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科技引领湖北省“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研究

2022-02-13

湖北社会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湖北省数字科技

刘 钒

一、引言

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互联网价值创造力的提高,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科技迅猛发展,[1]加速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全面融合,对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大众生活和国际竞争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数字科技催生和聚合创新资源,充分发挥数据的开放共享性、业务流程的动态非线性、企业的创新成长性、主体的多样共存性,[2](p46-48)让海量主体便捷迅速地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是我国应对纷繁复杂国内外形势,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科技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明确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湖北省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科技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将大力发展“光芯屏端网”新一代数字科技视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 湖北行动纲要》《湖北省工业互联网三年工作方案(2018—2020)》《湖北省农村电商工程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 年)》等系列政策,提出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举措。2022 年6 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在新发展阶段的战略任务,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明确要求。同时也要看到,地处中部内陆的湖北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创新创业优势火力尚未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艰巨,[3]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数字科技,通过数字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是湖北省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路径。

二、湖北省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要素分析

湖北省作为科教大省与制造大省,在数字学科、数字产业、数字企业、数字政策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与较大优势,数字科技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撑要素。

(一)数字学科

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双一流”高校、国字号科研机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湖北省数字学科经过多年建设,积累了厚实基础,多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数字相关学科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数字学科的整体科研实力及成果转化能力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数字人才优势比较显著。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拥有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湖北省数据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在数据处理与信息存储技术方面优势突出;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致力于数据科学研究、数据平台建设与数据资源服务,通过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深化合作,在金融、商务、人文、健康、社会治理与传媒等领域实现了校内外数据资源融合、特色数据品牌塑造和精准高效数据服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地学大数据、智慧地质资源环境信息处理、遥感图像大数据等方面独具优势,建有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智慧地质资源环境技术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等大数据相关研究平台。此外,湖北高校在软件工程学科、人工智能学科、网络工程学科、物联网学科均有较强的学科实力与人才储备,为数字科技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智力基础。

(二)数字产业

湖北省聚焦国家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十大重点产业集群,瞄准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下一代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加快布局发展“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改造提升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医疗等网络硬件平台,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4](p46-48)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产业生态,加快推进5G商业应用,产业规模已达到4000多亿,集聚了400 多家龙头企业、大量第二总部和独角兽企业,依托三个国家级创新中心,重点突破中高端芯片等“芯屏一端”关键技术,加快转化“芯屏端网”重大科研成果,为数字科技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例如,光通信产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度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数字产业知名品牌,拥有中国信科、烽火科技、长飞光纤等全国科技创新500强企业,在光纤光缆、集成电路和高端光电子元器件、下一代通信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多个领域掌握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又如,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围绕“一芯”引领,聚焦三维存储等特色领域,支持长江存储、武汉新芯、中国信科、华为武汉、高德红外、梦芯科技等智能芯片骨干企业加快研发新一代智能芯片,取得了比较明显进展。

(三)数字企业

湖北省数字科技相关企业集聚态势日趋明显,2020年进入全国科技创新500强的企业共有17家,其中中国信科、长江存储、烽火科技、长飞光纤、天喻信息、达梦数据等都是本土数字科技企业,还有斗鱼等一批数字科技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在大数据与云服务领域,拥有迈异科技、楚天云等一批国内领先的行业云服务提供商,建有光谷云村、武汉超算暨云计算(数据)中心、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和华中大数据交易所等一批区域性大数据和云服务平台,同时还招商引入了阿里、华为、腾讯、用友、浪潮等国内知名大数据和云服务企业。通信领域拥有中国信科、烽火科技、长飞光纤等行业龙头企业,其中,中国信科不断提升以5G 为代表的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正在积极打造信息通信领域的“大国重器”。烽火科技、长飞光纤都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在数据存储领域,长江存储的嵌入式存储芯片以及消费级、企业级固态硬盘等产品和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消费数码、计算机、服务器及数据中心等领域。[5](p378-437)在数据处理领域,达梦数据、天喻信息等企业已掌握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领域的核心前沿技术,成长为国内数据库行业的领军企业,产品成功应用于金融、电力、航空、通信、电子政务等十多个行业。

