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际教研共同体“互联网+”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2-02-1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9期
关键词:校际教研互联网+

刘 平

(晋江市英林中学 福建泉州 362256)

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对教师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塑造和优化作用。互联网所拥有的迅速、便捷、资源整合等系列优势均可成为学科教研整体形式优化和整体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持性力量。因此,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教学意识和良好的教学嗅觉,努力促进互联网与校际教研、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校际教研共同体与“互联网+”模式应用解析

1.校际教研共同体与“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意义

校际教研共同体与“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校际教研开展有助于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只能通过集体备课、参与教辅等线下教育教学方式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但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很难把握教育事业随时代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新的技术,导致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而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效率的提升产生的阻碍作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校际教研行为有着非常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资源共享优势,特别是能够将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课题研究、精品课程和相关活动素材进行有效联系,并统一归纳到相应的数据库资源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随地登录并查询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研资源的共享化,也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广泛传播,有效地增强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高中物理的课程教育效果[1]。

(2)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校级教研开展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传统的教研途径只能通过黑板、粉笔以及PPT形式得以展开实施。由于教研环境条件有限,有的教师因为临时有事情不能参与教研讨论会议或者不能与其他教师交流他们的教学经验。况且,教师分身乏术,他们除了要传播知识、辅导学生以外,还要管理家庭生活,对待教研活动难免会抱有敷衍了事的态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代换,教师可以借助博客、论坛、微信群、QQ群等种类繁多的途径探讨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教学困惑,则可以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咨询其他教师或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充分地保证了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避免教师产生狭隘的教学认知,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技能。

(3)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校际教研开展有助于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在互联网并不普及的年代,教研方式是建立在教师的口述或者专家指导的基础之上,往往是由某个资深教师组织带队展开教研活动。这些教师通常集中在某个会议室、教研室等场所讨论某一具体的教学主题,枯燥的教研方式造成了封闭式的教研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加速了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实时互动、个人用户终端、多媒体客户端等智能方式参与教研活动,大力地推动了教与学的系统化流动过程,不仅方便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而且还使教师接收教研信息更加迅捷,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研流动状态。

2.校际教研共同体与“互联网+”模式的应用现状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互联的产物,可以提供大量的教研资源来支撑老师们开展广泛性的教研活动,教师们可以在互联网中平等、便捷地获取资源。但在互联网与校际教研工作密切结合的背景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教学研究基础类能得到进一步夯实,学校所采取的主流教研模式也尚未与互联网技术进行充分结合,而且个别教师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熟练度有待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网络教研工作的开展与高效运行。对这一客观现状有一个准确认识,是我们提升互联网校际教研效率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准确认识这一客观前提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是提升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基础[2]。

二、校际教研共同体“互联网+”模式的应用建议

1.依托视频系统,构建教研基础

着手构建符合学校自身特色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视频系统、教学资源库和教研会议体系既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研究过程中要完成的重点目标之一,更是我们依托校际教研与互联网模式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教育成果的保障。通过该视频系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实现以主会场的方式组织多个分会场的同步教研,实现统筹教研功能,同时也可以支持各个分会场和教学点自行组织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依托教研工作构建的视频系统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网络会议功能。网络会议功能有效转变了传统教学研究需要集中开会的常规模式,将现场会议转变为网络视频会议,有效节约了教师的教学时间。例如,“撩开物理学的神秘面纱”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导学单元,是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一个开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给学生上好第一节物理课便尤为重要了。教师在视频系统支持下通过视频会议针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研究和探讨,最终确定科学的教学方针和举措,顺利地完成课堂导学。

第二,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的应用。一般而言,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渠道开展教研工作相对于传统的教研模式有着更高的效率和更为广阔的范围。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都可以成立个人的工作室、个人工作空间和网上评课,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其中,共同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详细探讨。例如,“质点和位移”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质点的概念是尤为重要的。教师需要对如何讲解质点这一概念的教学方法进行详细探讨。而此时,便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登录名师开辟的工作室和个人空间寻找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整个教学举措的有效性。

第三,同步互动课堂功能。同步互动课堂功能主要是指参加校际教研协作的相关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设备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视频互动的方式进行密切的学术交流,随时开设城乡“手拉手”同步课堂和辅导课程,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3]。

