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冰上蹴鞠的特征及其价值

2022-02-13张宝强陈小龙于俊利袁金宝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蹴鞠足球运动游戏

张宝强,陈小龙,于俊利,袁金宝

蹴鞠,即我国古代的足球运动。据现有史料记载,蹴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临淄,发展于汉代,繁荣于唐宋,落寂于明清[1]。蹴鞠,是一项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006年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因为拥有悠久而独特的蹴鞠文化,中国被亚洲足联、国际足联等机构认定为世界足球的发源地。到了清代,由于统治者禁止等原因,蹴鞠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活动形式——冰上蹴鞠,成为我国古代蹴鞠文化落幕时的灵光一现和精彩片段。

所谓冰上蹴鞠,狭义上可理解为在冰上用脚踢球。但在清代的诸多文献中,常常看到作者用踢、踏、蹴、抢、掷、抛、打等词描绘冰上的玩球游戏,然而玩者用哪个身体部位或具体技术动作,作者未做清楚说明。笔者把这一类游戏统称为冰上蹴鞠,用其广义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2]。笔者通过历史、文学等相关资料,对清代冰上蹴鞠开展情况进行分析,以管窥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风尚、文化气象以及民俗式样,初步探讨其时代价值,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学界的重视。

1 冰上蹴鞠的起源

冰上蹴鞠源自古代东北地区的蹴鞠游戏——“踢行头”。在古代,东北地区的满族人每次猎得虎、熊,都认为是山神所赐。他们将兽头摆放树墩上,众人围着树桩拜祭山神,之后烤食兽肉,饮酒祝贺,唱歌跳舞,最后抓起兽头奋起踢之,称“踢熊头”。该活动历经沿革,现在叫作“踢行头”。行头用熊皮和猪皮等缝制成球,内装绵软之物,大小似今天的足球。满族人一般在每年春节举行“踢行头”活动[3]。

清代太素生在其竹枝词《沈阳百咏》中写到:“蹴鞠装成月样圆,青鞋忙煞舞风前。足飞手舞东风喜,赢得当场羡少年。” 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当时踢蹴鞠的情景:圆形蹴鞠,青色冰鞋,欢快少年,足飞手舞、令人羡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诗后加了注释:“土人好为蹴鞠之戏,率呼之曰踢行头。每岁正月之间,三五成群,携带蹴鞠,择地面空阔处,团团列阵演施技,迎来送往,一气奔腾,色舞眉飞,遥遥望之,令人心羡少年而不能忘。”[4]说的是东北少数民族把蹴鞠称作踢行头,并揭示了活动的时间(每岁正月之间)、地点(地面空阔处)、人物(少年)、人数(三五成群)以及精彩场景(“令人心羡”)。该诗及其注释表明:“踢行头”是在陆地上开展的蹴鞠活动,很可能是冰上蹴鞠的源头。

2 清代冰上蹴鞠的基本特征

2.1 开展时间

相关资料显示:清代冰上蹴鞠开展的时间主要是在农历冬月、腊月,有时在正月。清代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蹋鞠》一诗的注释中写道:“(蹋鞠)又名‘踢毬’……恒于冬月,冰上逐之”[5],反映了冰上蹴鞠举行的时间是在冬月。清代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和于敏中等人的《日下旧闻考》均揭示了冰上蹴鞠是在农历十二月,而清代额尔德尼等人的《满文老档》说是在正月。显然,冰天雪地的冬季,是冰上蹴鞠开展最适宜的季节。

2.2 活动地点

史料记载,清代开展冰上蹴鞠的地方,主要在太液池(又叫西苑或西苑三海,即今天北京的北海、中海、南海)、什刹海以及护城河、太子河(又称太资河,位于辽宁省东部)的冰面上举行,有时在开展冰嬉的五龙亭、阐福寺、瀛台等地举行。清代高士奇在《金鳌退食笔记》中记载:“太液池旧名西海子……积雪残云,景更如画。又于冰上作掷球之戏,每队数十人……”[6]清代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记载:“岁十二月,西苑三海层冰坚沍。于是择令辰,圣驾御冰床临观焉。或五龙亭,或阐福寺,或瀛台等处……继曰抢毬。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黃……”[7]可以看出,北京等地的湖面、河面等结冰之地,是冰嬉、冰上蹴鞠开展的主要场所。冰上蹴鞠的时间、空间特点,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体育文化的关键性影响。

