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识读能力研究现状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22-02-1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1期
关键词:读写能力模态英语教学

周 哲

(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3)

引言

多模态识读能力(multuliteracy)是“新伦敦小组”的11名西方语言学家于199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新伦敦首先提出的,该小组同时指出多模态识读不仅有传统的读写识读能力,还现代信息网络时代的技术识读(technology literacy)和信息识读(information literacy)等多种能力。还指出新媒介的超文本时代,从语言、视觉,听觉、空间五个方面进行意义的构建模态,以更好地理解多媒介的传递的信息[1]。

Williamson(2005)解读了“多模态”相关术语,强调多模态识读能力是指学习者具备能在阅读多种媒体和模态后能逐渐形成新信息的能力。我们国内学者对multiliteracy一词的理解和翻译是不统一的:胡壮麟(2007)将其译为“多模态识读能力”或者“多元识读能力”;朱永生(2008)、张德禄(2014)译为“多元读写能力”;韦琴红(2009)、张义军(2011)等人则译为“多模态识读能力”。这些术语翻译都强调了在识读过程中通过分析融合各种多模态信息符号系统,对新媒体承载的信息进行选择、解释、对比、理解及批判的能力。为了保持全文前后一致和叙述方便,本文使用“多模态识读能力”的翻译[2]。

一、多模态识读能力研究现状

“新伦敦小组”建议,学校课堂教育需改变现有的语篇,侧重于对多元文化的多模态语篇的设计,以此培养学生多元的读写能力[3]。国外学者对多模态识读领域的关注较早,很多学者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理论框架、应用、培养模式、差异和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Kress(1996)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阐述,并指出社会、经济、交流、技术四大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读写能力[4]。Jewitt 和 Kress(2003)用一系列实例分析了在多模态环境下如何培养多模态识读能力。Healy(2004)提出多模态识读的四步课堂教学模型,并基于此教学模式,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多模态信息过程中增强他们对多模态的敏锐性及识读能力。此外,Kress 等(2004)了探究了课堂上多种模态的互动和相互作用。Lemke(2009)分析了科技语篇、超文本的多模态特征,并提出了自己对新媒体时代的读写教育的新观点。

作者通过CNKI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关于多模态识读能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多模态理论层面的探讨和教学中多模态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证研究[5]。

1.理论层面的探讨

我国关于多模态识读能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模式的探析,多模态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多模态识读能力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启示以及在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讨几大方面[6]。

胡壮麟(2007)较早引进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指出了多模态识读是由文化识读和技术识读组成,并从社会符号学中的多模态化的具体问题入手,如计算机符号学、多模态符号设计、话语参与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探讨了如何在建构语篇中实现连贯以及多模态识读能力。朱永生(2007)也较早关注了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含义,并梳理了国外关于提高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有效策略的相关研究。李冬梅(2008)认为,我国英语教学主要关注重视英语文字的输入,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及读写多模态信息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多模态意识,使学生能够融入并适应多样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张德禄(2009)引用多模态话语理论深入研究了外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葛俊丽和罗晓燕(2010)从不同视角阐述和评价了多模态识读教学法,并讨论了这一新的识读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意义。韦琴红(2010)结合超文本化教学和多模态识读两个方面,探讨培养大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的模式。王惠萍(2010)突出了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结合多模态语篇资源讨论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6]。杨渝和丁年青(2011)研究了多模态教学法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徐立红(2012)参照新伦敦小组多模态识读培养方式,分析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多维性,探讨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模式[7]。张德禄和丁肇芬(2013)应用多模态体裁理论和多模态读写能力理论,根据教学法及教学步骤对教学模态选择的制约,设计出多模态读写能力培养模式框架。钱秀金(2013)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多模态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就多模态未来研究方向给予建议。刘学斌(2015)借助于多模态识读能力理论对现代教学模式进行分析[8]。李茜和戴瑞(2019)应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多模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提高学生的识读能力。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初高中英语教师侧重于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能力培养(孟婷2018;林丽娟 2020;高于;苏伟伟2021)[9]。