(四)数字政策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科技发展,把大力发展数字科技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先后制定了《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行动方案》《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十三五”发展规划》《湖北省工业互联网三年工作方案(2018—2020)》《农村电商工程三年(2018—2020 年)行动方案》《5G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 年)》《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若干措施》,为数字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湖北省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成效分析

整体上看,湖北省数字科技产业化呈现规模持续扩张、增速稳步上升的趋势。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先进存储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为数字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

(一)数字科技助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湖北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终端深度融入研发设计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全力推进数字科技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创新,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6](p12-16)打造形成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一是“数字科技+智能制造”的力度持续加大。在企业生产智能化方面,长飞光纤、华中数控、美的(武汉)等公司均具有数字化智能生产车间,通过智能设备、云数据库、自动化技术、智能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对生产设备的控制及各个业务环节的联动,优化了单个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和营运能力。由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首批85 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湖北机器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布局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增强了湖北省工业机器人联合创新能力,是“数字科技+制造业”的典型示范。在智能制造服务平台方面,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湖北首个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大唐广电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已于2017 年正式投入运行。

二是数字科技助推产业数字化呈现新模式。湖北省基于物流管理、能源管理智慧化为基础的智能化管理不断创新,物联网企业已经在智能变电站、城市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视频监控、制造业流程信息化、环境监测和管理、物流车辆监控调度、食品药品可追溯等领域成功实施了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7]同时,湖北省在云制造方面也进行了有效探索,通过将服务思想拓展到制造领域,华中数控公司积极向互联网时代的工业服务专家转型,推出新一代“云数控”平台,已在深圳建立了数控系统云服务示范点。该公司以华中8 型高档数控系统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接口技术和智能应用,依托远程监控功能及在线诊断功能,进而实现智能设计、智能计划、智能物流、智能加工、智能检验,面向生产制造企业、机床厂商、数控厂商,努力打造以制造设备为中心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二)数字科技助推农业数字化转型

湖北省把“数字科技+现代农业”作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农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湖北省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改变农村信息化基础不牢固的状况,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在虚拟端的聚合衔接,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已有7 个县跻身农业电商综合示范县,3 万湖北“新农人”利用电商平台线上销售农产品。此外,湖北省鼓励建设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平台和物流体系,提升农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及时了解市场需求;鼓励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业态。在农产品安全方面,湖北省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重要农产品供应链监控和追溯体系,实施重要农产品全生命周期跟踪和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8]

(三)数字科技助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湖北省主动拥抱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风口”,大力发展“互联网+”“数字+”“人工智能+”等新业态,一批依托数字科技的现代服务业,如新零售、电子商务、泛娱乐、智慧物流、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业态转型升级态势明显。在供应链数字化升级中,湖北省深入推进“互联网+流通”,构建线上线下资源融合的全渠道供应链,鼓励龙头企业推进流通供应链数字化改造升级,积极实施消费场景升级,挖掘商圈消费特点,推进零售企业向新零售平台转型升级。支持数字化无人零售在人流密集区域的应用,推动形成智慧街区和智慧商圈。[8]引导住宿、餐饮、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行业建立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流通新业态的落地发展,构建智慧供应链。此外,数字科技融合带动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成效显著,2020 年,全省商贸物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完成快递业务量17.85亿件,同比增长5.6%;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达到1927.76 亿元,成为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主要增长点。

(四)数字科技助推数字政府建设

湖北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新一代数字科技为技术支撑,以一体化的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载体,以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智慧化为实施路径,推动政府全方位、系统性变革,建立决策科学、治理精准、服务高效的新型政府运行模式,政府信息公开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透明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初具成效。

