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研学课程建设的探索研究

2022-02-13纪文颉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研学课程设计基地

纪文颉

(北京博大未名乐航教育集团 北京 100000)

区域研学是研学旅行的创新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的新的教育方式。它依据区域自然、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各学科教学的需要,借助校外研学教育机构,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教育大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间,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实践体验教育。它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一、区域研学课程的特征

区域研学课程就是依托区域研学基地,以及区域内自然、社会的研学资源,充分开发研学主题,精选研学内容,确定研学目标,设计研学活动项目,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和体验中,各种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体验式实践课程。

1.区域研学课程的特征

(1)学习空间的扩大

区域研学是借助研学机构,由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社会,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实践体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这就打破了学校的课堂教学的陈旧方式,使实践性课堂无限扩大[2]。

(2)教育内容的丰富

区域研学走出校园,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实践体验。自然和社会中有着丰富的研学内容,山水风光、花草树木、雷电雨雪,历史文化、经济建设、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研学资源,将这些研学资源开发建设成研学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3)活动方式的多样

区域研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研讨探究。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天地,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体验教育,动手动脑,实践探究,在活动中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灵活的方式中,在实践体验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4)综合素质的培养

区域研学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内容,如理化生的融合,史地生的融合,文体艺的融合,各学科与社会知识的融合等等。研学方式的多样化,如实践、体验、探究、研讨、调查、交流等,这些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基础,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得到全面的锻炼,综合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

2.区域研学课程特点

(1)主题明确。主题课程依据基地主题和区域研学教材设计,内容丰富,目标清晰,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具体明确。

(2)因地而异。主题课程依托基地实际情况设计,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学生在主题基地参与实践活动。

(3)项目多样。主题课程内容中设计多个活动项目,每个项目都设计具体活动流程和活动目标,学生目的明确地完成设定的任务。

(4)分组实施。主题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要求组员之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项目中的任务。

二、区域研学课程内容

区域研学课程内容设置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结合区域研学资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科学提炼。

1.区域研学课程主题

区域研学课程建设要确定课程主题,选择教育内容。研学主题要根据研学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研学资源的不同而定,从研学基地和研学资源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确定不同的研学主题。

2.区域研学实施范围

区域研学的实施要根据地域特色,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区域内的研学资源的实际,来确定中小学生的研学范围。一般情况下,小学为乡镇研学,初中为县市域内研学,高中以省域研学,特殊情况可以选择省外国内研学。

3.区域研学课程体系

区域研学课程以区域研学资源为依据,开发课程主题,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活动,确定课程实施方式。

区域研学课程主题的开发要依托区域研学基地。在建设研学基地的基础上,开发研学基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传统资源、经济建设资源、科技科普资源、体能拓展资源、职业规划资源等,调动一切因素,开发系列资源,丰富研学内容,为开发不同主题的研学课程打下基础。

区域研学课程建设是在确定研学课程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使课程主题依据研学资源进行确定。课程内容依据研学资源进行设计,这就决定了研学课程的系列性。

三、区域研学课程设计

1.区域研学课程设计思想

区域研学是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经受锻炼,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是一个道德认知过程、道德感情升华过程、道德实践过程和人的社会化过程。

区域研学课程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内容,依据研学基地的可以为学生进行实践的活动场所,以及服务条件进行研学课程设计。在研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从课程主题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活动项目谋划、活动过程设计等方面都一切都要以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最终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的综合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各学科的整合,将综合实践列为学科课程,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区域研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的有效途径,丰富了综合实践的内容,同时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更为丰厚。特别是区域研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强调学生在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探究、研讨等方式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广阔的自然环境和教育情景影响下,通过体验、探究、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区域研学课程设计思想体现学生的德育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设计制订课程总目标,在“总目标”之下,设计学段目标,学段目标的设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特别是目标的设计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盲目设计会脱离实际,使课程的操作性大打折扣。

区域研学是改变传统教学的融多学科内容为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实践为核心的新的学习方式。它采取观察、调查、参观、访问、采访、实践、研讨、交流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体验中,促使学生听、说、做、想,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兴趣,开发智力,提高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区域研学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总体思路

区域研学课程以中小学生参加区域研学为依据,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以统整式课程为基本模式,以项目学习为研学形式,以体验式学习为活动方法,将区域研学基地、研学主题、研学内容、研学主体(学生)、活动项目五要素统整为一体,开发设计区域研学课程。