2.实证研究方面

作者以多模态识读能力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检索发现,关于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证研究多集中在近些年。通过多模态语篇分析、话语分析、看图作文写作及阅读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等问题[10],例如:张征(2011,2013)在其研究中,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通过定性及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课堂实证研究了解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的现状,探讨在多模态PPT演示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变化情况,尝试建构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方式。张义君(2011)通过定量研究对北京某高校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运用情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虽然高年级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的运用能力好于低年级学生,但高、低年级学生在多模态识读批评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文章讨论并分析了如何帮助学生对文本超文本的批判性识读并增强其多模态识读意识和能力。张义君(2012)通过建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如何利用此框架培养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11]。宋庆伟(2013)以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实验班和控制班分别进行多元立体话的授课方式和传统讲解的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通过比对多模态读写能力教学和传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起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培养问题,必须自觉转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12]。张德禄和刘睿(2014)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来检验其提出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价值。刘巍(2015)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多模态识读能力教学模式,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评估这一模式的应用价值。张燕(2018)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来检测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对于通过各种感官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的实用意义。蒋海燕(2019)探讨了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多元化开展的多模态识读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并且通过课例形式展示了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开展多模态识读教学。孙玉凤、林大津和孙清玲(2020)通过教学实践中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在外语语言学习和意义建构过程中,发现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提高学习者多模态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外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13]。除此之外,一些学者也就多模态识读是否适合国内学生的外语学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例如,朱静(2016)侧重于PPT的呈现和设计分析。李丽娜(2016)郑鑫(2017)探究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培养中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张欢雨(2016)吴丹(2018)许燕芳(2018)侧重于探讨基于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师模式探究[14]。

综观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多模态理论虽引进的较晚,但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多模态识读能力,也产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探析和实证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生的多模态读写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应加强学生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培养。胡壮麟(2007),朱永生(2008)指出:不仅重视学生的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相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会重视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15]。

二、多模态识读能力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科技的飞速发展及网络多媒体的更换,传统读写方式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关注培养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胡壮麟(2007)认为多模态教学法改革了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可以识读语篇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解释符号和图像并利用网络等技术工具进行高效学习和与社会团体互动的环境[16]。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校的评、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三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达到数字化时代下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标。

1.教师身体力行,不断提升个人的现代教育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英语授课工具也呈现多样化,我们可以利用PPT、音视频、网络或者语言实验室等进行授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升个人现代教育水平和能力。教师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掌握有利于课堂上的资源整合,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多样的模态文本,多模态信息,这样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氛围,为有效的师生交流和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17]。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行动上真正重视起多模态读写能力的理念,一方面不断提升个人的现在教育水平和多模态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有效的理论框架和多模态教具加大学生在读写方面的训练。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也呈现出新的形态和形式。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成为常态。但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课堂中还没有完全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而且很多大学英语课堂以四六级考试为导向,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不停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学注重单一的只是课本讲解模式。如果英语语言教学只关注文字读写而忽视其它模态,这样不仅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也没有利用好信息技术与各种教学平台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应该是多模态的有效互动[18]。教师除了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外;还应充分利用在线课程,教材配套的网络资源,以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多模态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有多模态的意识,还可以通过任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潜能,并能够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资源或者互联网技术进行收集整理信息,让大学英语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同时,这种多模态文化意识也有利于学生透过语言了解多元文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培养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克服只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语意讲解模式的缺点和不足,注重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个性化、协作化以及超文本化,并逐步增强其对非文字模态的敏感性和多模态识读意识。

3.加大实践练习,重视批判性读写

毋庸置疑,在英语教学中,无论是放在首位的侧重读写还是近些年也重视的听说能力培养,都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操练。正如张德禄(2009)认为外语教学的不但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知识、技能和整体素质的综合。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除了文字模态以外,还有各种身体语言,声音模态,网络资源等多模态资源。教师可进行小组活动,例如,以新未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学生除了可以进行单元主题相关的听力对话进行练习、语篇进行配乐朗诵外,还有小组剧本表演,也有跟单元主题相关的项目实践。而这一系列的课上课下实践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综合使用语言、图像、动作、颜色、音乐等书面语篇之外的形式资源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来了解本单元主题文化的同时,又可引导学生对文本、语境、文化等进行反思[19]。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只注重课本文字的讲解,重视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例如大学生自主学习网站,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PPT等多媒体手段结合进行多模态复合式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符号识读、文本识读、语境识读和批判性的识读能力。

除了教师教学层面。学校也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单一的应试试卷不能全面的评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评估应注重过程化,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并重视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例如除了重视教师教学中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及多媒体工具进行多模态教学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课堂参与情况,网络学习情况,小组展示等可以体现学生多模态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评估模式[20]。而从学生层面,一方面学生应该基于自我学习模式进行反思,转变传统的单一模态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来获取多模态信息,例如,电子报刊,学习网站,网络仿真学习环境,MOOC等网络课程进行多模态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应该重视学习产出,结合课堂课下的小组活动或者实践来检测自身是否能够将所学多模态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21]。总之,教师教学,学校评估及学生的多模态自主学习三者充分结合才能有效的构建多模态读写的英语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才能提升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

结语

时代发展的需要,英语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思辨能力缺乏,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也将是学生逐渐学会进行思辨的过程,并有助于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不同文化识读比较能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结合当下教育教学的新目标和新特点,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及协同多种教学工具来培养学习者的多模态识读能力,改善其识读态度并丰富其识读选择。

猜你喜欢

读写能力模态英语教学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Your trash for our books
Letter time 书 信 时 光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国际扫盲日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