湖北省依托省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资源和涵盖人口、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及宏观经济等综合领域的数据库平台,建立起上下并联的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面向企业、居民提供网上“一站式”政务服务,实现阳光高效办事;通过加强移动政务服务,发展移动执法和政务服务设施,政务服务逐步向掌上延伸。[9]例如,全省数字政府支撑平台“楚天云”极大促进了政务信息融合共享。依托“全省一朵云”的顶层综合体系,该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政务服务全覆盖,并向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高速推进。截至2020 年底,全省已有70 多个省直部门、700 多个应用系统上云。[10]

针对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湖北省移动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也已逐渐成为现实。例如,湖北移动在宜昌远安、秭归等县持续推进农村宽带服务和物联卡技术应用,结合当地安监、城管、交通等部门的管理需求,运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和物联卡嵌入技术,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基层政务管理应用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车、人与路,甚至人与危化品的有效连接和对话。又如,在荆州、恩施的偏远地区,依托移动信息化和物联卡技术服务于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智慧民生等众多领域的项目落地,对于社会生活信息化产生了积极影响。[11]

四、湖北省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短板分析

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省数字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发展速度仍显缓慢,与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速

湖北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光缆线路长度和互联网域名数落后于发达省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字科技和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一是数字新业态不断涌现导致流量爆发式增长,湖北省网络带宽不足以支撑业务发展,传统网络扩容压力巨大,体验性较差,需要更加敏捷、智能、开放的数字网络环境。二是企业用户需求多样化亟需在靠近用户侧就近提供内容存储、计算、分发服务,以满足低时延处理、高宽带传输、本地化等要求。三是数据安全面临威胁,高危漏洞数量和网络攻击有增无减,对湖北省传统物理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增加了保障网络安全的难度。[12](p237-242,p244)

(二)代表性数字科技应用及其产业化相对滞后

以大数据科技为例,尽管湖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8 位、中部第1 位,但是,湖北省大数据技术应用及其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大数据应用渗透和大数据产业规模与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数据壁垒普遍存在于各行业、企业、部门之间,数据的共享与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是大数据产业链发展不均衡,湖北省内大数据企业多为技术型初创企业,初创企业缺少整合大数据产业链的能力,占据大数据产业链高端生态位的企业较少;三是大数据应用面临较多的技术难题,制约了对大数据经济社会价值的深度挖掘;四是在全社会鼓励双创的环境下,不可避免存在一些操弄大数据概念的冒牌企业,整个行业发展良莠不齐。

(三)基于数字科技孕育新模式新业态的能力有待加强

湖北省基于数字科技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过程中,“伪创新”、同质化、低端化发展问题时有发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造成行业短视性、投机性发展,[12]导致新模式新业态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一是数字科技的产业化配套能力不强。经济学研究早已证明,产业配套能力对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存在显著关联效应。但湖北省数字产业链条不完善,数字化服务延伸不广,数字行业人才红利尚未充分释放。二是数字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足。相比于广东、浙江等数字经济发达地区,湖北省数字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还不多,工艺先进但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更不用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数字企业只是对上游产品进行加工装配,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数字科技产业化的经济效益提升缓慢。基于数字经济探索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往往需要较大投入,加之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等全面上涨的叠加影响,加大了数字行业中新模式、新业态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新经济企业盈利能力偏弱已成为制约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数字科技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不足

湖北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程度还不高。近年来,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环境下,湖北省制造业同样面临增长乏力、产能过剩、效益不高、创新不足等共性问题,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的规模增幅也在不断下降。湖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不小困难,存在两个主要制约。一方面,湖北省数字化制造整体规模偏小,数字化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分散在央企、校企、民企,体制机制不活,市场开拓力不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化龙头企业十分缺乏。另一方面,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都比较弱,制造业协同创新氛围不浓,产学研推进数字化转型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

五、湖北省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政策建议

湖北省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挑战。能否通过数字科技创新培育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大命题。