2.坚持实事求是,优化教研模式

依托互联网技术优化教研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优化理念交流模式。理念交流模式基于教育均衡理念提出,将整个教研工作聚焦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这一理念上。在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的大背景下,同学校之间的教师、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协作研究。通过这种方法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协作教研”的可操作性,这也有助于对理念交流模式产生优化和促进作用。

第二,积极开拓省内共学的优良模式。福建省虽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沿海省份,但省内的经济发展实力具有较强的差异性,闽东和闽南整体的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其中以福州、泉州、厦门为突出代表,这些城市资金实力雄厚致使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颇为迅速。而省内的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发展程度上要相对落后,教育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充分应用为促进省内的教育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积极加强闽北闽西和闽东闽南的共学交流是课程教研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助于促进省内教育实力的协同进步。

第三,开展互助推进模式。互助推进模式主要是指校际教研工作的落实阶段我们要积极鼓励城区优质的学校和农村地区的学校进行密切的教育交流和沟通,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实力薄弱学校进行手拉手的互助活动,把教学试点工作和教学研究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区域整体教育教学实力的进步。

3.注重实效,促进教师交流

互联网有着快速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在开展校际教研的过程中,互联网技术更是发挥着非常典型的时效性作用。互联网+校际教研在促进教师沟通与交流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探索特色化的教育路径和模式。参与网络教研的教师数量众多,每一名教师的自身素质教育理念和面对的客观教育教学状况均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性产生了多种教学模式。最典型的模式有“主教——受援——一方主导(城乡合作模式)”“主教——主教——同课异步(校际研讨模式)”“主教——辅教——教研员点评(教研模式)”这三种。以“城乡合作”模式为例,在“加速度”这一部分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开辟两个课堂,城镇学校的课堂为第一课堂,乡村学校的课堂为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中的教师担任主教角色,第二课堂主要为受援角色。整个教学节奏由第一课堂把握,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第二课堂公开。第二课堂的师生能够根据实际的课堂情况提出观点和看法。例如,第二课堂的学生对加速度的实际应用不甚理解,便可以在直播间向第一课堂的主讲教师发出提问,由此便实现了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校际教学教研[4]。

第二,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针对福建省的教育发展特点,在整体的教研方法上确定“高中校集体备课、初中学校资源共享、教学点的资源推送”这一针对性的模式,最大程度上保障教师能够获取及时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例如,“牛顿运动定律”这一部分的知识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师集体备课组,组织相关教师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明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这三个教学重难点的讲解思路、知识表现、学生学情等一系列的内容,从而确定统一的教学提纲,并成为每一名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而每一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结合班级内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差异化的细节教学方针,能够有效地提升整体教学效率。

4.提升教师素质,适应教育新方式

综合本次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基本点,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校际教研和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涉及相关的信息技术形式。而教师对这些信息技术形式的掌握程度便会成为影响教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变量。考虑到这种情况,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增强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升其教学的整体水平,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具体工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校统一组织教师培训和交流。实现教学经验共享和教学技术交流是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一种重要渠道,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加速度”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某位教师利用AE软件制作出了一个圆形的球体沿着斜面不断加速滚动的动画,并在动画的旁边配备了相关的图文注解。这种教学示范既对整个物理学科的教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教师探索优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学校便可以组织专题的教学技术培训会议,邀请这名教师向其他同事讲解相关软件的使用,增强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技术素质。

第二,积极构建个人的网络教研平台。互联网技术与教育事业的有效融合,不仅仅表现为一些先进的通信技术工具对学科教学产生的辅导作用,更表现为互联网利用自身强大的信息检索和资源整合能,力并搭建系统性的学习平台。教师在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成立个人的网络教研平台,为教育沟通和教学研讨工作的开展奠定优质基础。比如:教师可以建立网络博客的教研平台,教师可以提前搜索教研材料,提出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将其上传到相应的博客版块,校际其他教师可以快速下载观看和阅览,同时反馈他们的教学建议,教师在具体的博客讨论区域就某个具体的教学主题展开讨论,如果教师不在线,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留言,等其他教师看到之后进行回复[5]。

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有效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交流和共享,不仅有效地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为其开展学科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参考和理论指导。教师通过互联网强大的沟通与资源共享功能积极接触优质教育资源,这为其更加高效地开展课程校际教研工作以及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本次文章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和校际教研的研究工作虽然告一段落,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仍然会对这一话题保持重视和关注,努力提升课程的整体教育质量和教研质量,为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而努力。

猜你喜欢

校际教研互联网+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