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绿色音乐课堂,让儿童的“梦”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回归

2022-02-13李世影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1期
关键词:趣味幼儿教师游戏

李世影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中心小学校 吉林长春 130116)

音乐教育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音乐教育对幼儿产生的影响甚微,其真正作用并未展现出来。究其根本在于,幼儿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与幼儿的发展特点并不契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被幼儿所接纳,幼儿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保障,幼儿会对音乐产生抵触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与幼儿的互动沟通,导致幼儿的参与度比较低,音乐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幼儿身心发育并未成熟,注意力有限,在课堂中会被无关刺激所吸引,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课堂的优化设计,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创新音乐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抓住幼儿的眼球,发挥音乐教学的真正作用。

一、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课程在幼儿阶段的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其教育理念与音乐教学的效果息息相关。从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并不重视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其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音乐教育局限于唱歌,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成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受到错误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并未投入过多的精力,以帮助幼儿学会演唱歌曲为教学目标,使得音乐教育的真正作用无法彰显出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并未关注到班级中幼儿的接受能力,使得幼儿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保障,幼儿对音乐的学习热情会被磨灭殆尽,音乐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另外,幼儿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受到年龄的限制,自制力有限,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幼儿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增添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二、幼儿音乐教育开展的意义

1.提升感知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音乐教学,能够丰富幼儿的感知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拉近师生距离,借助音乐教学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关注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时,会综合考量幼儿的接受能力,并将游戏融入其中,提高音乐课程的吸引力,精心设计音乐教学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助力。幼儿受到年龄的限制,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各项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理解能力有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音乐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视野能够得到拓展,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幼儿能够接触到不同种类的音乐,感受到音乐的节奏特点,学会欣赏和鉴赏音乐,把握不同节奏的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元素,幼儿的感知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2.帮助全面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幼儿的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音乐能够刺激幼儿大脑的发育,借助音乐开展启蒙教育,能够推动幼儿左右脑协调发展。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幼儿能够积累掌握更多的歌曲,学会辨认判断乐曲的类别,掌握歌曲演唱的方法,发展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幼儿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同时,会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带领幼儿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同时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在新时期下对幼儿的培养方向发生了改变,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在课堂中会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互动沟通,与团队成员协同合作,锻炼幼儿表达能力的同时,帮助幼儿形成团队意识,掌握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开展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趣味情境

在幼儿教育中,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在情境中开展教学,能够抓住幼儿的眼球,提高幼儿的专注力,避免幼儿出现走神的情况。情境教学法与幼儿音乐教学的融合,能够大幅提升音乐教学的效率,在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音乐知识,幼儿会沉浸其中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的情景教学法的优势,在音乐教学中创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多与幼儿互动沟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帮助幼儿掌握音乐知识,激活幼儿的创新思维。

以“单簧管波尔卡”为例,这首乐曲对幼儿来说学习难度较高,需要幼儿理解乐曲的内容、掌握乐曲的节奏,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播放兔子在花园玩耍的视频,让幼儿感受兔子轻松愉快的心情,并将自己带入到兔子的角色中,跟随音乐节奏模仿兔子的言行举止律动自己的身体。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兔子玩偶开展教学,播放音乐的节奏,并跟随节奏移动兔子玩偶。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能够对乐曲的节奏有初步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大致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发放兔子玩偶,并播放乐曲,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舞动手中的兔子玩偶,强化学生对乐曲节奏的感知能力[1]。

2.设计问题启发

幼儿教师面对幼儿组织教学时,要考虑到班级中幼儿的思维发展情况,借助问题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在讲述音乐之前,要先对音乐曲目有深入的了解,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加以引导,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加深幼儿的印象,推动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设计与音乐相关的问题时,要综合考量幼儿的接受程度,设计出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问题,发挥问题的优势和价值,激发幼儿对音乐曲目的学习兴趣,在问题的引导下真正理解歌词,分析并掌握歌词的深层意蕴。

以“春天里来”这首乐曲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搜集与春天相关的资料、收集四季的图片,在课堂中结合课件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观察图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能够说出图片对应的季节吗?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这个季节代表的植物有哪些?你对这个季节有哪些了解?”鼓励幼儿展开分享活动,基于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引出所学的音乐曲目,并询问幼儿“对春天有哪些了解?为什么喜欢春天?”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关联密切,能够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积极参与到分享活动当中,为歌曲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2]。

