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1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1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专业课病原

陈 锋 张 冰 张 蓓

(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医学院校是我国培养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职业道德。长期以来,医学生的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主要是依靠思政课程[1]。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覆盖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价值引领协调统一。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强调:“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2]。”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全程教学中,从而助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3]。近几年,在高校推进构建“大思政”的背景下,我们在病原生物学的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本文就医学基础课程“病原生物学”授课中的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阐述如下。

一、病原生物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

病原生物学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相关的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等,其目的是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病原生物学既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桥梁课程,与临床联系紧密,更为医学生将来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面对我校护理学、中医学等专业本科学生,并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因此,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很有必要。另外,病原生物学知识点繁杂,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学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而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再者,在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比单纯开展思政课程更有吸引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医学事业,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重视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内容,对学生也进行了爱国奉献、求真务实和遵守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是有教师担心在专业课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占用专业课的课时,影响正常教学进度[4]。另外,还有大多数的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的职责。因此,要将课程思政课上好,专业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使专业课充分地发挥其教育作用[5]。

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首先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通过广泛阅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要挖掘出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巧妙地将育人、树人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专业课程的重要意义,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同时树立自己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

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深层次的思政教育,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进行结合?这需要专业课教师进行深度思考,如在课前应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安排,并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之“汤”[6]。

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在与感染性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诸多伟大的医学家和医务工作者,教师可将他们追求真理、改革创新、迎难而上的感人事迹都可以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以浸润生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真、探索和创新精神。笔者所在教研室结合病原生物学的课程特点,深入挖掘了本课程中的相关思政元素,制定了课程思政目标,建立了课程思政案例库,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从而将课程思政规范化、可操作化,以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教育。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民族自信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微生物学绪论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这些典型事迹。例如,明隆庆年间,中国人就首创用人痘来预防烈性传染病天花,远早于英国琴纳的牛痘法,被世界公认为免疫学发展的里程碑;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医学病毒学奠基人黄祯祥教授在世界上首创了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这一技术使病毒培养摆脱了动物接种的原始方法,为病毒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汤飞凡教授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享有“衣原体之父”的美誉。在教学寄生虫绪论时,教师可介绍我国医学家在人体寄生虫学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例如,我国的《黄帝内经》《难经》和《诸病源候论》中就记载了一些寄生虫的形态、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知识;屠呦呦教授研制出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前,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在寄生虫学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丝虫病和黑热病已经基本消灭,疟疾和血吸虫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绪论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这些医学家在病原学研究中的贡献,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医学生对病原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潜心钻研,坚持创新的精神

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介绍结核杆菌毒力变异时,教师可引入卡介苗的制备历程。法国细菌学家卡默德(leon calmette)和介兰(camile guerin)从偶然观察到的玉米退化事件受到启发,历时13年、传代230次,最终成功研制出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到现在这个疫苗仍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

在学习脊髓灰质炎的防治时,教师可介绍“糖丸爷爷”顾方舟同志对我国预防脊髓灰质炎做出的杰出贡献。上个世纪50年代,年轻的病毒学家顾方舟同志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在云南昆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地研制出了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并长期保持无脊灰的状态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

在介绍疟原虫感染的防治时,教师可介绍我国药学家屠呦呦教授的事迹。屠呦呦教授从中医药古籍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成功研发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两种新型抗疟原虫药物,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挽救了世界上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在疟疾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并因此贡献在2015年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也是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7]。

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事例,引导学生向这些医学家们学习,在未来的医学科学研究道路上,要秉持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创造出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科学成果。

3.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奉献是一种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在讲授衣原体时,教师可以介绍汤飞凡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的事迹。1955年,汤飞凡教授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方法,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为了确认从鸡胚卵黄囊分离出的沙眼衣原体能引起人类沙眼,他将分离出的病原体给自己的左眼接种,细致记录了40天的病理变化,才开始用药接受治疗[7]。汤飞凡教授对沙眼衣原体的研究历程,反映了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不唯书、不唯上的求真务实精神。基于汤飞凡教授在沙眼衣原体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1981年,国际眼科防治组织授予他“沙眼金质奖章”。1992年,我国邮电部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发行了汤飞凡纪念邮票。汤飞凡教授这种为了科学研究“以身试病”的精神,对于医学生的专业学习无疑有着巨大的激励、鼓舞作用。

在介绍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时,教师可以介绍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的王澎医生的事迹。王澎医生被称为微生物领域的“李昌钰”,从事临床细菌及真菌检验工作。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面对临床需要总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并一直致力于推动现场取样。她协助临床医生诊断了许多疑难感染病例,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专业课教师将这些事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能够使医学生产生心灵的感悟和情感的共鸣,使医学生内心获得升华,加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辱感,激发医学生的奉献精神。

4.培养学生要恪守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

职业道德既是医生的工作准则,也是医学生应该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职业素养。医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将职业道德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伦理道德观念,为自己将来成为一名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敬畏生命的医学工作者打下基础。例如,讲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防治时,教师可以介绍2018年11月发生的“世界首例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事件。南方科技大学教师贺建奎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置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于不顾,明知国家明令禁止人类胚胎基因的编辑,仍通过他人伪造伦理审查书,在人类胚胎上非法进行了基因编辑,在国内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讲授狂犬病的防治时,教师则可以介绍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问题疫苗的事件。2018年,该公司在疫苗生产过程中,伪造生产记录和产品检验记录。教师可通过这些案例引导医学生要敬畏生命,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不论科技如何发展,任何人都没有改变人类基因的权利;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一定要恪守职业道德,严格遵守道德伦理底线,敬畏生命、敬畏规则。

四、注重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不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顺便教育人,而是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因此,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驾驭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能力,不要一成不变,要对教学方式、方法勇于创新,要勇于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并合理运用于教学中,切忌对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简单的说教[8]。

教师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进行思政教育还不够,还需要从课内延伸到业余时间。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引入了思政案例,在PPT中展示外,还在网络上搜集了相关的电影、书籍、公众号等资源,并推荐给学生课后观看、阅读。例如,介绍噬菌体的应用时,教师除了在课堂介绍了上海瑞金医院采用噬菌体成功救治钢铁英雄邱财康的事迹外,还给学生推荐了以此事件为蓝本拍摄的电影《春满人间》。

总之,在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重视思政课程建设,深入挖掘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丰富病原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改革,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热爱自己的祖国,要有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的精神,要恪守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从而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双赢”。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专业课病原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