙组、丙组与丁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乙组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少于甲组,但4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457,P=0.091)。见表4。

表3 4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表4 4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3 讨 论

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以体重超过正常范围、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目前我国肥胖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9]。肥胖影响身心健康,同时是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危险因素[10]。目前临床上治疗肥胖症的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及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等。但是,外科手术治疗可使肥胖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或发生贫血、消化道狭窄等并发症,患者接受度较低,且在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时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11]。药物治疗常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肠排气增多、便秘、腹痛、腹泻等[12],另外还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肝损害[13]。通过改变肥胖患者的生活方式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主要为医学营养治疗结合体育运动,主要通过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进行减重[14],通过该方法可取得一定疗效,但其治愈率仍偏低[15]。中医穴位埋线疗法通过将可吸收外科缝线埋植在经络的穴位产生“深内而久留之”的刺激来调节脏腑的经络气血,平衡阴阳,具有一定的减重效果[16-17]。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疗法可通过调整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达到治疗肥胖症的目的[18],且该疗法安全经济,无毒副作用,患者接受度高,配合饮食运动可获得满意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15]。

穴位埋线疗法由针刺发展而来,但其治疗次数远少于传统针刺,通过穴位埋线进行减肥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生活中极具推广价值[19]。穴位埋线疗法可以延长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胃排空速度,抑制食欲,从而减少食物摄入,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20]。本研究采用的多股高分子合成纤维线体聚乙醇酸(也称聚乙交酯、聚羟基乙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组织后可经简单水解被人体吸收[19]。相较于以往使用的羊肠线及胶原蛋白线,聚乙醇酸具有不易引发过敏、排异反应,以及作用时间长、针感长效的优势[21]。

目前,在关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中,治疗周期差异较大[22],也有不选择固定周期者[23],且疗程、所采用的埋线线体材料、工具及埋线手法也存在差异,不同治疗周期的疗效难以对比和判断。埋线疗法所应用的线体被吸收的周期与患者的体质、年龄以及埋植穴位的局部组织相关,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吸收较慢,埋植入组织的深度以及线体长度都是影响疗效的因素[24]。本研究统一采用可吸收的、且长度一致的线体材料,所取主穴及辨证选穴一致,均由同一施术者进行操作,埋植的穴位深浅度相同,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将治疗间隔时间作为唯一变量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甲、乙两组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均优于丙、丁两组(均P<0.05),说明间隔时间为7 d或14 d的治疗效果更佳。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可能原因为:患者穴位埋线后局部出现针感即酸麻胀痛感,线体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效应高峰期约为埋线后1周,埋线后第2~3周线体对局部的刺激效应开始逐渐减弱[22],因此治疗间隔时间7 d或14 d可维持较高的刺激效应。另外,本研究还观察了不同治疗间隔时间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治疗间隔时间为7 d的甲组有2例埋线后出现局部淤青,治疗间隔时间为14 d的乙组1例出现局部淤青,这可能与埋线时针尖伤及微小动静脉导致出血或出针时未及时按压针孔有关,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此外,治疗间隔时间为7 d的甲组有1例埋线后出现硬结,这可能是由线体植入时呈卷状或是被周围组织包裹所致[25],也可能是个体对线体吸收情况存在差异所致。虽然4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体甲组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多于乙组。结合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我们建议以治疗间隔时间为14 d作为聚乙醇酸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最佳方案。但本研究仅对不同治疗间隔时间进行比较,没有充分考虑治疗频次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接受程度及心理预期等产生影响,而造成疗效差异,今后将治疗频次纳入分析,以期得到更合理的结论。

综上所述,聚乙醇酸穴位埋线不同治疗间隔时间对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存在差异,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14 d时有效率较高且不良反应率相对较少,是较为理想的治疗间隔时间,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猜你喜欢

线体肥胖症单纯性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阴阳互引”隔姜灸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症的临床观察
基于需求分析的冲压车间规划设计方法
浅谈重型承载式AGV装配线体的应用
保持直销的单纯性
胃食管反流病与肥胖症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认识AFTMA飞蝇钓线的规格——飞蝇本线的两种线性:线体形状与线体比重(下篇)
聚对二氧环已酮线体内埋置降解情况的初步探讨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17例单纯性肥胖术后护理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月经不调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