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2-02-13张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期
关键词:切除率息肉胃肠道

张彬

胃肠道息肉属消化内科常见病症的一种,是因胃肠道局部黏膜有增生发生,乳头状样的病变组织形成,患病初期症状表现并不明显,伴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消化道极易有腹痛、出血等表现,影响患者机体健康、生活质量,又因该症存在癌变风险,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1]。既往临床常以内镜下电切术对该症实施治疗,其治疗隆起型、带蒂型息肉效果较为显著,但其难以控制切除扁平型的深度,容易导致切除不彻底,同时也容易引发各类并发症,疗效理想度较低。近几年,EMR在胃肠道息肉治疗中的应用逐步广泛,该术式集中了黏膜下注射、电凝切除,疗效显著。为明确EMR 治疗的实际价值,本文选取本院134 例胃肠道息肉患者展开对比研究,分析EMR 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在本院急诊的胃肠道息肉患者134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7 例。对照组男35 例,女32 例;年龄23~64 岁,平均年龄(46.30±7.77)岁;类型:24 例带蒂型,26 例隆起型,17 例扁平型;是否多发:35 例单发,32 例多发;息肉位置:37 例结肠,30 例胃部。观察组男36 例,女31 例;年龄24~65 岁,平均年龄(46.34±7.45)岁;类型:26 例带蒂型,27 例隆起型,14 例扁平型;是否多发:38 例单发,29 例多发;息肉位置:40 例结肠,27 例胃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均符合胃肠道息肉相关诊断标准并经检查后确诊;对本次治疗手段可耐受;无精神疾病;患者均认真阅读了本次研究相关资料,同意加入。

1.3 排除标准 心、肝、肾功能存在严重损伤者;存在既往治疗史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有出血倾向者;难以遵医嘱积极治疗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内镜下电刀切除术治疗,借助内镜探查息肉具体位置,在与息肉相距2 mm 处以电刀直接将息肉切除,最大程度向黏膜下层切,尽量对肌层结构实施保护,完成切除后,开始常规止血。

观察组给予EMR 治疗,借助内镜查看息肉具体位置,混合靛胭脂、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在息肉基底部注射,后深入套圈器,套住病灶,切除范围为黏膜、下方组织,达固有肌层后止,需对固有肌层实施保护,将套圈器收紧,开始切除,息肉若直径>2 cm 或为扁平型,可借助套圈器分开多次切除,完成切除后,借助内镜观察创面,确定全部切除,创面良好后,以凝血酶对创面实施冲洗,将切除组织送检。术后2 d 需卧床,食物选择半流质,同时给予奥美拉唑。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成功切除率、复发率。术后随访1 年,记录两组复发情况。以内镜检查术后3 个月时病灶位置覆盖新生肉芽组织、黏膜上皮或形成瘢痕,即为切除成功[2]。②对比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包括IL-1β、IL-8、IL-6,取手术前后患者空腹3 ml 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上述指标实施测定。③记录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腹痛、腹胀、便血等。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成功切除率、复发率 观察组患者的成功切除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85.1%,复发率4.5%低于对照组的1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成功切除率及复发率比较 [n(%)]

2.2 炎症因子水平 观察组患者的IL-1β、IL-8、IL-6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胃肠道息肉早期症状较为隐匿,伴随着病情的逐步进展,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此时病症多为中晚期,给后续临床治疗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难度,对患者预后十分不利。胃肠道息肉常用内镜常规检查检出,近几年伴随着内镜技术的持续发展,显著提升了内镜利用率,大幅提升了胃肠道息肉的检出几率。可见,内镜技术的积极探索对临床疾病的前瞻性检查意义十分重大。

胃肠道息肉患者可发生糜烂症、继发出血,部分甚至有恶变风险,特别是广基息肉、扁平息肉,恶变的风险尤其高,所以,临床建议尽早将病变组织切除,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结局,对患者转归十分有利。既往临床常以内镜微创手术对该症实施治疗,其优势在于学习曲线较短、简便易行。但临床实践显示,该术式缺少触觉辅助,因而难以精准掌握切除病灶的深度,将其用于治疗隆起型、带蒂型息肉时,在深度上,病灶组织界限较为明显,因而,相对容易掌握切除的深度;而将其用于扁平型息肉的治疗时,因内镜下难以区分组织深度的界限,切除深度掌握上较难,切除若过浅,可能难以将病灶组织彻底切除,远期复发的风险增加,而若切除过深,则会引发消化道穿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3]。

所以,探寻对症治疗新型手段,对上述缺陷加以弥补,可使消化道息肉治愈几率显著提升,手术疗效得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提升,其现实意义十分关键。近几年,临床研究者持续优化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机制,诸多治疗新式方法获临床验证,其中EMR 在该症治疗上效果较为突出。

EMR 属内镜下治疗的一种新型手段,其经在息肉基底部注射靛胭脂、靛胭脂混合液,促使息肉隆起,有利于分离息肉组织对应的消化道黏膜层、肌层,术中借助套取器,可彻底切除病灶组织,其优势在于效果确切、易操作、安全性较高等。相较于电刀传统的切除术,EMR 可清晰观察胃肠道息肉病灶的界限,特别是扁平型息肉,切除病变的效果得到保障,对病变黏膜组织彻底清除十分有利,同时不会对黏膜肌层造成损伤,术后患者恢复加快。在内镜下完成手术会损伤消化道的黏膜,黏膜组织内部的炎症反应激活,炎性因子得到表达、分泌,并入至血液循环,因此,经对术后IL-1β、IL-8、IL-6 水平实施测定,可反映炎症反应实际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成功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L-1β、IL-8、IL-6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与电刀切除术相比,EMR 治疗取得了更为显著的疗效,可使炎症反应减轻。根据王红霞[4]研究结果显示,其文中选取胃肠道息肉患者84 例展开对比研究,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电刀切除术、EMR 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成功切除率(100.0%)高于对照组(85.71%),复发率(4.76%)低于对照组(19.05%),与本文数据基本一致,证实了本文的可靠性。

本文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的2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电刀切除术相比,EMR 的安全性较高。根据袁琰[5]研究中选取1 年间胃肠道息肉患者76 例展开对比研究,以双模拟为依据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38 例,常规组、研究组分别给予电切除术、EMR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23.68%)(P<0.05),与本文研究数据基本一致。而在王红霞[4]研究中也曾指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的23.81%(P<0.05),与本文数据基本相符,再次证实了本文的真实性,也验证了本次研究的主题,证实了胃肠道息肉治疗时选择EMR 的疗效确切,且存在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以EMR 对胃肠道息肉展开治疗,获得了显著的疗效,不仅创伤小,且存在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有效提升成功切除率,降低复发风险,减轻炎症反应,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切除率息肉胃肠道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新辅助化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胃癌的效果分析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