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士生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学术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2-02-13王晓燕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1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博士生批判性

王晓燕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株洲 412007)

引言

近年来,有关博士生“研途”中学术思辩能力培养,特别是跨语言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思辩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际应用语言学界关注。各研究基于批判性思维相关理论以及社会建构、社会认知、社会身份构建等理念,从不同研究视角,基于不同研究范式,如博士申请的个人陈述中的体裁结构和写作身份发展特征[1]、博士论文写作发展历程中学术身份与学术声音的发展[2]、跨语言教育中学术写作与学术身份发展关系探讨等[3-4]等,剖析与探讨博士生跨语言学习状态、跨语言学术写作发展态势及其学术思辩表征模式等不同视角,深入阐释学术创新目标情境下博士生的学术思辩内涵及其分析框架和应用范式。

有关我国博士生的跨语言学术技能培训、学术思辩能力的培养研究近来也日益引起关注,探索学术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博士生对学术语言知识的认知与建构,如何由培养博士生基础性国际学术交际能力、学术体裁能力转向高层次学术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何引导博士生提升国际学术论文发表认知、如何助力摆脱跨语言表达的困境,如何通过学术写作、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活动流程模拟等,提升学术能力与跨文化学术交流与探讨等[5-8]。然而,基于我国博士生跨语言学术写作教学环境的实证调查与分析不多,更少有专注博士生跨语言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与学术思辩能力培养模式的相关探究。有鉴于此,本文顺应国际上对学术思辨的研究趋势以及国内对高校拔尖人才学术创新培养的要求,参考国内外学界对批判性思维认知模型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对博士生批判性思维或学术思辩能力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博士生跨语言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学术思辩能力培养模式,为我国博士生跨语言学术话语能力和国际学术传播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启示。

一、批判性思维认知研究背景

批判性思维研究起步阶段为20世纪初至中叶,主要从认知和技能层面阐释批判性思维,提出批判性思维即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产生的提议进行的反省思考,是对观点进行正确批判的一种能力[9]。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理解为通过积极解析、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寻求解决方法的高层次思考的思维方式。20世纪以来,批判性思维不仅被视为一种思维能力,更是一种思辩倾向,即自我引导、约束、监督和矫正的素质倾向[10]。

批判性思维认知模型或分析框架的相关研究,焦距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特征、构成维度、能力评价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哲学联合会德尔菲项目组提出的批判性思维普适性“双维结构模型”,它将批判性思维划分为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特质(affective dispositions)两个维度。其中,认知能力维度包含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6项能力,情感特质维度包括好奇、自信、开朗、灵活、诚信、谨慎、好学和善解人意。此外,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Paul 和Elder将思维标准引入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架构,构建以思维标准、思维元素和智力特征三个维度的批判性思维三元结构模型。基于上述研究,文秋芳提出思辩层级模型,将思辩能力分为元思辩能力和思辩能力两个层次,以突出思辩者的元思维意识在思辩能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此思辩层级模型更清晰,更具有指导意义[1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类以迅速变化的符号和模态方式展开跨区域、跨语言、跨文化互动,“跨(trans-)”研究转向应势而生。其中,“跨语言”研究将语言概念为多语种、多符号、多感官、多模态意义生成资源,认为跨语言者有能力使用所习得语言的结构特征,能将个人历史、经验、立场、环境、意识形态相融聚合[12]。跨语言跨文化知识的融合协同,有助跨语言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或思辩能力的提升。

二、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学术思辩能力培养

为提升博士生批判性思维或思辩能力,基于博士生学科特色、学术目标情境、英语学习背景特征等,展开对博士生批判性思维内涵的调查和剖析,以构建学术目标情境下的“特质性”批判性思维内涵分析框架。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学术思辩能力培养研究,以某综合性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9级、2020级和2021级共33名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攻读博士期间全职攻读的12人,兼有工作单位的21人,其中工作单位为高校的13人,企业7人,科研所1人;博士生均具有学科专业学术研究条件。以学术写作教学改革项目依托的学术思辩能力培养开始于2019年9月,结束于2021年12月,共计3年。学术思辩能力培养基于学术论文写作特色,从教学媒介、教学载体、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重点等不同维度,给予博士生英语学术写作的教学指导与系统训练,帮助博士生掌握英语学术话语,“接近”国际学术惯例,认知国际学术环境,提升英语学术素养,以构建跨语言学习者的学术思辩能力培养模式。

1.教学媒介:学术话语教与学,培养自信的学术声音

学术思辩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维度一为教学媒介:学术话语教与学,培养自信的学术声音。基于真实学术语篇案例,讲授并引导博士生掌握、熟记常见汉语与英语学术话语表达范式,包括:①了解学术论文写作或学术专题汇报不同语境中的语篇、体裁使用特征;②习得反映学术观点、学术立场等常见汉语与英语表达形式或语块,如:the present paper/article examines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from a ...perspective,this research uses a multi-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involved ...,the above findings provide examples of ...,our findings illustrate how ...等,获知学术写作表达特征与口头学术汇报表征的差异,了解汉语与英语学术表达的差异;熟记常见学术语篇词汇量,如常见动词show,indicate,demonstrate,reveal,examine,illustrate等,常见语篇衔接词besides,in addition,thus,therefore,in the first stage… 等;③掌握专业方向实验程序与方法的国际表达范式、国际期刊学术论文中常见表格、图示、图片等多语言符号的正确表达形式等。强调在跨语言学习中引导学习者逐步培养自信的学术声音,通过引导学习者习得基本学术话语,熟悉国际学术写作惯例,掌握学术观点表述原则与特征,助力博士生与国际学界之间基于文本的互动[13]。提升英语学术写作与学术汇报基本技能,以适合学科共同体的方式,更快融入国际学界,为创建一个成就的自我、一个有价值的自我和一个专业的自我奠定坚实基础。

