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续动态血糖监测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的优势分析

2022-02-13柏建荣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22期
关键词:晚餐午餐低血糖

柏建荣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连云港 222100

迄今为止,临床医学尚无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临床治疗原则以调控血糖稳定、减缓并发症为主。据2021年调查显示,全球总计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量超过5.37 亿,患病率约10.5%,相比于2019年患者数量增长7 400 万例,涨幅高达16%[1]。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列全球首位,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仍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临床研究发现,约30%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过低血糖情况,注射胰岛素药物治疗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约57%,因此,血糖监测至关重要[2]。然而传统血糖监测方法即规定时间进行指尖血血糖监测,无法及时发现低血糖,特别是夜间低血糖问题。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为新型血糖监测方式之一,其连续自动记录血糖数值,进而绘制患者每日血糖图谱,便于调整降糖治疗方案,可及时、有效防止低血糖。本研究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简述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 型糖尿病住院患者76 例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8 例,男21 例,女17 例;年龄35~65 岁,平均(49.85±5.23)岁;BMI 指数 19~27 kg/m² ,平均(24.13±1.55)kg/m²。观察组38 例,男19 例,女19例;年龄35~65 岁,平均(50.12±5.31)岁;BMI 指数18~27 kg/m²,平 均(24.21±1.58)kg/m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取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2 型糖尿病,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3]规定;②BMI 指数≤27 kg/m²;③同意参与配合此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肾衰、恶性肿瘤等疾病患者;②妊娠、哺乳期患者;③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3 方法

1.3.1 血糖监测方法 对照组:本组采用常规“八段血糖监测”法,即在晨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前、午餐后2 h、晚餐前、晚餐后2 h、晚睡前22:00、凌晨2:00 各采集1 次指尖血液样本,使用拜耳拜安康血糖仪(国械注进:20162403054)测量具体血糖值,监测14 d 共计112 个血糖值,并制成每日血糖变化曲线,方便评估患者血糖稳定性。

观察组:本组采用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方案,使用皮下植入式的血糖监测仪(国械注进:20173215796)。在实施方案前需和患者、家属进行面对面沟通,介绍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临床价值等,征求患者同意后自愿参与。将设备探头佩戴在上臂背侧,每15 分钟记录1 次血糖数值,监测14 d 共计1 344 个血糖值并每日形成血糖波动趋势图。

1.3.2 糖尿病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的控糖方案。其中,甘精胰岛素每日固定睡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每日餐前立即皮下注射。对照组基于“八段血糖监测”结果,个体化确定及调整患者的胰岛素用量。观察组基于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结果,个体化确定及调整患者的胰岛素用量。

初始胰岛素用量估算:日用量(μ)=[空腹血糖(mg/dl)-100]×10×体质量(kg)×0.6/(1 000×2),每日三餐前15~30 min 注射,饮食严格控糖。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 d,根据期间患者血糖监测结果,特别是不同时点血糖波动情况,酌情增加或减少胰岛素用量,尽量维持血糖平稳下降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疗程7 d。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根据血糖监测方法获取的血糖变化曲线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实施降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节点(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前、午餐后2 h、晚餐前、晚餐后2 h、睡前22∶00、凌晨2∶00)血糖检测结果,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根据血糖值及症状体征分:1 级低血糖(3.0 mmol/L≤血糖<3.9 mmol/L)、2 级低血糖(血糖<3.0 mmol/L)、3 级低血糖(需要他人帮忙的严重事件,伴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但没有特定血糖界限)。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结果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间节点血糖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时间节点血糖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节点血糖值明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时间节点血糖检测结果对比(±s)

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时间节点血糖检测结果对比(±s)

组别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空腹7.29±1.42 7.41±0.47 0.495 0.622早餐后2 h 11.57±3.35 12.72±2.41 1.718 0.090午餐前6.95±3.44 7.71±3.38 0.971 0.335午餐后2 h 11.61±3.12 11.39±3.05 0.311 0.757晚餐前7.57±3.58 7.73±3.30 0.203 0.840晚餐后2 h 10.99±2.85 11.98±3.37 1.383 0.171睡前22∶00 7.94±2.14 7.79±2.06 0.311 0.757凌晨2∶00 8.05±2.13 8.91±2.08 1.781 0.079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节点血糖检测结果对比(±s)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节点血糖检测结果对比(±s)

组别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空腹6.24±0.25 6.89±0.23 11.157<0.001早餐后2 h 7.42±0.68 9.11±0.65 10.476<0.001午餐前6.13±0.18 6.79±0.15 16.425<0.001午餐后2 h 7.45±0.32 9.09±0.35 20.165<0.001晚餐前6.06±0.18 6.67±0.15 15.180<0.001晚餐后2 h 7.84±0.32 9.14±0.33 16.490<0.001睡前22∶00 6.82±0.35 7.69±0.32 10.697<0.001凌晨2∶00 5.45±0.36 7.13±0.38 18.714<0.001

2.2 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患者多以血糖代谢障碍为主,根据当前病理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是引起糖尿病的核心因素[4-5]。当前国内外尚无可完全治愈糖尿病的药物或方案,因此只能通过终身用药的方式控制血糖,以达到延长生存周期,预防并发症的目的。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评估其机体糖代谢功能的重要方式,其不仅可以用以判断疾病进展程度,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参考[6-7]。临床的监测方式可分为指尖血糖检测、静脉血葡萄糖测定等多种方式,其中指尖血糖检测操作相对简便,且适用范围更广[8-9]。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糖并非处于恒定状态,而是具有波动性的特点,且不同患者的波动特点存在一定差异。而临床较为常用的指尖血糖检测方式大多具有静态性、瞬时性的特点,因而指标存在片面性的问题,尤其对于糖尿病急性发作阶段的患者,其血糖指标极不稳定,且变化速度过快,单纯瞬时诊断数据根本无法准确反应病情状态[10-11]。临床中常用的“八段血糖监测”法,即包括晨空腹、早餐后2 h、午餐前、午餐后2 h、晚餐前、晚餐后2 h、睡前22:00、凌晨2:00,这些时段的血糖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仍无法全面反应患者血糖波动[12-15]。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最早是在1997年时被应用于临床上,其通过连续血糖监测,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血糖波动数据,再利用配套设备进行处理,将数据制成图表,更方便于临床医护人员观察[16-17],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降低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8-19]。

通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实施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后,发生低血糖的概率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吴晓娟等[20]发表文章结果CGMS 组低血糖发生率28.6%低于TFPM组63.6%(P<0.05)相一致。

综上所述,2 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采取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便于动态掌握患者血糖波动,可及时调整降糖治疗,同时操作方便,减少痛苦,可有效预防患者低血糖问题,倡导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晚餐午餐低血糖
井下午餐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午餐
我做晚餐
晚餐怎么吃?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健康晚餐“四不过”
白痴的午餐
最后一次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