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论研究生体育育人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2022-02-13李楠王利刘瑞琦许珊
李楠 王利 刘瑞琦 许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000)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各项事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高层次人才作为高速发展的基石,其被社会需求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其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未来[1]。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求得到进一步提高[2]。目前,研究生承受着较重的学业压力,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3]。体育运动对于压力缓解具有明显效果[4],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阶段,针对学生情况,指导体育育人工作在研究生群体中有序开展,以求缓解学生压力,提升研究生身体素质,提升团队凝聚力,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1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研究生培养中的体育育人的理论内涵
1.1 高校研究生开展体育运动具有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逐步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研究生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但“五唯”现象仍普遍存在于研究生群体之间,论文发表是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与毕业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生需要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与科研课题当中,由于实验室设备资源与实验本身的特点,学生作息往往不规律,凌晨做实验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研究生群体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但研究生群体周围普遍缺乏浓厚的课外活动气氛,而研究生自身亦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常常忽视自己的身体素质及健康状况。我国高校普遍没有开设研究生相关的体育课程,也未制定较为统一的研究生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研究生群体的体育管理体制还不甚完善[5]。因此,研究生的锻炼活动受学生主观意愿影响较大,高校的相关部门无法起到一定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受年龄、就业、升学、科研进展、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行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医学等专业政策发展变化的影响,近年来,研究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调查数据显示,研究生群体的整体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基础代谢水平下降,肥胖及超重比例增加,近视人数增加,贫血率增加,心肺功能下降及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增加等方面[6];而研究生的学习形式不同于其他年级,由于专业精准度更高,科目类别及研究方向划分更细致,集体课程较少,绝大多数的研究生都需要自行选择学习内容。科研压力大,缺乏课外活动,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少等现象,导致了研究生个体孤独感较强、睡眠障碍、焦虑、自闭、抑郁等心理疾病发生率显著增加,更严重者会产生精神分裂,甚至会作出结束自己生命,也结束自己美好前程的极端选择。关注高校研究生的身心健康问题,重视研究生群体的体育活动,是当今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要任务。
1.2 体育育人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具有适用性
体育育人是“五育育人”的基础环节,更是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不仅只有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的基础功能,还具有塑造品格、养成精神的重要作用。体育的育人功能内涵极其丰富,学生可以通过外在身体的锻炼,最终实现内在修为的提升,即由有形的身体锻炼促进无形的内在精神升华,从体魄到品格,助力学生修身立德[7]。体育中所包含的各项机体活动、各种身体练习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锻炼体魄,学习运动相关技巧,在更深层面上,还可以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密切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实现人的社会化,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8]。重视体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培育学生奋斗、拼搏的体育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迈入发展新征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所培养的研究生应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奋勇向前。高校体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以及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
1.3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体育育人对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研究生与大学生相比,普遍更加成熟,与之相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研究生群体时,其内涵会更加复杂,任务更加严峻,从某一角度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高层次人才为谁培养这一根本问题[9]。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对教育方式创新、教育理念革新、教育内容更新来开展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体育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育导向功能有着潜濡默化的特点及独特内涵,开展体育育人工作能够对研究生的思想、行为起到渗透性的教育作用[10],对提高研究生的道德准则,磨炼意志品格,继承发扬民族精神,丰富增色课余生活,改善心理状态等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重视体育育人工作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对思政教育工作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开展,提升研究生群体素质有着深刻的意义。
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概念。“治未病”思想的核心主要以预防为主,并且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将疾病的治疗、预防与个体形成紧密联系,从深层次剖析,探讨机体与疾病的关系,体现出先进性和前瞻性。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引用到体育育人工作中是一次大胆的、有益的探索,从生理到心理,从体魄到精神,由浅及深。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体育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根本,防微杜渐,让古人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彩。
2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研究生培养中的体育育人实践
2.1 未病先防,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心理阈值
