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留守儿童(主持人:钟华)
2022-02-13
主持人语: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大规模的城乡人口迁移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特征之一。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显著且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约有2.925 亿农民工从农村迁往城市。随着城乡流动,农民工的子女通常被留在农村,2018年全国已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过往西方研究认为,留守儿童通常遭受长期家庭分离和缺乏传统教养的困扰,更易面临健康风险、行为问题以及学习困难。而在儿童发展领域,学者们已经存在共识:健康、行为和学业表现这三方面对儿童的正向发展都是非常关键的,缺一不可。在中国儿童研究上,我们同样也要考虑到这三个方面。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大多数聚焦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情况和教育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留守儿童在被害和越轨方面的行为风险。由于缺乏与其他儿童群体的比较,过往研究也常常片面地把留守儿童定性为“中国新的迷失一代”或“中国的隐形危机”。近年来,少数研究严格比较了中国农村的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它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分析结果,一些研究甚至发现父母移民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并无显著负相关关系。简而言之,在中国农村,大部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也许并无显著差异,他们在城乡不平等的社会大背景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能是相似的。我们亟须更扎实的理论和数据来检验这种假设,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来提升农村儿童的整体发展,以及对其中的最弱势儿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帮扶。
本期留守儿童研究专题希望根据近期的实证数据,从儿童发展的三个维度(学业、行为和健康)对中国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同非留守的农村儿童进行详细比较,进而探讨未来的政策方向。《重新审视中国农村寄宿学校:留守与非留守农村青少年的社会纽带、自我效能和学业表现》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通过广东和湖南数据揭示了社会纽带和自我效能对农村寄宿学生学业(包括留守和非留守学生)的正向作用。该研究肯定了目前在农村大规模发展的寄宿中学在农村学生整体学业表现上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寄宿中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留守青少年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劣势。《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被害现象与防治对策》侧重于留守儿童的行为风险,从犯罪学角度分析重庆和安徽农村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现象和防治对策。该研究显示父亲或母亲移民与两地留守儿童的轻微校园欺凌经历并无显著关联,在预防轻微校园欺凌的政策方面无须特意区分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但受川渝地区暴力亚文化的影响,父亲的“缺位”可能显著增加重庆留守儿童被暴力欺凌的风险,因此,学校和社区应该针对这一类欺凌行为采取专门措施。《多重创伤经历与绝望感对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从心理学与社会工作角度关注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江西数据的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抑郁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在儿童期创伤、同伴欺凌侵害、师生关系伤害和绝望感对抑郁的影响模型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也没有显著差异。农村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资源全面落后于城市儿童,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提高对农村儿童抑郁问题的关注,尽早甄别风险因素并提供有效介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