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为成长赋能
2022-02-13仲海静
仲海静
(青岛大学路小学 山东青岛 266000)
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长特别容易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其实,这些冲突的背后都是家长对孩子的爱,但只是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不恰当的“沟通”方法往往会和教育初衷背道而驰。而优质的沟通是能够温暖、滋养、润泽孩子和家长的。
一、有效沟通,培养自尊、自律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时候很多家长会忍不住唠叨、责备、埋怨孩子。此时家长的真实目的是关爱和帮助,是帮他们改正和提高,但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却是“我太差劲了”“我什么都做不好”之类的自我否定。
一些家长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耗能”沟通,如“我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做错了”“就知道玩,学习上怎么不见你这么使劲”等。这样的沟通是把能量全用在发泄不良情绪上了,而孩子的能量自然地都用在怎样对抗父母的这些坏情绪上。此时双方都没有多余的能量去解决问题了。这种沟通往往比打一巴掌更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所以,要让孩子“自律”,应先要让孩子拥有“自尊”。
很多孩子之所以叛逆,其根源是内心缺少了安全感,缺乏自尊,他的叛逆有的时候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其实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每次犯错的时候,就是成长的良机。我们要珍惜这些“错误”,充分发挥“错误”的作用,让孩子在纠错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比如,“错了没关系,出现错误是好事啊,咱们想办法改正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你现在是怎么想的,你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太好了,就按你说的办!”或者“你想不想听听妈妈的建议呢,现在,你来决定接下来怎么做吧。”如此,孩子就会坦然地面对错误,欣然改正错误。再遇到问题,孩子就不会逃避,在改正错误中还收获了一份成长的自信。这样的沟通是善意的、真诚的、有尊重的,就是“赋能”的沟通。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问题怎么进行有效沟通呢?有效沟通,一定是先“共情”,再“引导”。有效沟通四步法,让爱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流动起来。
第一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不带任何评价。
第二步,表达我们看到这些行为时的感受。
第三步,表达出我们感受背后的需要。
第四步,表达出一个自己具体的请求。
比如,关于房间打扫问题:我看到你把好几双的袜子扔在地上,把裤子衣服搭在床头,我很难过,妈妈很辛苦,我希望咱们家有一个整洁的环境,今天你能先把自己的袜子洗了吗?
再比如,看到别的孩子被表扬:我今天看到群里老师表扬小明(化名)作业很优秀,我有些羡慕,也有点小失落,我相信你认真做也能做得很棒的,这周末的作业你能再努力一些吗,让妈妈也为你感到骄傲。
这样的表达既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又能让她们感受到家长的真情,更愿意按家长期望的去做。在跟孩子沟通时,我们一定要认真聆听,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尊重,这样能给孩子树立自尊心,他也会在与大人的谈话中认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孩子的理性思维习惯会有很好的帮助。当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迅速地和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
二、正向赋能,相信相信的力量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在愉悦的体验中去坚持,在被别人,特别是被自己重视的人欣赏和夸赞时,积极性往往会更高。特别是孩子,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并不成熟和全面。这时候,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往往就会成为他对自己的定位。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如果常说“你真不懂事,你太笨了,你怎么什么都学不会”类似的话,孩子就会觉得“我不听话,我太笨了,我什么都学不会”。反之,如果我们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进行正面引导,“今天这么快就写完作业了,上课听讲一定很认真”,或者故意对家人说“老师说咱家孩子最近很努力,越来越有进步了。”孩子也会渐渐觉得自己真棒,能做得更好,从而获得自我肯定和继续努力的动力。
有一个留级的孩子小凯(化名),在他家长的眼里并不是一个好孩子,第一次听写50个生词只对了两个,孩子的眼神是灰色而带刺的,其实这是他的保护色。班主任在对他进行了几天的观察之后,发现他的力气很大,于是让他帮忙分发水果,在同学们一句句“谢谢”中,他的心渐渐柔软起来。班主任在给家长地留言中写道:“谢谢小凯(化名)同学,今天帮忙分发水果了,他很有力气。”起初家长并不在意,后来班主任经常留言,也提醒家长少盯着孩子的缺点,多关注他的成长和进步。班主任会在他们作业中写:“今天的作业记录很认真”“今天课堂纪律有进步” 等小鼓励,也写“看到你课堂上认真听课老师真开心”等小肯定。渐渐地,小凯(化名)的妈妈也开始在作业记录本上反馈小凯(化名)在家里的进步表现,“今天一回家先写作业了”“今天回家帮忙收拾碗筷了”,也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在这样的家校联合激励中,小凯(化名)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课堂上能坐得住听课了,作业完成得越来越认真,开始像大家一样吟诵国学,读课外书,记日记甚至写连载。他的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自信心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其自信心进行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学习落后或者逃学、厌学的孩子,究其原因都是丧失自信心。孩子看不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才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实际上,即使那些学习很差的孩子,只要我们能重新燃起他们内心自信的火种,都是完全可以取得进步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成为孩子永远的安全港湾,多看他们的闪光点,看到他们发展的可能性,相信他们能做到。这样孩子才有信心、有力量不断前行。
三、信任老师,合力托举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有两股重要的托举力量,就是老师和家长。家校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对于孩子的全面成长来说特别重要。老师们平时工作很忙,要上课、备课、要批改作业、要参加教研写材料,还要面对孩子们的各种不同的问题,往往只是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联系家长,而很多时候,孩子在学校的群体生活中更容易暴露问题,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此时和老师的有效沟通,更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主动联系老师,寻求帮助。
