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气中药汤剂治疗肝胃不和型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2-02-13郭振
郭振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的、无胃黏膜萎缩的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这种胃炎的主要原因,这种病的发病率很高。在我国普通人群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率约占胃炎的70%,以25~55 岁男性患者为主,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3%~99%[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水肿、黏膜充血、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黏膜局部糜烂。近几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治疗胃炎效果显著,作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与中医知识相结合,采取中药治疗,探讨肝胃不和型浅表性胃炎患者采取疏肝理气法中药汤剂处方的临床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验证系统疗效,全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海城市中医院中医门诊60 例肝胃不和型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男14 例,女16 例;年龄33.7~54.4 岁,平均年龄(46.80±4.37)岁;基础疾病:高血压5 例,糖尿病3 例,冠心病2 例。试验组患者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5.7~55.9 岁,平均年龄(45.90±3.46)岁;基础疾病:高血压5 例,糖尿病5 例,冠心病2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肝胃不和型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和脾胃不和证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患者年龄20~80 岁,无食管及胃等腹部手术,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协议书。
1.2.2 排除标准 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胃肠道出血患者;心肺等脏器系统疾病所致的上腹部胀满及疼痛反酸等症状患者;严重焦虑患者;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心、肝及肾等重要器官恶性肿瘤患者;依从性差及不能按本研究方案规律用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的妇女。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奥美拉唑胶囊,口服,0.2 g/次,1 次/d;瑞巴派特片0.5 g/次,每6~8 h 一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疏肝理气法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方剂组成为:柴胡20 g、川芎20 g、陈皮20 g、郁金20 g、枳壳(麸炒)10 g、香附20 g、白芍20 g、青皮10 g、佛手20 g、甘草10 g。随证加减:若胃痛严重者加延胡索20 g;嗳气频繁者加旋复花20 g;胃酸较多者加乌贼骨20 g、吴茱萸10 g;恶心较为严重者加竹茹20 g、姜半夏5 g;胀气者加砂仁10 g;以上水煎服100 ml,2 次/d,口服。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戒烟酒,禁食生冷油腻、辛辣腌制、油炸等刺激性食品及浓茶,以免影响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证积分 包括上腹部疼痛、腹胀、胸闷及打嗝,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 个等级,分别为0、2、4、6 分。
1.4.2 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胃镜检查,根据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进行评分,正常胃黏膜评分为0 分,胃黏膜散在或局限性水肿充血为2 分,充血或红斑局限于胃窦、胃体或胃底者为3 分;充血、水肿大于胃体者为4 分。
1.4.3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根据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来评价疗效,康复后主要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下降>90%为显效;主要症状明显缓解,中医证候积分下降60%~90%为有效;主要症状未缓解,中医证候积分下降<60%或上升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4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上腹部不适、头晕、恶心。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证积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胃脘疼痛、脘腹胀满、胸闷和嗳气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证积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证积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胃黏膜评分比较 治疗1、2、3 周,试验组患者胃黏膜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黏膜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胃黏膜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浅表性胃炎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该病发病率比较高,在中医学中可以归于胃脘痛范畴,该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为情志不畅,或者思虑过度导致肝气郁结,肝病及脾,导致脾胃气机不利,运化失衡,从而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厌食、反酸等症状。肝主疏泄,脾胃主降,两者一升一降可以完成食物的消化,《血证论》云:“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2]。临床研究证实,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被破坏,其原因是情志不畅,失于调达,肝气趁机侵扰脾胃。并且脾胃互为表里,胃病也是脾胃病,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要顾及肝脏[3]。无论是肝气犯胃还是肝气犯脾,主要的病因均在肝,因此治疗与肝脏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主要以疏肝理气为治疗首选。作者采取疏肝理气法中药汤剂对其进行治疗,方中柴胡为疏肝理气常用药物,可以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的改善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等由于情志异常而引发的症状,同时还可解表散热,更加有效的疏散肝气[4];川芎虽然是止痛药,但是其具有活血行气开郁的作用;陈皮疏肝理气,以上药物合用,疏肝理气,行气活血,陈皮理气燥湿,调和开胃,燥湿化痰效果显著;白芍可以补血,具有柔肝止痛的作用;枳壳行气,合用疏肝止痛;佛手宽胸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并且随证加减,方随证加减:胃痛严重者加延胡索行气止痛;嗳气频繁者加旋复花降气;胃酸较多者加乌贼骨止酸、吴茱萸疏肝止痛,两药合用可提高止痛的作用[5];恶心较为严重者加竹茹清心降逆、姜半夏降逆止呕;胀气者加砂仁行气除涨;以上药物合用起到疏肝理气,止痛除胀的作用[6]。在本研究中,使用的药物均含有挥发油及多糖,柴胡多糖具有非常强的吞噬功能,提高吞噬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加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同时可以减退皮肤的过敏反应,具有抗炎、镇静的作用[7];陈皮具有抗炎作用,还可以松弛平滑肌,起到止痛作用;川芎具有镇静作用,可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扩张力,具有抗菌、抗放射线、利尿的作用;枳壳可以增加冠脉和肾脏内的血流量,具有利尿和舒张平滑肌的作用[8,9];芍药可以抑制炎症因子,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解痉挛。因此从现代药理角度看疏肝理气法中药汤剂对浅表性胃炎有缓解作用[10]。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胃脘疼痛、脘腹胀满、胸闷和嗳气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 周,试验组患者胃黏膜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疏肝理气中药汤剂治疗肝胃不和型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对患者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能够改善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