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代我校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思政教育规律探索*
2022-02-13郭文辉
郭文辉
(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 湖南湘潭 411104)
引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湖南工程学院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和机电、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电气、机械、纺织、化工、管理、信息等优势专业群,涵盖工、管、文、理、经、艺六个学科门类。现设有20个教学科研单位、53个本科招生专业、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拥有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应用特色学科8个;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专业8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3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学校现有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4个,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3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优秀实习基地25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97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示范实验室(中心)9个,建有4个现代产业学院。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丰富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真实地服务于制造、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针对这样的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的重要方针和价值导向,需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加大各方的协调发展,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向着全方位的方向实施延伸,只有这样才可以凸显应用型人才培育优势,顺应时代的发展路径[1]。加强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建立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模式使学生通过对各种实践活动的认知和理解,对学习和生活素材实施创新,调动学生思考、内化、创新的积极性[2]。
根据客观实际相比,应用型人才比学术型人才更能满足社会需求,能熟练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应用于与所从事的工作,在生产实践中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同时培养出一批非常专业的技术人才。在学识和见解上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高,这是应用型人才的显著优势。应用型人才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解决生产生活、制造制备、建设、管理及服务社会等过程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具有技术应用熟练、社会实践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突出表现。对于学生个人来讲,关键是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心理、修养、业务、体魄、思想等方面。思政教育的核心是政治方向、思想品德。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仅仅依靠思政课程还远远不够,必须在思想政治课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专业课程,做到各相关课程紧密结合、相互关联,甚至思政课程全覆盖,形成更为健全的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
研究的内容,纵观近年来学术界、各高校和思政课工作者对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研究成果,其对促进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3]。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思政教育与应用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更多的是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体制下进行的,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应用”是办学和高校发展的重点,培养适应国家、行业和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更加需要加强思政理论教学。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作者通过多年的学生工作和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思政理论及教学经验,有鉴于学生工作和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有效性策略并付诸实践。
一、我校应用型本科思政教育现状和可行性分析
1.现状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本科高校,长期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地落实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发展战略,注重人才的培养质量,建立相应的思政发展目标。对于思政课程来说,不仅需要加大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展现科学的艺术魅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部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施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我校仍然存在重理论轻视实践的问题,导致不少学生的认知和内化存在不足。很难将理论部分落到实处,甚至还会出现认同和践行不一致的问题。
首先,全校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4]。以往的思政教育习惯于向学生着力灌输理论知识为主,课堂教学模式老套,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严重不足甚至有抵触情绪;部分教师在传授思政理论知识时仅能限于简单讲解部分理论概念,未能深入剖析其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对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多维度解析概念的意识疏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严重不足,长此以往极易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消极情绪,高校思政教育严重滞后。近年来,大多数教师接受了教学改革的影响已逐步探索思政教学新方式,各种新教学方式实施初期成效明显。但随着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展开,部分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重点体现在少数教师无法灵活掌握新教学方式,对新教学方式内涵领悟不够透彻,如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仅是将课本知识复制到课件中,并未以灵活方式向学生展示课本内容,并未真正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与方式。由此可见,部分教师尽管有创新教学模式的意识,但并未真正掌握多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技巧,同时对教学过程缺乏系统规划,并未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其次,我校思政教师重灌输轻互动、反馈,导致部分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不足,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用思政教育所传授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学习方式,让教和学之间形成了“灌输—接受”的关系。在实践的历程中,高校还需要结合思政的发展方向,保证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5]。
第三,考核考试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从传统的视角看,思政课程教学的考核考试方式相对单一,很难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甚至出现实践部分落实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衔接性不足的情况出现。
第四,我校思政教师重形式轻实效,长期出现教学理论不足,经费投入不够,实践教学队伍和基地建设不够,实践教学标准不够合理,教学方法有待欠缺等问题。此外,在实践教学的历程中,学校缺少顶层设计,整体性和连续性不足,甚至还会导致机制性建设不强,无法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
第五,新时代的国际环境与国外不良思潮的冲击,对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显著的不良影响,特别是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对部分高校学生思想产生严重的影响,阻碍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提升自身素养。高校思政教育尚未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并未实现有效衔接,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家庭参与的严重不足。在我校学校教育中,思政教学工作仅由思政教师与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并且将思政作为单独课程在全校开展课堂教学,思政教育的教育价值和服务育人功能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影响学校服务管理水平与质量,没有发挥服务的隐形育人价值,造成学生对学校服务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心理,从而增加学校思政教育难度。调查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学生思政教育与家长无关。在社会教育中,学校忽视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未体思政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2.可行性分析