未病先防指的是在疾病未发生时,预防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所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针对研究生缺乏统一体育课程这一现象,生命科学学院发挥中医药院校专业特色,依托实验室开展健康训练计划,组织每天上午十点,以各课题组为单位,轮流领学中华传统健身操[11],通过传统健身功法的训练,帮助师生养成实验工作空闲期间开展运动的习惯。通过中华传统健身操的练习,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研究表明,实验休息期间开展运动可以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协调性,增强大脑分析和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同时,定期组织“师生杯”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有助于提升研究生与导师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对于抑郁情绪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2]。更为重要的是,体育锻炼能够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同事物的应变能力,让研究生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帮助研究生从容面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挑战。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维持良好的新陈代谢及机体的氧供,增加具有保护性的髙密度脂蛋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的功能。中医认为,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将卫气疏散宣发于体表,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同时,肺主一身之气,在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加快,通过肺的呼吸,吸清排浊,吐故纳新。而肺功能正常,机体各脏腑经络之气则升降出入运动通畅,脾胃运化良好,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运转协调,一身之气便得以调达。
2.2 既病防变,及时给予干预,避免加剧恶化
既病防变是指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尽早治疗,防止其传变,发生危变。目前,大部分研究生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学院基于既病防变理论,通过对学生身体与心理状态的关注开展相关工作。
2.2.1 开展特色体育测试活动,建立预警机制
研究生群体普遍学业压力大,实验等工作内容繁重,常见颈椎病、腕管综合征等慢性疾病。生命科学学院为每名学生开学之初开展特色体育测试活动,收集学生各项身体健康指标,建立预警机制,评估研究生的阶段性身体健康状态,及时反馈给导师,以便时时掌握情况,随时进行干预[13]。同时,逐步将体测结果以多种形式纳入奖助评价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奖助学金指挥棒作用,鼓励、促使研究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增强研究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2.2.2 开展多渠道育人管理实践,凸显朋辈引领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了积极的班级管理角度的体育育人探索,从班级管理层面发挥班主任、班委的作用,每个月由一个班级主导组织开展体育主题文化月活动,活动内容形式有体育竞赛、每日打卡运动、趣味运动会等,由班级组织、班级动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班级的凝聚力,发挥体育育人作用。体育运动除了可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往往还可以起到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作用,起到团结师生,帮助学生之间缓解和解决矛盾的作用。实践中发现,经过体育竞技后,各个班级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氛围更加团结。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发挥好导师的育人引领作用,对于做好体育育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命科学学院定期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竞赛,有团体类如篮球赛、接力赛,也有师生共同参与的个体类活动,如跳绳、踢毽子、平板支撑。体育锻炼和竞赛可以达到增强师生体魄,增强免疫力的目的。师生共同参与体育运动,也使得师生之间氛围更加融洽、更加团结,对于预防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沟通不畅引起的心理问题,也有较为显著的防治作用。
2.2.3 开展特色品牌体育活动,发挥育人功效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生群体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复杂,常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充分与心理中心进行联动,针对学生心理异常状态,组织开展各项体育运动活动。组织抑郁的学生开展夜跑活动,通过科学引导学生开展长跑运动,帮助其改善情绪,提高情绪得分[14]。组织学业压力较大的学生开展篮球、足球等较为剧烈的运动形式,通过各项运动的开展,给予负面情绪宣泄通道,调理气机,调畅情志,减少负面情绪的积累[15]。此外,针对有人际矛盾问题的学生,学校开展拔河、排球等强调团队协作的运动,通过运动降低彼此摩擦,提升团队协作力,以此为突破口,为化解各类人际矛盾提供路径。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既病防变,防止其状态进一步恶化,影响生活与学业。
为做好体育育人工作,学院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品牌特色活动。学院每年春季学期定期举办“筝舞蓝天放飞梦想”的户外放风筝活动。春季户外放风筝,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不停移动,能舒展筋骨,活动四肢。《续博物志》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同时,在吐故纳新中,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具有消除冬日气血淤积,祛病健身之功效,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同时,立足中医药院校优势,开展课后半小时活动,邀请专家带领师生练习传统健身操如五禽戏、八段锦。
2.3 瘥后防复,保持健康状态,拥抱美好未来
瘥后防复是指疾病痊愈后,要注意病后调摄,防止疾病复发。面对学生生理与心理不同疾病痊愈后返回学校的现象,采取不同策略,帮助其尽快进入学习生活中,防止其复发,导致学业再次中断。
针对身体患病返回学校的学生,生命科学学院主动联动兄弟学院组织与患病返校学生运动爱好相似的康复学专业学生与其进行结对联动,开展各项活动。在鼓励、建议愈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朋辈力量带动其开展适宜运动,帮助其尽快恢复。体育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意志等因素构成体育参与的动力系统,是促进个体从事体育锻炼的相对稳定的驱动系统。良好的动力有利于促进行为的保持,而兴趣有利于激发动力。通过结对帮扶,一方面,可以激发患病学生的运动热情与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康复,完成学业;另一方面,通过结对帮扶,可以帮扶学生将所学专业应用于实践,从而形成双向互助,助力学生共同进步。
针对心理压力过大,休学后返回学校、返回课题组的学生,如何帮助其尽快回归科研生活是瘥后防复的关键。体育锻炼对疾病愈后恢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充分利用体育的娱乐属性,激发学生热情。学院要根据学生体育兴趣爱好,邀请其参加各项运动兴趣小组以满足其体育兴趣的需求,同时更好发挥同龄人之间相互教育的作用,加强彼此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帮助其更好地回归校园生活,使其维持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更好地面对科研生活。
瘥后防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生痊愈后返回学校,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应通过体育育人路径开展相关工作,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状态,更好地完成学业,拥抱美好未来。
3 讨论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发生初期,采取相关手段,切断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16],生命科学学院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来指导研究生体育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应用,使研究生的身心状态处于健康或趋于健康的状态,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学院已形成良好的定期运动习惯,课题组健身操参与度高达70%。建立了5个体育运动兴趣组,心理状态预警学生比例较同期下降20%。基于治未病体育育人的实施在学院已取得一定效果,体育育人理念已深入各课题组,但实施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学生实验压力大,连续参与度低,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存在排斥心理,认为其与学业工作无关,不愿参与。
体育育人工作的开展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时之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治未病理论开展的体育育人工作,是一次有益尝试。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利用自身优势,应用治未病这一中医古典智慧,运用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研究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身体机能,磨炼意志品格,培养规则意识,继承发扬民族精神,践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树立良性竞争意识,提高学术能力,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助力全面培养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