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时,没有进行赋能式沟通。这样孩子在校犯了错,怕父母批评甚至责打,于是回家在谈到自己的问题时避重就轻,甚至直接推卸责任。家长也不再向老师求证,就信了孩子,觉得自家孩子在校受了委屈,甚至对老师有了误解和偏见,不再联系老师。长此以往,遮掩了问题,而问题也就越来越不容易解决了。其实,老师们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就想和家长合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孩子得到改变和提升,让班级更加团结和谐向上。因此,当老师的反馈和孩子的表达出现不符时,作为父母一定要第一时间和老师再次真诚地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
有个班级里特别不受欢迎的男孩,他的桌洞总是乱糟糟的,随意乱扔纸花,甚至有痰乱吐,而且斤斤计较,同学们纷纷表示很不喜欢他。老师和家长沟通,家长总以为是老师和同学故意孤立他,一味地埋怨老师没有维护好孩子,却从来没认真考虑过为什么大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老师在和家长多次交流之后,这位孩子的母亲终于意识到要让孩子受欢迎,就要好好改变自家孩子的行为习惯,每一个努力的孩子都值得被尊重,后来这份改变终于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重新接纳了他。家长很后悔没能及早调整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误解了老师,反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当然,老师们在百忙之中,也很难保证事事都看得全面而准确,若是孩子真受了委屈,家长此时对老师的理解和信任就更为重要了,相信老师不愿让任何一个孩子受委屈,一定会尽力给予孩子相应的安抚。
当孩子在家出现错误后,如不接受家长教育并改正的话,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同努力帮助他及早认识、改正错误。现在的孩子很喜欢表现自己,愿意听到老师的赞扬,特别是在班集里,更愿意听到老师的赞赏,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但在家里,他们是父母掌中宝,于是他们就毫无顾及的为所欲为了。这确实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沟通,建立家校联合教育体系,使孩子保持家校的一致性。另外,善用他们的表现欲和荣誉感,巧加奖罚,使其明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着急,不能指望一朝一夕能有所获,和孩子打交道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善于利用孩子心理,动之情,晓之理,必要时还要责之巧。
四、以身作则,让教育润物无声
古语说:“为人父母者,务要积德,务要包容,务要和蔼,务要惜精神。”所谓“惜精神”就是做父母的要有风骨,中国人的风骨。因为你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其实现在的教育,很多情况下,就是父母的见识、格局和教养方式。若是我们培养的孩子正直、友善,文明、向上,自然会吸引其他孩子靠近他,欣赏他。除此之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除了重视学习,更要重视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志品质的培养。
亲子沟通中,我们希望孩子做到什么,我们自己就先要这么去做。老子曾告诉我们,做父母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其实都说孩子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我们做家长的存在的问题。与其指责,不如和孩子一起立个规矩,一起去遵守约定,一起改变。家长改变了,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也会改变。所以,榜样是无声的命令,氛围永远是最好的纪律。父母自身的积极生活的状态,其实是最有力量的无言的教化和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就是榜样的作用,比任何老师包括父母自己对他的说教都要管用;父母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比那些座右铭的影响要更为深远。要想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家长先要具备那样的习惯。“上行”为善,“下效”自然也会为善,家长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就不需要教了。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带头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作出表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最重要、最高超的教育艺术。事实上,对孩子来说,父母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在无意中发挥的,但这种影响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这足以说明,孩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为重要的就是父母的率先垂范,要给他们树立好榜样。
在给孩子做榜样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要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始终如一地严于律己,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就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我们得体的言行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会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2.要懂得只有正己才能化人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跟上我们的脚步。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孔子也曾说:“欲教子先正其身。”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孩子是纯真无邪的,他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他的脑海留下深深的印记。无论举动是好是坏,都会给他一种示范作用,好举动好示范,坏举动坏示范。正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如果我们是一个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就是对孩子说再多“要好好学习,善于思考”的话也无济于事。因为在我们身上,孩子根本就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更没看到我们认真读过一本书。
3.摒弃错误的言行举止
孩子在最初学习时,都是把父母作为参照的,总是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作为父母,我们一定摒弃错误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要知道,孩子正踏着我们的脚印跟随着我们。
做父母的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做好父母,但无论父母现在处于什么状况,只要愿意为了孩子有不断改变自己的意识,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为,就会在无形中奠定孩子的德行基础。所以,我们要从自己、从小事做起,为孩子撑起健康成长的生命之帆,为孩子点亮人生道路的明灯。只有我们端正了自己的言语行为,在孩子身上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良性的沟通能让家长、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爱流动起来,互相温暖、滋养,成为彼此生命中那个最好的贵人。家长在培养好孩子的过程中,也能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