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太湖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2022-02-13

中国防汛抗旱 2022年12期

金 科 王 洁 李 鹏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上海 200434)

1 水雨情特点

(1)流域降雨总量偏少,多寡交替明显。2022 年以来(截至12月15日),太湖流域降雨量1 066.6 mm,较常年同期少10.8%。汛前降雨量444.9 mm,较常年多33%;汛期(5 月1日至9月30日)降水量468.0 mm,较常年少35%,各水利分区均偏少,偏少幅度为24%~54%,尤其是7-8月,太湖流域晴热高温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少54%;汛后降雨较常年多12.3%,但时空分布不均。

(2)太湖出现“空梅”,梅雨极不典型。2022 年太湖流域梅雨不典型,6 月12 日入梅,较常年早1 天;7 月1 日出梅,较常年早7 d;梅雨期19 d,较常年少6 d,梅雨量仅75.4 mm,较常年梅雨量少69%,小于空梅梅雨量标准80.0 mm。

(3)“梅花”台风三碰头影响叠加,河网水位普遍上涨。9 月上中旬,太湖流域先后受202211 号台风“轩岚诺”和202212号台风“梅花”影响,其中台风“梅花”在浙江舟山和上海奉贤登陆2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受其影响,太湖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在风、雨、潮“三碰头”影响下,流域东部河网水(潮)位24站超警戒,6站超保证,其中黄浦江干流水位均位列历史前五。

(4)汛期太湖水位偏低,流域发生夏秋连旱。汛期,太湖流域汛情总体平稳。太湖最高水位3.38 m(6月10日),为近20 年来最低。地区河网代表站水位仅在6 月和9 月出现较为明显涨幅。受空梅、夏季高温和持续少雨影响,太湖流域河网湖库蓄水量总体持续减少,发生夏秋连旱,上游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

(5)钱塘江、闽江发生不同程度洪水,东南诸河局部地区旱情多发。浙江省梅雨量较常年少46.5%,受局部时段强降雨影响,钱塘江发生流域性洪水。福建省主汛期遭受罕见持续性强降雨,5 月24 日至6 月20 日降雨量和降雨天数均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闽江主要支流沙溪、建溪发生流域性洪水。受夏季持续高温少雨影响,浙江省杭州、温州、绍兴等地发生旱情,福建省入夏以后干旱间歇性发展,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遭受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2 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效

(1)严密部署,全面落实水旱灾害防御责任。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始终牢固树立“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强化使命担当,压紧压实防御责任。根据2022 年春汛严峻形势,自3 月16 日起,较常年提前45 d实行24 h 值班值守,并持续值班到年末。入汛前后上海疫情静态管理期间,始终保持至少2人24 h驻守岗位,太湖局局领导连续驻守单位100余天。及时组织召开太湖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挥长会议和太湖局系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创新完成流域各省(直辖市)和太湖局系统汛前“云检查”,组织开展防洪调度演练,修订完善各项防御预案,扎实完成汛前准备工作。引江济太、抗旱保供水、台风强降雨防御等重要节点,太湖局主要领导多次亲赴一线指导,并每日滚动主持会商,台风“梅花”登陆当晚安排专人通宵紧盯汛情险情,国庆期间每日至少4人24 h时刻紧盯抗旱保供水形势,各项防御工作组织有力。据统计,全年累计会商310余次,累计24 h值班600余人次,会商频次与值班时长均创历史新纪录。

(2)未雨绸缪,十余年来首次主汛期启动引江济太调水。受太湖流域主汛期“空梅”和持续高温少雨影响,太湖水位降至近20年同期最低。太湖局提前反复预演分析,科学研判流域旱情发展形势,依地方申请迅速商两省一市提出2022年夏季引江济太调水方案,经水利部批复同意后,于7 月16 日启动近十余年来首次主汛期引江济太调水。其间,密集组织会商调研,12 次派出工作组、调研组;滚动开展水量水质预演,制定两项专项预案;坚持清水入湖,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精准控制望亭水利枢纽和常熟水利枢纽引水量,加强引水沿线有关工程联合调度,确保望虞河入湖水质达到Ⅱ~Ⅲ类;及时组织召开2022年夏季引江济太新闻发布会,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20余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为引江济太调水创造良好舆论范围。截至12 月15 日,已累计通过常熟水利枢纽引水22亿m3,通过望亭水利枢纽入湖12亿m3,通过太浦河供水18亿m3。通过本次引江济太,在流域降雨持续偏少的情况下,始终保持太湖水位在3.00 m 以上,有效增加了流域水资源供给,减缓了太湖水位下降趋势,满足了环太湖周边、望虞河两岸地区、太浦河下游地区生活、生产、航运、水生态、水环境等用水需求,特别为后期有效应对流域秋冬连旱赢得主动。

