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背景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为例*
2022-02-13吴阳春
方 卉 吴阳春
(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缓解当代的就业压力,解决人才市场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问题,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更明确了高职扩招社会人才供给的重要意义。2020年和2021年,高职院校扩招 200 万人。高职院校毫无疑问成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扩招政策更是赋予其新机遇。高职扩招生源,由于其结构多样化,发展需求多样化,对各院校的教育教学成了一项新的挑战。传统的全日制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扩招生源多元化的培养需求,因而应立足于行业需求,企业人才培养规格,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校企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产业的不断升级中,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企业对于员工的技术水平及工作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倾向于技能型、实用型的培养模式,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做定向调整,使学校输送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国内高校与企业典型产教融合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技术合作模式、科研攻关项目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共建实训基地模式[1]。
然而,现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完全适用于扩招生源,原因如下:一是培养目标发生变化。从传统的学历素质教育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定向培养目标转换。二是扩招生源学情差异较大。扩招来源有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往届初高中生等。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性。三是扩招生岗位技能需求有差异。扩招生源中多数有本职工作,在学生的现有岗位中,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满足岗位需求是教学的重点。四是教学组织模式的改变。扩招生源中大多为在岗职工,无法适应传统的培养模式,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困难。
二、高职扩招生源学情分析
由于扩招生源与全日制生源在学习目的、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高职院校确立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扩招生源需求,为探索更适合扩招生源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2019级扩招生为例,对扩招生源在基本学情、学情特点、学习优劣势等方面进行分析[2]。
1.基本学情
2019届扩招生合计录取学生为1522人,实际报到人数为1506人,报到率98.95%,已经成功注册学籍的有1504人。其中,退役军人1119人,新型农民等172人,应往届初高中生213人。年龄最大62岁,年龄最小18岁。在职职工1203人,失业人数303。据统计数据可见,扩招生源结构呈现类型多样、年龄跨度大、就业情况复杂的状态。
2.学习基础与学习态度
通过向2019级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扩招生发放问卷,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扩招生源在学习基础及学习态度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表现为:扩招生源整体从业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基础,以往从业经历既重新学习的基础,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其次,扩招生群体自学能力较强,有主动求学意愿。据调研,学生特点是记忆力差,但理解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由于本次扩招的学生大多是在职职工,工学矛盾突出,时间对其来说十分宝贵,所以,扩招生们很注重学习效率。
劣势表现为:扩招生的学习精力不足。本次扩招的学生多为已婚,且男性居多,由于他们既要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又要照顾家庭,所以学习时间显得十分紧张。其次,对课堂活动兴趣不浓,课堂不积极。根据调研结果,2019届扩招学生对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感兴趣的人仅仅占35%左右。原因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大多数是成年人,参加工作多年,对学习本身提不上兴趣,通过听课吸取知识的能力弱。二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诉求不尽相同。
三、高职扩招教学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高职扩招生源的学情因其结构复杂、多样化的显著特点,要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保证扩招教学质量前提下完成教育管理工作存在如下一些困难与问题[3]。
1.学生结构复杂,教学管理难度大
高职扩招背景下,生源结构的复杂是教学管理不能统一的重要原因。以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2019届扩招生为例。有工作岗位的达1203人,占学生总数的80%。与在校全日制学生相比较,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专业技能。已婚人数达1263人,占学生总数的83%。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既有生活和学业的矛盾,也有在岗职工和全日制学生的矛盾。同时,学生年龄跨度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本届扩招学生中,从年龄段看,年龄最大62岁,年龄最小18岁。由于少部分学生年龄偏大,不论是认知能力,还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都有较大的差距,这给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传统教学方式不适应扩招教学需求
扩招生大部分呈现在岗状态,且生源的分布广泛,无法像全日制高职学生一样走进学校进行集中授课。然而,国家提出高职扩招教学的要求是“确保总学时不低于 2500,其中集中学习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完成集中教学任务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难题。
3.师资能力不匹配,“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
生源结构的多元化结构决定了扩招教学的复杂性,由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学习有着不同的学情与期望,对教师的技能型与职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即成为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制约因素[4]。在现实的扩生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的不足,教师专业素养与行业需求的不匹配成了扩招教学的一项问题。