2.3 参与人员

清代参加冰上蹴鞠的人主要包括军士、八旗子弟以及普通百姓、闲散人员等。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金海(今北京北海)冰上作蹙鞠之戏,每队数十人……将士用以习武。”[8]清代东岩居士的《帝京岁时纪胜补笺》记载:“冰上蹙鞠,即今之足球。皇帝亦观之,盖尚武也。如什刹海、护城河上蹙鞠,则皆人民练习者。武备院各侍卫护军营人员,皆须习此。”[9]乾隆帝《瀛台雪景诗》诗注:“每冬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务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棚掷彩球,互程矫捷……”[10]从众多文献来看,冰上蹴鞠的参与人员较为广泛,反映了冰上蹴鞠在当时还比较流行。

2.4 蹴鞠材质

清代冰上蹴鞠用的球一般用铁质、皮革等材料制成,有的还有色彩。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蹋鞠》诗“蹋鞠场中浪荡争,一时捷足趁坚冰。铁毬多似皮毬踢,何不金丸逐五陵”,以及诗后注释“蹋鞠俗名‘踢毬’。置二铁丸,更相踏蹴……”[11],表明当时用的是铁球。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记载:“又于冰上作掷球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伍而立,以皮作球,掷于空中……”[12]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金海冰上作蹙鞠之戏,每队数十人……以革为球,掷于空中……”[13]清楚表明用的是皮球。康熙时的大臣曹寅的《冰上打球诗》写到:“青靴窄窄虎牙缠,豹脊双分小队圆。 整结一齐偷着眼,彩团飞下白云边。”[14]清乾隆帝《瀛台雪景诗》诗注云:“每冬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务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棚掷彩球,互程矫捷……”[15]均反映了当时用的是彩色球。当然,清代蹴鞠许多时候用石球,但尚未发现冰上蹴鞠使用石球的相关资料。

2.5 主要玩法

清代冰上蹴鞠的玩法,大致分为踢球、蹴球、抛球、抢球等形式。

(1)踢球:清代额尔德尼等人的《满文老档》较详细地记载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太子河观看冰上踢球的情景:“天命十年(1625年)正月初二日,汗(努尔哈赤)率众福晋、八旗诸贝勒、福晋,蒙古诸贝勒、福晋,众汉官及官员之妻,至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诸贝勒率随侍人等玩球二次之后,汗与众福晋坐于冰之中间,命于二边等距离跑之。先至者赏以金银……”[16]这是目前所看到的较早的关于冰上踢球的资料。至于当时踢的是什么材质的球、采取何种踢法,这段资料没有言明。

(2)蹴球: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蹋鞠》的注释中说道:“(蹋鞠)俗名‘踢毬’。置二铁丸,更相踏蹴,以能互击为胜,无赖戏也,桓于冬月冰上逐之。”[17]说明玩这种游戏时,是用脚蹴动或推动铁球,使两个球相互碰击,以击中多者为胜。后来在蒙、满、回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的蹴球运动,与此有些相似,可能借鉴或传承了这种玩法。

(3)抢球: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道:“金海冰上作蹙鞠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欢腾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18]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中也有类似“抢球”的记载:“继曰抢毬。兵分左右队,左衣红,右即衣黃。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皮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則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19]上述史料中“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欢腾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众兵争抢”“复跃起数丈,又遥接之”等描写,不但说明这是一种冰上抢球的游戏,还表明该游戏比较激烈,有一定的对抗性。

(4)抛球(或掷球):乾隆帝《瀛台雪景诗》中的注释说:“每冬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务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棚掷彩球,互程矫捷……”[20]《乾隆御制诗》中的注释又说:“(冰嬉之典)树旗门,整编伍,士皆缇衣齿履,鹄立以俟。驾前分棚掷鞠,健步争先,意注手承……”[21]另外,清代无名氏在《燕台口号一百首》中描写到:“河头冻合坐冰床,偷得舟行陆地方。更有抛球人夺彩,一双飞鸟欲生芒。”作者在注释中说:冬月冰坚……又尝于冰上弄球掷彩,为冰嬉。”[22]这些资料说明,冰上的抛球或掷球,是一种分队开展的表演或比赛,是宫廷或民间冰嬉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互程矫捷”“健步争先”“意注手承”反映了这种球戏比较精彩,有一定的观赏性。