(3)蓄泄兼筹,成功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上海最强台风。9月,台风“轩岚诺”“梅花”接踵而至,太湖局严阵以待,全面落实台风强降雨各项防御工作。特别是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上海最强台风“梅花”,太湖局提前安排部署、蓄泄兼筹调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成功抗御了台风暴雨洪水。一是严格落实防御责任,滚动组织防汛会商,视频连线华东区域气象中心分析台风强降雨防御形势,连续预演下游地区水情变化过程,及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二是科学调度流域水工程,“梅花”台风强降雨影响前,及时暂停引江济太,梯次关闭环太湖“内圈”口门,并督促省(直辖市)按照能排则排、应排尽排的原则提前开启“外圈”沿长江、沿杭州湾、沿海口门加大外排。台风登陆前,2 d累计通过“外圈”口门泄水1.6亿m3,江南运河及北部地区河网水位普遍降低0.10~0.30 m,为应对台风强降雨做好准备。三是强化监督检查指导,根据预报预演结果,4次有针对性地发文督促各地强化关键领域防御,2 次发文对局系统台风防御工作作出部署,每日开展大中型水库超汛限情况线上监管,及时派出3个工作组赴一线检查指导。通过流域区域统筹调度,在强风、暴雨、高潮“三碰头”不利情况下,成功防御“梅花”台风强降雨,流域未出现险情灾情。

(4)迅速反应,有效保障太浦河下游水源地供水安全。高度重视2022年极端旱情下的太浦河供水安全保障,密切关注太浦河沿线水质情况,针对太浦河下游水源地水质出现的短历时异常情况,太湖局第一时间组织会商分析、开展应急监测,迅速调度加大太浦闸供水流量,联合地方开展调查分析,在太湖流域抗旱保水的背景下,太浦闸保持全天大流量向下游供水,有效维持太浦河下游水源地水质稳定。同时,持续深化实施太浦河闸泵联合调度,发挥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作用,紧盯太浦闸运行条件和太浦河水质情况,加强会商研判、值班值守和预报预演,在太浦闸关闸期间及时商有关地方开启泵站向下游应急供水399台时、7 661万m3,有效保障了太浦河下游上海市、浙江省700多万人饮用水安全。

(5)深入分析,首次开展新孟河抗旱调水试运行。为增加江苏湖西地区抗旱水源,缓解地区旱情,太湖局严格执行引江济太启动机制,于10 月20 日首次实施新孟河抗旱调水试运行。为全面做好调水试运行工作,3次派工作组赴新孟河沿线现场调研,并提前对新孟河引水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带来的风险等进行模拟预演和深入分析,特别是针对新孟河引水对湖西区水流运动变化规律、对太湖湖流及水质影响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反复预演评估不同调度方案下新孟河引水的影响。调水工作开展以来,湖西区河湖水位总体稳定,受调水影响的湖西区河道水质均达到Ⅱ~Ⅲ类,累计通过新孟河界牌水利枢纽引长江水入流域4.3亿m3,通过奔牛水利枢纽引水入湖西腹部地区3.8亿m3,为助力流域秋冬季抗旱保供提前储备了优质水资源。

(6)加强指导,协助东南诸河区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密切关注东南诸河区水雨情变化,切实发挥流域机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职能,2次发出通知督促做好水库安全运行、山洪灾害防御、城市内涝防范、水利工程调度等工作,3次针对东南诸河区强降雨过程启动应急响应,累计达20 d,其间每日了解汛情发展及防御情况,及时核实有关灾情险情。同时,根据浙闽地区干旱发生发展情况,滚动会商分析旱情和供水形势,强化与有关省(直辖市)的沟通联系,及时通报气象水文预测预报意见,了解应对措施,指导水利工程和抗旱水源调度,督促做好蓄水保水供水工作,针对局部地区旱情严峻形势,及时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全力协助做好各项抗旱工作。

(7)夯实基础,切实强化多目标统筹调度支撑保障。立足保障防洪、供水、水生态、水环境安全,不断深化太湖调度水位研究,提出太湖调度水位优化调整成果,经调度协调组办公室会议审议通过。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流域重要水利工程调度规则优化研究,加快推进《太湖流域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修订。同时,为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有效支撑流域精细化调度,迅速建成水文气象预报、洪涝风险预警、洪水演进和工程调度预演、调度方案比选等“四预”功能基本完备的“太湖流域多目标统筹调度四预一体化系统”,实现了水旱灾害防御会商等场景下的“四预”工作全流程应用与展示。

3 下一步工作重点

根据气象预测,下阶段太湖流域降雨将继续偏少,可能出现夏秋冬连旱。同时,当前气候形势存在突发性、异常性、不确定性,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仍将面临考验。太湖局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1)紧盯流域水雨情和供用水形势,强化多目标统筹调度,维持太湖合理水位,保障冬春季水源地供水安全,统筹保障流域冬春季“四水”安全。

(2)不断完善太湖流域水量水质模型,进一步优化多目标统筹调度四预一体化系统,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四预”支撑能力水平。

(3)强化省(直辖市)协调,尽快完成《太湖流域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修订,更好地指导流域多目标统筹协调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