4.学生学习诉求不同,学习目的难统一
结合扩招生的定性与定量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发展愿景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诉求方面不同。年轻的学生着重于对技能的全面掌握,以扩宽其知识面与技能广度,增加其再就业的可能性。年龄较大的更着重于特定专业知识的求索与专业技能深度的培养,以追求更好地适应现岗位需求。
四、扩招生的校企联合培养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在面对扩招生源的时候,由于扩招生的结构、分布、学习需求等方面的诸多特点,使得教学策略及方法需要大幅调整。这就要求职业院校需要对扩招生的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做出一定的改革与创新,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社会培养一批批素质技能双高的人才。以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为例,高职扩招生的校企联合培养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校方设立专门机构,落实扩招工作
由于扩招生源结构多样化,而非像全日制学生一样统一入学,这就需要成立独立运行的机构对高职扩招生源的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进行统筹。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专门成立松江学院,下设教务工作部和学生工作部,分别对扩招生教学教务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单独管理。校方对于扩招生源的统筹管理,是实施高质量教学的前提。
2.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制教学模式
传统全日制的教育采用的是线下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扩招生源学情复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扩招生源的实际情况。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制教学模式,线上运用信息化手段,采用网络授课的方式,克服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线下实施集中授课,选派专业能力强且业务水平高的老师,或当地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或技术工人当师傅送教上门,将课程重点、实践要点进行集中讲解,因材施教。将线上平台与线下面授同时运行,使现代信息化手段与传统教学方的高度融合,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提高扩招生源教育教学质量。
3.校企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发挥现代学徒制教学机制,打造双百工程
师资队伍是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决定了教学队伍的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队伍建设,就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与几十家家企业合作打造“双百工程”,在企业中聘用有实践教学经验、技能特点突出的老师,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根据区域教学特点及适用性,实行“一师一徒,一师多徒”,让学生从企业实践中真正做到技能的提高与业务的锻炼。同时,确立与扩招生专业相关的一百个实践基地,供学生实习、实践所用,可以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加强教师与行业的沟通,制定企业实践计划
对学校内部的教师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的深度及广度,同时提高实践技能。以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为例,该校教师呈现一定年轻化、理论化的特点。很多老师从研究生毕业直接来到学校进行教学,这些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针对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实用的企业教师实践计划,让扩招生的任课教师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下企业进行实践,通过实践项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技能水平。为了督促企业实践项目的落实,将实践项目的考核列入了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等参考条件。
4.设置“菜单式”任务点,实施有针对性教学
通过对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2019届学生的学情调研结果分析发现,高职扩招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诉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同的课程,有些学生感觉到很难理解,有些学生却觉得很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对每节课程的重难点把握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清晰、明确地对每一个学习的任务点进行拆分,并在每个任务点上注明难易程度,将任务点按掌握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菜单式”的任务点教学方法显得十分有效,学生可以根据直接对每节课任务点的学习进行自主选择,在时间充裕情况下去攻克较难的任务点,零散的时间段去学习较简单的任务点,且在各教学任务点下都设置配套的习题供学生进行测验。
5.依据行业导向、企业需求,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扩招生学习的目的性较全日制学生要强,他们大多数希望高效率地学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而传统教材知识更新较慢,且与行业衔接度不高。而扩招生源,其在岗状态居多,他们往往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与行业相关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相关企业的参与,将行业最前沿的核心技术引入学校,校方与企业共同调整,针对不同的群体定制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层次教学。
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按照教育部“二五、四、一”的要求(即教学总学时不少于2500,集中教学不少于40%,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采取“四结合”的办法,即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对此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研讨,科学、合理地设置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学时安排等内容。
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的日益更新,伴随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逐步增加。高职扩招院校应积极面对这一形势,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以精准化培养岗位需求人才为目的,探索高质量的扩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克服扩招教学出现的困难,形成校企双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