3.融入趣味故事

幼儿对于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幼儿这一特点,借助趣味故事组织音乐教学。幼儿在聆听故事的同时,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产生影响,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推动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收集与音乐曲目相关的趣味故事,将其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先大概讲述故事的背景内容,鼓励幼儿发散思维,对故事内容进行创编、补充,教师也可以先播放音乐,让幼儿基于音乐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编趣味故事,组织语言将故事讲述出来。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得到发展,同时对音乐内容有充足的了解。

以“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曲为例,教师可以在PPT中展示鸭子的图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分析图片中的元素。观察力强的幼儿能够发现在图片中的柳树下有一只可爱的小鸭子正在哭泣,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加以引导,让幼儿思考小鸭子哭泣的原因,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幼儿会提出各种猜想,教师要认真聆听幼儿的想法,采取鼓励式的教育,接触趣味化的故事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引出音乐曲目,幼儿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找出小鸭子哭泣的原因,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音乐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3]。

4.开展游戏教学

幼儿园的课程多以游戏为载体,幼儿的接受能力较差,若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幼儿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注意力会被无关刺激所吸引,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借助游戏丰富课程形式,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从中感受音乐的学习乐趣所在。

教师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借助图片、动画等内容组织开展趣味化的游戏活动,以“牛仔很忙”这首歌曲为例,借助游戏完成音乐教学,鼓励幼儿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尝试完成舞蹈动作的创编,并在班级中开展表演活动。在课程开始时,借助多媒体播放斗牛舞的视频,通过视频内容让幼儿初步了解牛仔,在脑海中形成牛仔的人物形象。接着在班级中开展趣味化的游戏活动,组织角色扮演的活动,师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由教师发布指令,如拍手、拍腿等等,在教师发布指令之后,幼儿要配备相关的动作,调动幼儿的游戏热情。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掌握基本的动作,身体协调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在游戏结束后播放音乐,让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律动自己的身体,鼓励幼儿创编舞蹈动作,激活幼儿的创新思维。游戏活动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能够在班级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绿色音乐课堂[4]。

5.联系日常生活

幼儿园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可以将音乐与日常生活关联起来,借助音乐曲目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幼儿音乐素养的同时,让幼儿从中积累更多的知识。

以“餐前感恩歌”为例,在组织幼儿用餐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这首歌曲,带领幼儿演唱,让幼儿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中,体会歌词的内容,让其学会感恩、珍惜粮食,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教师也可以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在幼儿早上入园时采用欢快的音乐,中午午休时采用适合幼儿入睡的音乐,幼儿下午离园时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在不同时间段播放相对应的音乐,带给幼儿独特的学习体验,发挥音乐真正的优势和价值,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音乐,音乐教育也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音乐教育与幼儿日常生活的融合,能够丰富幼儿日常活动,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幼儿教师要与家长达成一致,让家长认识到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配合教师的日常工作,在家庭中适当地渗透音乐教育,营造出学习音乐的良好氛围,挖掘幼儿的闪光点,激发幼儿的潜力,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助力[5]。

6.做好情感引导

幼儿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做好幼儿情感的引导,借助音乐曲目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推动幼儿情感的发展,教师要做好示范,带领幼儿表达自身的情感。

以“猫捉老鼠”这一儿童歌曲为例,教师在讲解这一音乐作品时可以借助游戏开展,组织开展趣味化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所在,同时以幼儿熟悉的卡通形象来展示歌曲中猫和老鼠,让幼儿产生熟悉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歌词,将歌词中提及的小老鼠的不同动作圈画出来,如跑步、趴在桌子底下等等,教师进行示范让幼儿开展模仿,带入到小老鼠的角色中,在模仿结束后予幼儿五分钟的时间展示,满足幼儿的展示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在玩耍的过程中,幼儿能够牢记歌曲内容,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音乐曲目的学习乐趣,体会小老鼠紧张的情绪,以及回到家后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明显发现,幼儿对“跑老跑去”“现在睡觉”等歌词的记忆存在困难,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要适当地进行调整,借助夸张的动作加深幼儿的印象,在幼儿脑海中塑造小老鼠的形象,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下,幼儿教师要重视对音乐教学的开展,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构建绿色音乐课堂,满足幼儿的音乐梦,挖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幼儿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结合音乐设计趣味化的情境,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在课堂中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借助简单的问题帮助幼儿理解,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幼儿教师还可以借助趣味故事吸引幼儿的眼球,让幼儿积极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面对幼儿开展音乐教学,需要音乐教师精心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组织开展游戏教学,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热情。

猜你喜欢

趣味幼儿教师游戏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午睡的趣味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