(2)课程主题设计

区域研学课程主题依据研学基地实际,开发确定历史文化类、红色传统类、自然生态类、经济建设类、科技科普类、体能拓展类等主题。一个基地内一般确定一个研学主题,也有一个基地确定两到三个研学主题。主题设定要根据区域研学基地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提炼课程主题,并围绕课程主题设计项目活动子主题,每一个项目子主题都是总主题活动目标的一部分,体现课程活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课程设计要素

①环境要素。区域研学基地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基地内部研学环境、条件,即设施、场所、安全因素等。基地环境影响课程实施。

②学生要素。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不难不易,不论从知识角度还是动手实践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可行性,如果没有可行,看起来再好的课程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③教师要素。研学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其次要有较高的研学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还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这是研学课程实施的师资保证。

④课程要素。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教学实施方案,学生实践体验手册,这是研学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

(4)课程设计内容

①主题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依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和参与活动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拟定具体的主题活动课程目标。

②主题课程介绍。主要包括活动课程主题、活动内容、设计的活动项目、活动特点及对学生的教育效能等。

③主题活动准备。课程准备有多个方面,准备越充分效果就越好。这里主要介绍四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研学教材,也可自行查询一些与本次研学有关的资料,使学生对研学基地、研学内容有所了解。二是指导学生划出研学内容中有疑问的地方,设定学习问题。三是下发课程学习手册,了解研学中重点注意的问题。四是具体布置研学后成果总结、展示和评比等事项。

④主题活动要求。根据活动内容和具体活动项目,对参与学校、家长、学生本人及带队指导教师等提出具体要求,对课程中要注意的事项进行具体说明,以保证课程实施的安全、顺利、有效。

⑤活动项目内容。这是主题课程的主体内容,具体介绍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流程。由于活动中设计了多个项目,要有序地描述每个活动项目的目标、内容、程序和具体实施办法。活动项目的描述是否清晰,决定了学生活动是否顺利。因此,项目描述就显得非常重要。

⑥具体时间安排。这里所说的时间安排是学生从出发地出发到课程结束的整体时间。因此,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从往返到课程实施,都要精心设计。往返要适当留有余量,课程实施中课时安排上要留有课程生成的时间。

⑦课程评价标准。根据区域研学课程标准和本主题活动项目,制定适合本课程的评价标准,使本主题活动课程具有明确的实施方向和完成标准,以保证课程实施的顺利有效。

(5)课程活动项目设计

①确定活动主题。先确定活动主题,选定研学基地,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

②明确活动目标。在活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研学基地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研学目标。

③选定活动内容。根据研学基地资源开发情况,选择课程活动内容,内容要具体全面,课程设计时考虑学生情况和活动中生成内容。

④设计活动项目。依据基地实际背景,在同一活动主题下,设计多个形式不同的活动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活动流程、要求及实施目标。

⑤安排活动时间。区域研学时间比较短,一般是一天完成。因此,主题课程总体时间一般安排6-8课时,具体时间流程在研学手册中应具体呈现。

⑥制定评价标准。按照区域研学课程评价标准,设计制定每次研学课程评价标准,以便进行活动过程评价。

⑦提出具体要求。对课程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也准备上的要求,安全上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活动结束后成果总结等。

(6)课程活动设计步骤

①初步规划。根据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需求,进行研学课程主题的设计。

②基地考查。在确定研学主题的基础上,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研学基地,课程设计者要深入研学基地进行考察,考查基地研学资源、研学场所、研学设施设备、研学饮食服务条件等,为研学内容、研学活动项目的设计打下基础。

③讨论和设计。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对研学内容的设计、研学活动步骤的谋划等核心内容进行全面的研讨,集思广益,最后形成统一意见,进行课程方案设计。

④完善课程。对形成的课程方案进行再次研讨。大家针对已经形成的方案继续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进行修改,使方案不断完善。

⑤实践观察。课程设计者要参与课程的实施,并且要和教师、家长一起,深入到学生的实践体验当中去,观察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反映,以及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查找问题,以便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⑥反馈。听取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家长,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活动策划等方面的意见,以便全面掌握课程的实践效果。

⑦二次策划。在第一次谋划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反馈上来的针对课程的意见,对课程设计进行二次修改,增加或较少课程内容,对活动项目进行重新审视,对活动程序进行重新设计,使课程更符合学生需求,时效性更强。

猜你喜欢

研学课程设计基地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研学之旅
我的基地我的连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