对于我校来说,思政理论教学是按照实用主义的路线实施定制的,不仅需要关注理论部分,还需要关注实用性的部分。也就是说,需要在合理统筹规划下保持思政课程内容建设,分析问题中较为肤浅的部分,找到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合理的关系中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且加大认知,提高实用部分的主要内容。应用型本科思政教学需要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合理地统筹规划,并且需要采取对应的实践教学方式,思政实践教学一方面体现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校是典型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学校80%以上的课程是专业技术课程,可见专业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潜力巨大,专业课教师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方面责无旁贷。专业课教育占据学生学习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我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环节,专业课与思政教学相统一,是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也是我校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和专业背景,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诠释也会更加丰富具体,专业老师结合本专业的定位及育人目标,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元素和精髓,提炼其精神内涵。针对不同专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多角度诠释与全方位发展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将学校的思政教育办好办实。
针对大部分学生对于实践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的部分理解不充分问题。思政课堂教学应该有意识地注重在内在组织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组织实践能力建设,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效,加大实践部分的建设和思考,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思政理论教学与应用型教学深度融合路径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虽然都强调立德树人,但由于办学定位、治校文化及学生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思政教育在落地实施方面应该各具特色,不可能千校一律、同一面孔。应用型大学一般服务于一定范围的经济社会,人才培养侧重于基层一线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运用,加之学生能力、特点等因素的考量,其思政教育天然需要现实滋养和实践回归。
1.充分发挥校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着力加强思政教育的总体设计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把学校事业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必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党委在思政教育的建设中,主要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对加强思政教育乃至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
2.整体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进步,并且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大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提高。此时,就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强化实践育人建设,增加应用型教学的比重。我们始终认为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基础,需要在合理的定位中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根据现实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建设方式,落实不一样的发展任务,建立不一样的应用型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例如,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合理地统筹规划,根据现实的需要,组织主题写作、励志朗诵、感恩演讲、知识点竞猜等实践活动。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增加理解性,提高阅读的深度。
3.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从当前的形势上看,传统理念下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需要在合理的统筹规划下,找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理论思辨的教学方式。在应用部分,课内主要以案例教学、观看视频资料、辩论赛、演讲活动、专题探究、虚拟实践等为依据。根据思政教学的主要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合理地落实基础,增强应用价值,将学生自身的实际和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启发学生重视当地思政资源的落实,找到其中的契合点,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外,将课堂教学分为不同的学生小组,在不同的目标任务中,落实基础,加强内容分析,落实实践和结论,达到教学的主要目的。
社会调查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根据实际,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保持“四个全面”战略建设路径,发挥五大理念针对性,找到实践教学的成效,开展实地社区民情调查。直面社会问题,根据现实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找到合理的建设措施,提升对应的文化自信感。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将国家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等有机地整合起来,落实大家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为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而奋斗。
教师需要在整合中增加劳动体验。根据实际的需求,将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志愿者的服务、社会的公益劳动、生产劳动等有机地整合起来,以此来满足基层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到群众当中去,落实基础,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4.规范考核机制
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思政教学的需要,将思政的理论实践教学和人才的培养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应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现实的需求中,建立完整的指标。根据教学大纲、方案、手册,确定对应的指标体系,保证优化过程的完整性和格式的精确性。在合理整合下设计出权重分明的课堂考核依据,突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落实评选活动,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提高应用价值,满足现实的发展需求。
5.实践延伸
对于思政教学来说,不仅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根据现实的需要延伸到第二和第三课堂中。以信息化为基础,落实校园平台内容建设,举办课堂讲坛、讲座和活动,整合基础,打造校外实践基地,向着社会实践的方向实施延伸。之后,教师还需要扩大校园活动的覆盖面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加强学校社团建设,增强学生对应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和进步提供良好的基础准备。
6.推广与应用
目前,历史情景剧、模拟法庭、大学生思辨、心理剧等实践活动已成为常态化。新闻播报、经典诵读、案例集锦、微影反思、“马克思朋友圈”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思政教学的应用价值凸显。解决了理论实践脱节,部门协作不畅,师生交流不充分,实践平台不完善的问题。在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建设,保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个贴近,搭建应用平台。
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思政教学现实的发展需要,落实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合理落实选题、调研、写作,把握标准化的发展重点,评选出优质的作品,鼓励参与挑战杯等比赛,在不断地参与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在思政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深度融合中,落实应用教学,提高应用的力度。加强领导重视,统筹各部门实践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和地方文化特色,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实践资源。实现应用教学形式多样化,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开展应用教学的能力。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政课应用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我校应用型本科教学需要根据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地完成实践教学的调整,发展理论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锻炼才干,提升品行,增强社会责任感,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的应用教学新模式,努力探索应用型本科思政教学规律在全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