(一)统筹数字科技顶层设计,优化数字科技发展环境

在顶层设计上,横向贯通科技、产业主管部门,纵向贯通科学(学科)、技术与产业创新链条,加强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要素与人才要素保障,紧紧围绕数字科技创新和数字产业发展,引导科技力量、创新要素向数字科技集聚,以数字科技的创新为牵引,以数字科技的应用为途径,[13]以数字社会的转型为目标,以布局新场景为手段,统筹制定符合湖北实际的数字科技战略。

加强对全省数字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全省数字科技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统筹推进数字科技发展工作。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将数字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重要抓手,统筹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用能、用地、评奖等政策措施,强化数字科技重大项目和人才引育的支持力度,形成推进地方数字科技发展的政策合力。

统筹整合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数字科技创新力量,建立共同投入机制,加大对数字科技前沿性、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研发投入。在省投资基金范畴中设立数字科技子基金,可带动社会投资100亿元以上。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数字科技创新项目和数字科技领域军民协同创新项目。引导金融机构针对数字科技研发及应用制定更加普惠的金融扶持方式。

省级科技、统计、工信等部门协同开展数字科技行业数据采集分析,加强对全省数字科技发展进展的监测,评估年度工作计划完成落实情况,研判防范数字科技融合应用可能引发的业务风险、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加强数字科技应用示范的舆论宣传,营造数字科技发展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数字科技行业自律,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数字科技发展导向,遵循数字科技道德伦理准则。

(二)完善数字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数字科技发展“长板”

围绕“核高基”工作主线,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技术攻坚:“核”即核心关键技术;“高”即高能级创新载体、高水平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层次人才团队;“基”即基础保障、重大基础研究和大科学装置及试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用”协同的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努力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数字科技发展“长板”,为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1.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布局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云、端、网”数字基础设施,包括以5G、新一代全光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讯网络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为代表的存储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边缘计算、量子计算、类脑计算、光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最终打造互联互通、经济适用、自主可控的分布式、智能化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围绕数字技术与数据科学的互动转化,基于海量数据和海量算力,大幅改进的算法和机器学习方式,构建“万物智联”的信息网络体系、战略计算平台、开源社区和数字孪生体,实现远程实时调用数据资源和算力。

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填补“数字鸿沟”。大力建设云服务中心,以云服务连接国家级、省级大数据中心,缩小国家重点机构间的数字鸿沟;在民生层面,提升民用通信服务质量,扩大5G 与IPv6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覆盖范围,以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远程医疗、工业控制、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以数字科技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IoT(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在绿化、排水、交通、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民众营造更智能的人居环境。

2.突破数字科技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数据科学基础研究,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资源,支持有能力的单位牵头建立数字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平台,加大对数字领域基础研究的投入,围绕前沿数字科技开展探索研究,着力强化数字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

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强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重大创新专项布局,集中资源引导支持开展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加快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搭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研发,突破人工智能感知、交互、决策等技术瓶颈,利用5G 等技术提高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在智能运载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移动终端等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上实现跃升。

继续推进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创新,研发大容量数据存储与处理、超大规模数据仓库、云计算平台资源监控与管理、分布式数据库、网络海量数据挖掘、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加强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清洗、分析、应用和安全等软件开发,为大数据企业提供质量检测、清洗认证、智能建库、在线建模等基础服务,支持军民融合、交通物流、商务、金融、旅游等大数据的示范应用。

