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2-13张燕红
张燕红
(晋江市实验小学 福建泉州 362200)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思辨和致用的双重功能。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比较关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化功能,未对其思辨价值有所关注。目前,为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重视学生内思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学生的外辩,强化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价值
首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外界未能构成清晰的认知,尚未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因此,小学生在接触外界信息过程中,容易面临不良信息诱惑和冲击,对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时,教师需要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有效提升学生思辨能力[1]。
其次,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小学生正处于推动自身基础能力的发展阶段,缺乏仔细观察事物,还有对事物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一些教师需要运用具体的课程,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上日程,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准确判断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奠定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最后,可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小学学习期间,学生的好奇心较强,有着十分活跃的思维。在具体开展教学工作期间,教师需要将关键点上升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面,对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多元化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将自己的观点提出来;并且还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帮助,不断强化学习主动性,促进班级集体进步[2]。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问题
在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过程中,针对学生相关能力培养的工作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问题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是十分不利的。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问题如下。
第一,在教学中,教师未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分析,而且往往认为该课程学习效果好的标准就是学生掌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懂得相应的教学案例,在知识理解方面准确无误,进而忽略了思维对学生的支配作用。大部分学生运用记忆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做习题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应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主要局限在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和内容方面,进而导致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热情受到抑制[3]。教学实施期间,教师只是向学生讲解理论方面的知识,引领学生学习与课程有关的内容,未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分析,表面化地向学生概述或者讲解相关内容,且忽略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使相关学生思辨能力发展效果不理想,甚至使得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学习书本知识,对自己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认识不到位,并且相关教师为了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期末考核通过率,通常将期末考试的培训当作教学目标,认为期末取得好成绩就是学生扎实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体现,从思维意识方面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工作有所忽略。
第二,未能有效组织分组辩论的活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程知识点简单易懂,相关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小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学习,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会对相关知识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导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受到局限。在教学过程期间,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手段,将知识点要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知识点完成书面练习,进而导致学生的知识,探索和认知过程不足。在一提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学生就认为是枯燥的,还需要反复地进行学习。这种对更多思考环节的抵触是从心理方面出现的,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教师未能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的心理,有效地组织分组辩论的活动,对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进行激励和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思辨能力的了解不足,自身思辨能力的发展也不够理想[4]。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将内容局限于传统方法方面,未能立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对思辨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学习道德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不够健全,而且相关教师也未能结合案例、视频,向学生讲解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学生对其知识学习的认知也局限在教材内容方面,忽略对课堂以外其他知识的思考与分析,造成相关能力的提升和强化效果不佳。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1.教材内容深层次分析
在以往教学方法之下,大多数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死记硬背的形式,学习教材知识,未能运用教材之外的资源开展教学。在此情况下的教育形式,通常是以引导学生应对考试为主,不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而新的环境下的教学,教师应该挖掘教材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构成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相关能力。这种内涵与新时代的教育内容相符合,还可以更好地奠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5]。
例如,教师在“同伴和交往”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核心要义进行提取,带领学生学会珍惜和维系友谊,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正确面对冲突,学会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方式将冲突化解。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一起欣赏一首歌曲。比如,在为学生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时,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欣赏完歌曲了,谁可以说一说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然后更好地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需要仔细听学生讲授内容,引导学生实施深层次思考,比如“你们平时喜欢交朋友吗?为什么喜欢交朋友?”,并带领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你们平时都是怎么交朋友的?”,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表达。在对课堂进行总结的环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思考任务,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如何才可以让自己更好地交朋友,以及与朋友进行相处,鼓励学生将相关方案提出来,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组织分组辩论的活动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学习潜能,对新事物有着深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思维可塑性是比较强的。所以,实践教学过程期间,不仅要对学生学习教材知识进行引导,还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主动性,促使相关学生构成良好的价值观,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思维体系当中的重要部分,增加实际学习效果。在组织分组辩论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内容的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期间,
需要参考现实生活中呈现出的具体现象,进而更好地完成创设生活化情境的相关工作,也可以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参照,加强小组辩论赛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并吸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辩论赛的形式,将自己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激发出来,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自身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学会尊重”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小组辩论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加强辩论题目的准备。比如,可以“生活中是否应该学会尊重”为题。在开始辩论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结合相应的观点进行有效分配小组,根据主题进行论述。在辩论期间,教师应该积极带领小学生运用实际事实,将有意义的论述完成,在探究期间还应该对主题和生活之间的关联有所关注,不要组织无意义的辩论。
3.完善学生思辨的方法
目前,对道德进行思想辩论的方式丰富多样。其中,“价值澄清法”是最为著名的。要想更好地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心理学家曾提出对学生认知冲突进行激发的相关观点,即用“两难问题”,比如科尔伯格,进而对学生相关思想和道德能力的强化进行引领。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才能够开展合理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在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完善学生思辨的方法的方向出发,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我们班四岁了”相关内容时,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思辨,不断呈现当前班级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共同探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给班级出处“金点子”的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结合课前调查,对班级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交流,然后随机从卫生、纪律、学习等几个方面切入,对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在让学生开动脑筋想点子,参与班级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金点子乐园,结合学生合作研究方式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出示相关要求。其中,小组合作要求如下。第一,选择一个小组成员都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第二,完成“我们的金点子”学习单。第三,汇报过程中,要求每一位成员轮流发言。教师需要在学生活动中进行小组活动的形式,对组员开展互相评价等工作进行指导,进而有效增加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学习到知识。总之,为了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相关教师应该将更多的能力提升和培养的方法分享给学生,也可以将基本的思考和分析的基础框架分享给学生,结合多种方法的应用,构建进行思考和辨析的思络,让学生的相关知识结构和能力更加健全。
4.加强思辨情境的创设
在对学生思辨能力展开培养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教学除了在英语、语文等学科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以外,还需要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落实到道德与法治的具体课堂教学期间,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将来学习提供保障。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加强思辨情境的创设是对学生思辨能力展开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具体教学中,除了引导相关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以外,还需要让学生具备自觉学习的行为,最主要的是带领学生拥有和提高道德方面的分析能力。作为教学引导者,需要在实际教学期间,加强思考辨析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善于辨析。学生课堂应该有着比较活跃的环境,可以在课堂中将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不会受到集体思维的影响,促进学生相关思维的融合,推动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影响[6]。
例如,教师在教学“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时,可以立足于对学生爱国主义意识进行培养的角度,带领学生认同爱国精神,并提升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结合相关问题,如“谁知道国庆的由来”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除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外,教师还可以将介绍国家象征引入课堂,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好融入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意识。
结语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生活方面的经验,所以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通常利用习惯性的思维去解决。然而,小学生主要的思维方式集中在分析问题的表面,不能理性思考问题的本质,无法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这就导致问题反复发生的可能依然存在。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教学引领的组织者,在具体工作中,需要运用合适的时机为学生加强问题创设,带领相关学生充分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解决问题。在讲解相关内容之前,教师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挖掘,立足于课本内容,加强生活化情景创设,深层次分析教材内容,组织分组辩论的活动,完善学生思辨的方法,推动学生基于教学方式深层次地对问题和知识展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