上述冰上“抢球”“抛球”或“掷球”,与现代手球、橄榄球、篮球等球类运动中的某些技术动作有些相似。

3 清代冰上蹴鞠出现的原因

3.1 冰上蹴鞠是当时冰嬉等冰上运动发展的产物

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记载:“又于冰上作掷球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所著之履,皆有铁齿,行冰上不滑也。”[23]以及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记载:“岁十二月,西苑三海层冰坚沍……冰鞋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24]均描写了当时出现的滑冰器具——带有铁齿的滑冰鞋。这种冰鞋的出现,再加上高超的冰嬉技艺,是冰上蹴鞠出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3.2 冰上蹴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练兵的需要

元朝刘因的诗句“万里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自辽金”[25],反映了辽金等少数民族文化在东北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清军入关后,又大力倡导狩猎、骑射、冰嬉等满族文化,以提高、巩固统治者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同时,朝廷又把冰嬉、冰上蹴鞠作为练兵的手段。东岩居士的《帝京岁时纪胜补笺》记载:“冰上蹙鞠,即今之足球。皇帝亦观之,盖尚武也……武备院各侍卫护军营人员,皆须习此。”[26]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记载:“又于冰上作掷球之戏,每队数十人……以便捷勇敢为能,本朝用以习武……”[27]由此可见,发展本民族文化、用作习武练兵手段,是冰上蹴鞠出现的十分重要的原因。

3.3 冰上蹴鞠是御寒、娱乐的需要

游戏由于其独特的作用而成为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德国学者席勒曾说: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28]荷兰学者赫伊津哈进一步指出: “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真正的文明离开游戏乃是不可能的。”[29]这些论述,反映了游戏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尤其是在冬季冰天雪地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御寒取暖,也需要放松娱乐。清代于敏中等人的《日下旧闻考》记载了当时的蹴鞠游戏:“是月(十二月),小儿及贱闲人,以二石毬置前。先一人踢一令远,一人随踢其一,再踢而及之、而中之,为胜……其法初为趾踵苦寒设。今遂用赌,如博然,有司申禁之,不止也。”[30]这段资料揭示了冬季蹴鞠先是一种御寒游戏,后来发展成赌博的一种手段而且屡禁不止。清代李静山的竹枝词《增补都门杂咏·冰鞋》曰:“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31]则描写了冰上运动的乐趣。这些史料或诗歌,揭示了冬季蹴鞠、滑冰等游戏驱寒取暖、休闲娱乐的性质。

4 冰上蹴鞠的价值和意义

冰上蹴鞠是我国古代蹴鞠文化衰落时期的一种特殊形式。探讨冰上蹴鞠文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清代冰上蹴鞠是一种珍贵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冰上蹴鞠是我国古代蹴鞠文化演化的新形式,是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踢行头游戏和冰嬉习俗的结合,是一项独特而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冰雪运动方兴未艾的今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

其次,清代冰上蹴鞠是一种具有综合性技能的运动形式。冰上蹴鞠是蹴鞠运动和滑冰运动的完美结合,或踢、或抛、或蹴、或抢,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既是单独的一种冰上活动,也是宫廷和民间冰嬉表演中的一项内容,具备了部分现代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雏形,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先进性。

第三,冰上蹴鞠反映了我国传统冰雪运动和足球运动的文化个性。冰上蹴鞠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冰上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展现了中国传统冰雪运动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今天的冰雪运动中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的军事性、技术性、娱乐性等特点。在亟需发展足球运动和传播足球文化的今天,这些文化基因需要继承和发扬。

第四,清代冰上蹴鞠为我们振兴足球运动提供了启示。党中央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2]。北京冬奥会的召开。带动3亿人上冰雪,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冬奥会之后,我们必将全面解决足球运动发展面临的困境,早日实现从“冰上”到“蹴鞠”的转换和跨越。只要按照发展规律办事,我国冰雪运动水平就能够提高,足球运动水平也一定会提高。

5 结语

冰上蹴鞠作为冰上运动和蹴鞠的巧妙结合,虽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给后冬奥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猜你喜欢

蹴鞠足球运动游戏
高中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激发幼儿足球运动兴趣的策略
浅谈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与兴盛
我国蹴鞠的起源与发展及消亡研究
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铁岭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