加快物联网技术研发创新与应用,增强物联网数字终端产品的制造实力,加强对传感器、摄像头等音视频采集设备、电子标签等物联网感知设备的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加快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芯片、传感器网络组网和管理等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低成本、高效率传感设备的应用推广,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安全、生态环境、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三)加快数字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重视数字科技在第一产业中的应用,利用数字科技在农业环境控制、农业信息采集、农业产品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对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种植、收获、加工、包装、物流、销售、监管)进行数字化重构,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生产过程全程监测;充分利用大数据企业与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构建农产品特色化、精细化的生产体系与电商销售网络,通过数字科技精准对接农产品供需两端,助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加强数字科技在第二产业中的应用,加快5G低延时网络、工业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新技术和第二产业的深度融合,继续面向优势行业布局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引导省内高端制造企业对工业机器人制造过程中的关键零部件展开技术攻关,将数字科技运用到工业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监管过程当中,鼓励企业生产与引进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设施,提高工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推动数字科技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应用,将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应用软件、流量分析工具等数字科技应用到市场交易、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等第三产业的核心领域当中,将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与数字科技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第三产业的商业模式与经营形态与数字科技相适应,通过数字科技提高第三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使服务的各个环节实现智能化;在金融保险、邮政物流、信息流通等行业中推广数字化技术,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以上行业的服务能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发展数字消费与数字生活服务,推动健康产业、教育产业、医疗产业等事关民生的服务行业实现智能化、精准化服务。

(四)加强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壮大数字科技市场主体

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数字政府、智慧医疗、数字乡村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领带动产业化发展;以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园区为重点,鼓励引导园区内传统产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利用省自然科学基金、外国专家人才等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引进和集聚一批数字科技领域高端人才,为数字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智力保障和成果供给。

遴选一批数字科技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培育一批数字科技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本土数字科技企业向省内高新区、开发区集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数字科技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产业链中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头雁效应,依托其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攻关项目集聚资金、核心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做强做大数字产业集群。

围绕企业培育,通过搭建新物种培育中心和支持企业平台化,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科技新物种企业。

(五)创新数字平台建设模式,拓展数字科技应用途径

发挥领军企业的牵引作用,以领军企业为基础建设相关产业数字平台,推动数字科技的共性技术研发,将数字科技应用到各垂直行业当中。同时,在国家(省)级数字科技协同创新载体的建设中,鼓励科研院校与数字科技企业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并给予相应资源支持,为数字科技创造持续的发展动力。

推动各产业建设新型数字平台,在数字科技领军企业的牵头下联合各市场主体,以需求侧为导向推动公共平台数字化。在各行业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提升管理、设备、从业者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能力,同时重视维护关键领域数字安全,在数字安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数字资源,以数字科技充分发展生产力。

在教育行业、医疗行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中进行数字科技的试验性应用,以了解需求侧对数字科技应用的诉求与期待,评估数字科技应用的未来发展前景,为数字技术的长远发展找好赛道,抢占未来新兴产业爆发点。

(六)提高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加强科技工作数据收集整合,拓展数据收集的范围和深度,对外加强与科技部、有关省直单位、市州科技局以及兄弟省市对口部门的衔接沟通,建立数据搜集、交换、共享机制,汇总整合重点科技数据,建设集“一网式覆盖”“一网式服务”“一网式管理”功能为一体的网络支撑平台,有效服务科技宏观管理决策需求,助力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持续发展“数字+政务服务”,将云平台与民生相结合,云平台整合各项民生服务,在云平台中上线各种民生应用,提升政府民生服务自助化程度,形成“在线云服务为主、智慧终端服务为辅、窗口服务为补”的多种政务服务发展模式,以数字科技提高政府民生服务效率。

以数字科技助力政务公开工作,通过数字平台整理政务信息的目录体系,将服务民众与社会的政务信息进行整合,在农业、气象、交通、环境、医疗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优先推动政务公开工作;打破各级政府与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数字壁垒,推动政务数据的互通与整合,就政务信息建立“负面清单”,向民众及时公开负面清单外的政务信息;将政务信息公开平台与科研机构、非营利组织、行业协会、重点企业进行对接,鼓励相关机构通过政府政务公开系统向民众发布重要信息。

探索政府数字治理的新模式,以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对民生信息的分析水平,提升科学化与人性化程度;将数字科技应用到政府的运行与监督工作当中,通过数字技术挖掘与分析政府数据,通过数字政府的建设逐步改进政府的运行与监督制度。

猜你喜欢

湖北省数字科技
答数字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数字看G20
科技在线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科技在线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