2.教学载体:学术论文与案例探讨,“接近”国际学术惯例

学术思辩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维度二为教学载体:学术论文与案例探讨,“接近”国际学术惯例。引导博士生阅读国际学术论文,通过论文案例的师生与生生探讨,讲授学术论文国际学界基本规范、论文写作体裁与惯例、宏观语篇布局与微观语篇结构特征,帮助掌握学术论文摘要、引言、实证型论文的研究方法描写、研究结果汇报与讨论、评述型论文的文献收集、剖析方法与主题讨论等的基本要领与撰写技巧等。跨语言学习者学术身份不易构建,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西方学术话语惯例的全面认知[14]。基于此,掌握产生知识的方法和传播知识的体裁,学习与遵守学科惯例,创建合法的学术自我,为个人观点和立场表达提供可信度,以逐渐“接近”学术共同体话语规范,完成新手向专家的身份“定位”[15],参与学科全球学术共建,培育学术思维。

3.教学方式:学术互动研讨模拟,培育学术话语综合素养

学术思辩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维度三为教学方式:学术互动研讨模拟,培育学术话语综合素养。在帮助博士生掌握学术研究汇报的英语话语惯例基础上,引导博士生展开对论文重要结构的讲评式汇报与讨论,在学术汇报、与同伴讨论与争辩中提升学术思辩能力。要求每人完成至少3次以上汇报,根据英语学术论文语篇基本机构,分别进行:①论文“摘要”讲评与讨论;②论文“研究方法”讲评与讨论;③实验型论文与文献综述型论文共性与特性的讲评与讨论等。汇报与讨论原则上要求工作语言为英语,允许偶尔语码转换,以促思维连续性与思辩挑战性。要求介绍与引荐论文摘要、语篇结构、研究方法、典型语块等内容;并围绕研究创新点、可持续研究方向或视角,引导生生与师生互动讨论。在学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学术思辩能力培养中发展学术身份。博士生向老师与同学引荐本专业顶尖学术期刊论文,必须建立在自己先读懂理解与学术思考的基础上,即以作者的身份回答基本问题:“在论文中,我是谁?我以什么样的权威说话?我与谁说话?我说的是否符合学科共同体规范?”[16]。对学术话语共同体惯例的依循和对话方式认知,是构建博士生的英语学术思维、增加学术话语实践的基础。

4.教学环境:国际学术语境创建,认知国际学科环境

学术思辩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维度四为教学环境:创建国际学术语境,认知国际学科环境。引导博士生对学科国际期刊认知,并进行引荐汇报,具体分为三个步骤:①学科顶尖国际期刊搜寻与阅读,如Nature,Science母、子刊,本学科研究领域SSCI一区、二区等期刊的阅读、笔记与思考;②国际期刊引荐前准备,要求运用表格、图示、图片等多元符号资源形式,借助PPT完成多符号设计;至少引荐5种期刊信息并说明引荐的学术理由,各同学之间尽量不重复;③国际期刊引荐汇报,要求每位同学用英语借助自己设计的PPT,汇报2或3种期刊信息,如期刊国籍、期刊发展历史、期刊论文发表倾向、期刊影响因子等。对学科国际期刊的阅读、认知与引荐,扩大国际学术视野,将自己的研究放置于学科专业的国际学术背景中,并与国际学者积极对话,开展跨语言的学术思辩互动。学术思辩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课后自我练习—小组互评—教师评阅等方法,助推博士生强化学术写作技能,逐渐认知学科层面的话语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运用成员认可且共享的语言资源,接受英语学术写作的挑战,展示自身的学术能力,使得自己的研究融入学科共同体。

5.教学重点:遵守学术规范,践行科研诚信

学术思辩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维度五为教学重点关注:遵守学术规范,践行科研诚信,共同发展学术话语和学术思辩。学术道德知识与学术规范教与学既是宏观层的重要内容,也是博士生英语学术身份构建的首要任务。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是学术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博士生在学术殿堂应遵循的基本准则。EAP教学不仅对英语学术技能培养,也对学术人才综合素养培育,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积极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

对博士生学术思辩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充分考察博士生学术情境下学术思辩内涵特征,构建学术思辩能力培养模式,并以此探索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学术思辩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及应用范式。

结语

为期三年的博士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期间,项目组通过对各类研究语料的收集、整理、观察与剖析,不断修正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改革模式和博士生学术身份构建范式,以多元多维形式提高跨语言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质量,督促坚持学科专业领域英语学术论文阅读,指导与培养读书笔记学术规范性,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读书笔记“欣赏”,帮助博士生了解学科专业国际前沿学术动态,创建良好学术氛围,提升科研发表英语(English for research publication purposes)的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论坛对话,努力融入国际学界,从而全面提升博士生的综合学术素养与学术思辩能力。

依据博士生对教学改革过程与效果的反馈,改革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强调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学术话语实践参与性,以及学术身份多维性、对话性与动态性的特征。同时,跨语言学术思辩能力教学与培训过程中,坚持宏观层语言意识形态的坚强导向,确保微观层社会行为实践质量的有力保障、中观层语言社区与学术环境的有意引导,以及跨语言学术身份的构建。另外,构筑课堂社会行为实践环境,创建课外协同互助话语社区,加强学科共同体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助力博士生在学术共同体社会行为实践中逐渐提升学术表达自信心、自我认同感,并且逐渐塑造学科共同体中“诚实可靠”“有前途”“合格成员”的理想形象,以更好地定位和发展跨语言学术身份。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博士生批判性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分层次音乐欣赏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